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憨坐在CEO的办公室里。这是她应聘一家上市公司岗位的最后一轮面试。
对面的CEO开口问道:“为什么从上家公司离职呢?”她淡定自如地搬出早已设想且练习过的回答——前司后期工作量太大了,项目的人手也不足,管理开始混乱。和上级反映了好几次也没有改善,刚好也遭遇了瓶颈期,为了更清晰的职业规划所以就离开了……
后面的问题,憨憨都对答如流,她一向都擅长输出和说服对方。面试结束,她从CEO办公室走出,略微放下心:CEO并没有问她具体有多少段工作经历,因此也就不会因为她那十分丰富的工作履历而特地刁难她——本科毕业后她就开始进入职场,工作的6年里,她换了6份工作。
这6份工作中,最长的一段有两年,最短的一段则是2个月,就是她现在这份。这样的跳槽履历在一众求职者中可谓是“一骑绝尘”,但憨憨也并未因为自己的跳槽经历困扰太多。
《我,到点下班》剧照
27岁的梦媛则是已经在一家科技中厂入职了半年。她职场生涯有5年,这是她的第6份工作。她喜欢总结经验也乐于分享,远多于同龄人的跳槽的经历成为了她的生活素材。
去年6月,她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面试、求职、跳槽经历——最开始裸辞接兼职的时候,帖子附图的背景一般是家中、咖啡店的一角;四个月后,附图变成了她坐在工位上办公的照片,偶尔也有办公Vlog的视频,标题变为“入职大厂”“大厂外包”的格式。
相较于从前的职场文化,“跳槽”现象正在逐渐变得普遍。Linkedin 平台大数据分析显示,当下,中国职场人在一份工作上的普遍耐受期是2年。BOSS直聘的调研发现,从“70后”到“95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已经从84个月下滑至15个月。而“00后”从入职到离开,只需要11个月。
数据当然能够很好地总结现象。但或许没有人能够清晰明确地描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换得勤、在职跳槽、工作无缝衔接之类的“职场不忠诚”的表现和举动,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职业生涯中的大污点。
当下社会的职场文化和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无论如何,跳槽者的目标直接而明确:在追寻更理想职业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有人不断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尝试跳出一条更为顺畅的职场道路;还有人想要寻找完美工作,却在一次次的变动中明白了那不过是一场注定落空的幻想;有人则被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裹挟,马上要被迫进入跳槽的大浪中。
当下社会的职场文化和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发生变化/《凪的新生活》剧照
除了个人意志选择的跳槽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也开始各自保全自身尝试,个人的职业生涯也随之更加不确定。频繁的架构调整、裁员潮和业务重组成为职场中的家常便饭,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被卷入这股浪潮。
社交平台上,梦媛的帖子已经大多沿用坐在工位上的照片作为首图,但仔细看,工位的背景所显示的办公环境略有不同——今年年初,她跳到了现在这间公司,首页介绍也改为了“前大厂外包到现科技中厂运营;转行4次”。此前她还在前司就职时发的一条帖子中,一个评论说:“两年前在XX从外包转的正编,现在准备跑了。”
天下没有好打的工
对于梦媛来说,离开大厂是一个最难做的决定。
最初拿到大厂的工作机会,她充满热情和能量。入职的前几天,还拍了张最经典的“大厂员工照”:手持手机对镜拍,让镜子中照映出明亮的环境空间画面以及大厂人精致ootd(每日穿搭)的同时,也展现挂在胸前的大厂工牌。
梦媛的对镜拍/受访者供图
初来乍到,大厂无比符合她想象中的一流职场环境——除了舒适大气的工作环境,她觉得这家大企业就像是一个江湖,大家都在精进刀法、心法稳定,同事们工作能力都极强,每个人都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精力。
“下班之后还能持续办公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周围同事们能量都很高啊。”她真情实感地钦佩着,也欣喜自己这下终于进了一个可以积极奋斗的好平台,可以大展身手了。
刚毕业时,梦媛选择了进入K12培训机构,也去过国企,但太过稳定安逸,还偶有办公室政治。这种工作环境让她觉得,身为年轻人的自己,应该去更纯粹、更宽阔的平台去学习、充实自己,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梦媛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兼职的经验/受访者供图
于是,她将目标对准互联网行业。为了进入这家大厂,她先进了一家领域相关的私企努力积攒经验和学习,才终于跳槽成功。
但一个月过后,恰逢“双十一”,海量工作向她涌来,她意识到,入职新工作的兴奋和新鲜感让她忽略了工作的真实全貌,而且因为“新人保护期”,工作的重担还没完全落在她身上。
忙碌的工作逐渐到来,梦媛开始被各种需求推着走。只要有同事找到她提出新需求,她就得立刻上线处理。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每天的工作都被排得满满当当。好不容易盼来了周末,正准备和朋友吃饭聊聊、好好泄愤时,突然一个电话打来,领导安排她立刻处理紧急事务。
当她说自己不在家,却遭到领导反问:“那你为什么不带电脑?”
