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白领,退休后还老家侍奉老妈,正值隆冬,自觉背部寒冷如掌大同时伴右侧背部困痛不适,夜寐较差,常凌晨三点准时醒来,纳食正常,微有口苦,舌淡苔白,脉沉细。
患者自诉:背正中间靠上,就是脊柱那,有巴掌大一块,手捏,捶都不疼,晚上睡觉压着疼,上午也疼,每天晒太阳,人都晒的黑黝黝的,到中午感觉不咋疼了,晚上继续疼。自以为是筋膜炎,找中医按摩理疗后稍缓解,两天后又困痛如初,遂找余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伤寒杂病论》里对这早有定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至于治疗,也非常简单,“当以温药和之”。用《伤寒杂病论》中的苓桂术甘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一般三五剂就可见效。处方如下:
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5g,桂枝10g,当归12g,丹参15g,乳香8g,没药8g,夜交藤30g,威灵仙15g,炙甘草6g,附子(先)9g,七剂,水煎服。
谁知七副药服完,患者没有感到丝毫的效果。计划做CT、核磁,进一步检查。结果心电图、彩超、胃镜检查后,没有任何异常,CT、核磁需要预约,没有做,就同意继续服中药治疗。
考虑到患者已达六旬的年龄,农村隆冬条件较差,苓桂术甘汤合活络效灵丹加附子,治疗后没有任何缓解,就改弦易辙,用血府逐瘀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出入,处方如下:
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10g,川芎5g,赤芍6g,牛膝10g,桔梗5g,枳壳6g,白术15g,全瓜蒌15g,薤白(酒制)10g,茯苓12g,桂枝10g,夜交藤30g,柴胡3g,甘草6g,五副,水煎服。
五副药服了三副,患者就来电话说,这次药效果好,药还没吃完,背痛已明显缩小,原来如巴掌大小,现在只剩鸡蛋大小,纳食也明显好转,说吃完五副药就过来继续治疗。五天后上方当归增为12克,柴胡3.5克,余守方不变,继续服用。
治疗体会:
此例病人,首次不效,是仅考虑风寒湿痹,祛寒祛湿,却没有大胆运用温热之附子、桂枝之属,而且郁于附子的毒性,不敢大胆运用,仅用了9克,桂枝也只用了10克;虽然用了苓桂术甘汤,但都是常规量,没有突出。同时,想面面俱到,用半夏泻心汤和活络效灵丹及苓桂术甘汤联合应用,可谓重点不突出。考虑到患者年已六旬,少动喜静,气血瘀滞,遂改用血府逐瘀汤和苓桂术甘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痰宽胸、行气解郁、通阳散结而取效。
血府逐瘀汤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运行,消除体内瘀血)、行气止痛(通过调理人体气机来缓解疼痛)。主要是用来治疗气滞血瘀(因为气机不通畅导致血液瘀堵)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疾病。栝楼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行气解郁,祛痰宽胸,临床中主要治疗胸痹,痰浊结聚较盛者,胸痛彻背较为剧烈,喘息短气,不能安卧的症状,较苓桂术甘汤更为合拍,因此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