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餐时分,邻座的朋友,给我看了一下交易软件里蚂蚁的中签信息,颇为得意。
是的,再过两天(11月5日),蚂蚁集团A+H就要一起挂牌上市了。
但是,就在昨天(11月2日),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总裁被四家金融监管部门一起监管约谈。
在此之前的几天,10月24日(周六),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马云演讲了大概20分钟,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diss金融监管,强调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巴塞尔协议是“老年人俱乐部”;
他认为,(金融)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
他说,银行做成了当铺生意,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
他觉得,十年以后的数字货币和今天的数字货币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个数字货币不是从历史上去找,不应该从监管角度去找,不应该从研究机构去找,而是从市场去找,从需求去找,从未来去找……
很多人都在说是不是马老师前几天的演讲触怒了监管?
其实相比约谈,我觉得更让马老师紧张的是,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发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这个才是真正触及蚂蚁利益的“定时地雷”。
这个办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管,很多地方要比照银行来,甚至比银行要求更严。
办法里有个规定,对蚂蚁会有不小的影响,就是要求小贷公司在做联合贷款的时候,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目前蚂蚁在给用户贷款的时候,一般是蚂蚁自己出很少一部分钱,同时再由合作伙伴比如网商银行出大头,一起联合贷款,这样蚂蚁就可以用很小的资本金,撬动巨量的信贷规模。
现在蚂蚁出的比例肯定是远低于30%的,等这个办法落实后,意味着放贷将占用大量的自有资金,就会限制蚂蚁的贷款业务规模增长。
毕竟“小贷”是蚂蚁集团目前最重要的业务,这个意见稿很可能会让蚂蚁的业绩增长面临更大的压力。
不仅如此,这个办法里还有很多监管限制,比如:
小贷公司只能在注册地经营,跨省经营需要监管3年一批;
提出给每个客户的贷款额度不能超过30万,且不能超过最近3年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所以,个人认为,监管不会是针对马老师的一次演讲,而是整个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强监管序幕将要拉开!
任何金融机构管理的都是我们普通人的钱,你说,如果不监管,放任一些人瞎搞,赚了是他的,亏了是我们的,这不是扯淡吗?
虽然我自己也是支付宝的重度用户,但是金融一旦没有监管,那与庞氏骗局无异。
别看支付宝便捷了大家生活中的支付,但是蚂蚁集团最赚钱的“放贷”其实藏着一个不太可控的风险。
传统银行放贷用的是自己银行的钱,而蚂蚁放贷用的资金,也来自于银行,也就是说蚂蚁从银行借钱,再借给自己的客户,类似“中间商”。
蚂蚁不仅用了银行低成本资金赚了中间的差价,蚂蚁还把风险也让渡出去了,转给了银行。
在联合贷款的发放中,蚂蚁是“甲方”,他来确定其他金融机构出资的收益,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共担风险。
是不是有点绕?举个例子:
比如银行以4%的成本提供了10个亿给蚂蚁,蚂蚁自己又出了3个亿,然后这13亿被蚂蚁以14%的年化利率借出去了。
最后银行拿走了10亿*4%=4000万,总利息13亿*0.14=1.82亿扣减4000万,余下1.42亿就是蚂蚁的盈利了。
3亿赚了银行10亿的三倍多?
(这只是个模拟案例,若有雷同,纯属意外……)
要注意是的,如果这13亿收不回来,那么蚂蚁拿了大头,是不是该蚂蚁承担呢?
不是的,凭借蚂蚁的数据、客户流以及强大的“风控模型”,蚂蚁的谈判能力很强,如果出现损失,银行等机构是需要共担风险的。
在商言商,其实这无可厚非,说明普惠小客户认可蚂蚁的产品和服务大于银行,银行无法触达这类客户,难以为这类客户提供服务,只能通过蚂蚁集团,也是说得过去的。
问题是,目前蚂蚁内部的风控数据,可能监管层也难以获得。
也就是说,作为监管,对于蚂蚁底层的资产质量,可能也是不完全清晰的。
真实的逾期和不良率,到底是多少?
所以我说,金融其实和庞氏骗局之间的差距,就是监管,没有监管的金融,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下,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
一旦蚂蚁的底层资产如果出问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必然会引起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而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损失的却又极有可能又是普普通通的素人,因为是你几万我几万地凑成了银行的存款。
作为老百姓的一员,我喜欢用支付宝,用户体验的提升确实是一项贡献,感谢蚂蚁。
作为金融从业者,我觉得得了便宜的人,最好别卖乖,不然监管也不需要在这个时候展现姿态。
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不会上赶着买蚂蚁股票,毕竟如果杠杆率要下降,蚂蚁上市之后想必年年要增发配股呢,现在急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