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明节,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妇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手捧着两束菊花走进了麻粟坡烈士陵园。当她看到墓碑上“陶荣华”三个字和照片上那张熟悉的面孔时,当即挣脱开儿子的手,扑倒在墓碑旁悲痛大哭:“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这位老妇人名叫李发英,墓碑下埋葬的是她的丈夫陶荣华。两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地方,上学之后更是每天都能见到。时间久了,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都有爱慕之情。
1979年高中毕业后,已经在村里当会计的陶荣华选择报名参军。入伍之后,陶荣华和李发英的联系并没有中断,一封封往来的书信让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年轻人感情愈发深厚。
终于有一天,陶荣华再也按捺不住对李发英的感情,写信表明了心意,青梅竹马的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1983年春节前夕,已经当上班长的陶荣华回乡探亲,和李发英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探亲假结束后,李发英跟着陶荣华回到了部队,这一对新婚小夫妻在一起待了不到20天,又再度分别。
李发英直至晚年,还记得那天分别的场景。陶荣华将她送到了车站,临开车前叮嘱她:“你回去好好照顾爸爸妈妈。他们有时候脾气不太好,你忍耐一点。”李发英当时并没有料想到,这句嘱托居然成了陶荣华和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
回到家乡不久,李发英就发现自己怀了孕,她立刻写信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陶荣华。自此,两个人往来的信件中,开始有了更多对未来的畅想,陶荣华告诉李发英,自己争取请假回来陪她生产。
结果孩子就要出生时,陶荣华随部队上了老山前线。出发前陶荣华特意给李发英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给孩子取名“陶凯”,让李发英和孩子等着他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自从孩子出生之后,李发英就日日盼着陶荣华早日归来,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李发英还专门给孩子拍了照,给陶荣华寄去。可等来等去,没等到陶荣华人回来,却等来了陶荣华牺牲的噩耗。
那一刻,李发英感觉天都塌了,可看到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李发英又坚强了起来,因为在离开军营前,她已经答应了陶荣华,要帮他好好照顾家里。公婆不忍心看刚刚23岁的李发英守寡,劝她再找个人家嫁了,但李发英不肯,替陶荣华尽孝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擦干了眼泪,李发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农忙时节,李发英要在家里六七亩的水稻田和70亩的山林里辛苦劳作,农忙过后,李发英还得到外面打工。1999年,李发英用多年打工攒下的积蓄,给家里盖了四间大瓦房,让公婆住进了新房。
2002年,李发英的婆婆不慎摔倒,自此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李发英放弃外出打工,在家尽心尽力照顾婆婆,慢慢的,婆婆恢复了正常行走。
李发英对待公婆的态度,成了儿子陶凯最好的榜样。像母亲一样,陶凯尊老爱幼,孝顺长辈。2006年,陶凯结婚生子,李发英的婆婆在失去儿子22年后,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2012年,婆婆因为中风再次瘫痪在床,李发英又无微不至照顾了八年。91岁高龄的婆婆在临终前,紧拉着李发英的手说:“这么多年,辛苦你了!”
为了一个承诺,李发英近40年独自撑起一个家,给公婆养老送终,将儿子抚养成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忠贞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