一开始,梦媛还安慰自己,“双十一”这种大促活动,忙点是正常的,结束之后就轻松了。但她忘了“双十一”之后还有“双十二”。加班的日子不断重复,任务的清单似乎永远也清不完,这时候她才意识到,加班到11点并不是短期的阶段,而是常态化的现象。这样的购物节、大促活动是没有尽头的。所以哪怕她压力大到开始报复性熬夜、报复性饮食、报复性购物,精神状态岌岌可危,她也不能喊停拧螺丝的进度。
梦媛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受访者供图
“双十二”后的年底,她想辞职的心情达到了顶峰。她在车上和朋友崩溃大哭,说自己真的不想干了;冷静下来后又怀疑自己,难道真的是自己的问题?不然怎么一份工作都没法做久呢?尤其这还是想了一切办法进入的大厂。
因为不想待在稳定但单调的工作环境,也对办公室政治感到疲惫,所以她才想要进入大厂,追求那种激烈进步的职场叙事。而等进了大厂,工作内容是不单调了,但过于饱和的工作量又让她无暇关注自身……
原来这就是围城:“曾经外包也想进来,现在即便只坚持了4个月,年前也要出去。”她忍不住怀疑,难道无论什么工作,都会是这样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
等她进了现在这家俗称“大厂平替”的科技中厂,加班没有那么严重了,但又遭遇了之前在国企时不愿忍受的办公室政治,她才有点幡然醒悟:天下没有好打的工,工作就是赚钱。“没有一份工作可以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
在不断追寻与妥协中生存
跳槽次数多的憨憨总结了一些经验。
工作、跳槽就像是一座天平,好处和问题并存:“例如你可能获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这同时意味着薪资的下降、加班时间的延长,或者遇到一个能力不足的领导。当你觉得追求的目标足够重要时,这些负面的因素似乎也变得没那么严重。”
她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大厂,待了两年,先后尝试了两次升职。第一次没过,她理解,“可能还太年轻了”,因此第二年,她更认真地梳理工作汇报,做好充分准备。没想到面试官态度轻蔑又挑衅,有时甚至到了公开贬低的程度。
《三分野》剧照
她明白这可能是一种考验方式,但她选择不受这个气,当场就关上电脑,扔下屋子里的面试官,拉开会议室的门甩脸走人。
她想,留下来又要再等一年,说不定跳槽更快一点,刚好现在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她也不喜欢,“偶尔还要改PPT到一两点”。那之后,她频繁地更换工作,尝试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但每一次新岗位都伴随着新的问题。
她一度在一家上市公司找到平衡。但待了两年后,曾经的稳定逐渐被加班和压力取代,让她难以忍受。为了逃离喘息,即便她清楚下家公司很难比她现在要好,她还是跳走了。
为了逃离喘息,即使顾虑许多还是选择了跳槽/《二十不惑》剧照
新的工作环境同样不如意,她不是没有后悔过,但跳槽的次数多了,她也明白——不能指望工作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跳槽不过是为了摆脱现状、解决眼前最紧迫的问题,负面因素并未消失,只是在被满足的目标下被暂时忽略了而已。
“当你逐渐在新的工作中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那些曾被忽略的负面因素就会重新显现,并促使你再次跳槽。跳槽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看它能否解决你现有的困境。”
不稳定的企业
漂泊的人
新公司或许能提供想要的机会,但随着时间推移,新的问题总会不断涌现,推动职场人再次寻找下一个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频繁跳槽的循环。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生存也如同职场人打工一般,不再“一劳永逸”,职场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显著。
从前,人们可以在一家公司工作很多年,因为那个时候的职场环境相对稳定,公司发展较为平稳,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因此可以相对安稳地度过。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大环境的不稳定使得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变得不可预测,这种波动带来了从前未有的不确定性,企业裁员、业务重组、薪资变动都成了常见的现象。“需求下滑”“增速放缓”“市场挑战”“降本增效”等字眼开始在各大企业在财报中被多次提及,进行裁员的企业也开始如同接力般,轮流凭借裁员举动上新闻。
大环境的不稳定使得职场的变动增加,裁员也变得常见/《平凡的荣耀》剧照
憨憨加入那家美妆龙头企业时,公司有4000多名员工,广告营销铺天盖地,还一度被誉为“国货之光”。但进去没多久,由于股价大幅下跌,公司经历了剧烈的业务调整,裁掉了近2000人,只留下近一半的员工。
