天地之大,运行不息,寒暑更迭,节气乃成。自鸿蒙初辟,万物萌生,人类繁衍,皆依天时地利。故古人仰观星辰,俯察地理,立二十四节气,以识天时之变,农耕之宜,此乃农耕文明之瑰宝也。今余欲论大雪之节气,略陈其义,庶几得古人之心焉。
大雪者,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一,冬季之第三也。斗柄指壬,太阳至黄经二百五十五度,公历之交节,常在十二月之六至八日。大雪之至,干支历子月之始,仲冬时节之开端矣。是时也,气温骤降,降水益增,寒气逼人,万物凋零,天地之间,一片肃杀之气。
大雪之名,非谓其时雪必大也,乃喻其气候之变,寒气之盛,降水之增也。盖雪者,寒之产物,雨之变态,至是而雪盛,故曰大雪。然则大雪之节气,与天气预报之大雪,实有径庭之别。节气之大雪,乃气候之概念,示气温与降水之趋势;而天气预报之大雪,则指降雪强度之甚,雪量之大也。二者名同实异,不可混淆。
观大雪之时,全国气温皆降,北方冷空气愈益活跃,寒风凛冽,白雪纷飞。是时也,万物潜藏,以待来春之生机。农人则忙于培育壮苗,做好保暖之工作,以备严寒之侵袭。而民间亦有诸多习俗,如观赏封河、腌制咸货、吃红枣糕等,皆以应时之需,添岁之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此言得之。夫雪者,寒之象征,雨之变态,至大雪而盛,寒气至极矣。然则大雪之名,实乃比喻,非其时必降大雪也。盖气候之变,寒气之盛,降水之增,皆大雪节气之特征也。故大雪之后,天气愈寒,下雪之可能性大增,然雪量之大小,则非必然矣。
又古人以大雪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鴠者,寒号鸟也,至是而寒极,不复鸣叫矣;虎者,阴物也,至是而阴气盛极,阳气萌动,故始有求偶之行;荔者,马兰草也,亦能感阳气之萌动而抽出新芽。此三候者,皆大雪节气之物候现象也,示天地之气运,万物之生机。
大雪节气,乃农耕文化之反映也。古人立此节气,以识天时之变,农耕之宜。盖农业者,国之根本,民生所系。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而后农业可兴。故古人观天象,察地理,立节气,以指导农耕之活动。大雪之时,农人则忙于培育壮苗,做好保暖之工作,以备严寒之侵袭。此乃农耕文化之精髓也。
今人观大雪之节气,当思古人之智慧,识天时之变,顺天应时,以养生保身。夫大雪之时,寒气逼人,万物凋零,人亦当防寒保暖,以养阳气。又当思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之生意不息。虽寒气逼人,然阳气已萌动于其中矣。故当保持乐观之心境,以待来春之生机。
且大雪之节气,亦当思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也。古人有言:“天人合一。”此言得之。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人当顺应天地之气运,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后可得长久之安宁。故当珍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以造福子孙后代。
大雪之节气,乃农耕文化之瑰宝也。古人立此节气,以识天时之变,农耕之宜。今人当思古人之智慧,识天时之变,顺天应时,以养生保身。又当珍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以造福子孙后代。愿吾辈皆能顺应天地之气运,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后可得长久之安宁也。谨以此序,献于大雪之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