原先,公司宽敞的开放式办公区里,办公桌一个挨一个,大家忙碌得井井有条。宣布裁员当天,办公室的气氛和以往截然不同,开始弥漫着一种不安的集体情绪——大家都在心里想谁会被波及。再过段时间,工位逐渐都空了下来,其中一些还会散落着还没来得及带走的个人物品。
憨憨在裁员刚开始就跳槽离开了,但这场“对半裁员”的经历让她感到震撼。企业规模如此之大,业务也覆盖广泛,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她曾经以为这样体量的企业会非常稳定。但现实情况是,业务说砍就砍,毫无预兆地直接裁掉了一半员工,整个过程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她对“稳定”的信任。
“一开始我觉得这种事情是特别夸张的,怎么会有公司一下子裁掉一半的人?尤其是这么大的一家公司,我从来没想到它也会瞬间变得这么不稳定。”后来她发现,这种情况居然成了常态,裁员变成了大型公司几乎固定的流程——特斯拉、谷歌、三星、微软、高盛、阿里、腾讯……随着裁员企业名单的不断扩大,已经没有人记得最早提出“降本增效”、开始裁员的是谁,只知道这份名单还在再扩充。
当公司开始频繁调整,打工人所面临的刺激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接踵而至,压力随之而来。
公司开始频繁调整,打工人所面临的刺激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多/《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她记得自己最初对那份上市公司工作无比满意。一次和朋友聚餐时,她还开玩笑地说,现在这份工作体面又洋气,准点下班还薪资翻倍,升职了手下还开始带下属了,领导也信任她,“我也算是熬出头啰”,逗得两人在餐厅里哈哈大笑。
谁知道两年后,即便公司依旧经营良好,但或许是感受到经济环境变化而有了危机感,调整了经营策略,憨憨所在的项目也开始进行大调整。准点下班的她也加班常态化,她开始经常改PPT改到一两点;顶头领导也换了,她和新来的领导不对付,对方也会把在高层领导处受的气发泄在她身上,在部门的会议直接公开数落她。
一个月前,她还觉得自己能够继续升职;一个月后,自己的职场环境已经一落千丈。“现在想要期待稳定实在是有点难了。就算人稳定,但企业不稳定啊。”因此,对于跳槽经历是否会影响自己的稳定性评估,她也并不太担心——谁敢说企业就比她稳定?
卷入跳槽的浪潮
类似的动荡已经蔓延到其他无数个企业,也开始将原本无心跳槽的人卷入这场漩涡中。
在一家中小企业的小佳就陆续“送”走了自己的同事和领导:最开始,自己所在的整个部门被喊进会议室开会。人到齐后,老板开口了,说考虑到公司业务调整,现在要把部门整个迁移到子公司去。
“不会有任何变化的,大家当然还是一样办公,大家的工位、工作内容、同事领导也都是一样的。”老板有点故作轻松地说道。随后话锋一转,用有点讨好和略带说服的语气说,就是大家可能要新签个劳动合同,HR主管也在一边补充,工资卡也要麻烦大家换家新的银行办。
事情当然会有变化。先是合同快到期的一位同事,借着这个契机爽快地走了。另一位早对这份工作心存不满的同事也不再犹豫,开始上班做简历、请假去面试,火速跳槽进下家。同事一个接一个,整个部门的人很快走了一半。毕竟都已经知道寒冬要来了,留在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到点下班》截图
工龄久的领导,则由老板出手。部门里与他交情不错的领导,会议后不久就被调岗去了其他部门。一个月后,突然约他下班吃饭,透露自己离职手续已经办妥,下周就不来上班了。两人一边聊着,透过火锅的蒸汽,他觉得对面这位年长男子有些泪光闪烁;领导说到自己这些年对公司的贡献,确实也拿起纸巾沾了沾双眼。
没过多久,部门的主管也来和他交接工作。自裁员以来,他能感受到主管开始对他的工作频频挑刺。即便知道对方是出于管理层的压力,以及为了保住部门才变得苛刻,但他也真的埋怨过几次主管“与资本家站在一起”。到头来,主管的努力也没法让他保住自己的工作。他感到唏嘘。
前同事和他商量,背调的领导电话能不能填他的电话号码,他说可以,上司都走了,部门里最合适的人选就只有他一个了。
相较于憨憨和梦媛对工作的激情,小佳对职场一直抱着一种“养老”的心态。他的工作量不大,任务简单清晰,假期还相对充裕,正好适合他这种享受安逸、追求平稳的人。他本想就凭借这份工作躺到30岁左右被职场淘汰后,悠悠闲闲在家附近开家小店铺度日。现在,他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被打乱了。但走还是留,还没想好。
因为环境的变动,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改变/《凡人歌》剧照
他守着仅有自己的部门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他被领导找来了谈话。他想,能有N+1也还可以了。谁知道,老板喊他是给他升职:两位领导都走了,部门主管的位置正好空缺,现在部门没有人手了,就由他来顶上吧——但只升头衔不涨工资。至于这个业务线,就先由他顶着,维护一下基本的客户关系。人手不够的话,直接招几个实习生先吧。
这下自己不但工作量翻倍了,薪水没涨,还多了招人和带人的工作,只落了个空壳的主管头衔。他只能自我安慰:“这下跳槽不愁岗位没法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