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非常火爆的消息传遍整个网络,在亚速钢厂竟然发现孙子兵法,以为看这部军事著作在乌克兰根本就是摆设,没有人能看懂,但凡乌克兰有人看懂孙子兵法也不会做出挑衅俄罗斯这种不智的行为,这完全是在作死好吧!
读懂了孙子兵法就应该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国一样如此。
孙子兵法首篇《使计篇》讲的不是阴谋诡计而是计算,当你有胜算的时候才能应战,没有胜算的时候就不要发起战争。
《计篇》主要讲的就是“计算”,第二层讲的才是阴谋诡计。
很多人都以为孙子兵法讲的计是计谋,但是有没有想过中国历史上谁是最善于用计的?很多人都会说诸葛亮,诸葛孔明最善于锦囊妙计,什么事情全都提前安排好了,而且鲁迅也说诸葛亮多智近乎妖;但我想诸葛亮可能没理解孙子兵法,因为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的“计”明显是不合格的,而且每次都被司马懿算计得死死地。
再说孙子兵法的计,也就是咱们现在职场常用的SWOT的分析,绝不是计谋。
孙子兵法里面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叫“五事七计“”。是不是有点儿反常识?没法子,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太深入人心了。
“五事”讲的是五件事儿:道、天、地、将、法。“七计”讲的是七个科目,分别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第一主孰有道:问国君是不是有道,就是看国君和臣民是不是上下一心;
第二将孰有能:就是比较谁的将领更有本事,更有军事才能;
第三天地孰得:就是比较天时地利到底谁更占据优势;
第四法令孰行:就是双方的军法将令谁更加严明;
第五兵众孰强:
第六士卒孰练:这两个应该是一个,就是谁家的兵卒更加强悍,平时训练有素,装备齐全。
第七赏罚孰明:跟前面的法令孰明差不多,就是军法赏罚分明严正。
你看这一条一条的根本我们现在用的SWOT分析,也叫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四个维度。孙子兵法开篇就讲述“五事七计”,也就是先做SWOT分析,充分计算比较敌我双方,这可跟郭嘉的十胜十败全然不同,这是实实在在要计算的。
拿破仑时期,普鲁士有个著名的军事专家克劳塞维茨也写了一本兵书《战争论》,现在军事学界评价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第一就是《孙子兵法》,第二才是《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面也说了要计算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所以说在任何战争之前就要详细的计算,计算的目的就是为了知胜,为了知道我到底能不能胜,有没有胜算,有胜算我就打,没胜算就不打了。
所以说《孙子兵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虑胜先虑败;
在《始计篇》还有一句话叫: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很多人都会理解成算计多少,其实就是通过“五事七计”通算下来,看你的胜算大不大,胜算大就能胜,胜算不大就胜不了。
里面还有一句“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死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就是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军队和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得不认真研究。
诸葛亮的“计”远不如司马懿,别抬杠,咱们看看司马懿为啥每次都能把诸葛亮算计得死死的。
咱们就用SWOT分析法:
司马懿所在的魏国有人口500万,兵力60万;
吴国有200万人口,20万兵力。
诸葛亮所在的蜀国只有不到100万人口,不到10万兵力。
想想,像不像现在乌克兰挑衅俄罗斯,拿着10万兵力远征60万兵力的大国,还要穿过秦岭蜀道,怎么打过去?插一句题外话,魏国本来攻打蜀国就要穿越秦岭经略汉中,但是曹操把汉中人口内迁,战略性放弃汉中,从而让刘备得了汉中,从此蜀汉就要遥控汉中,想要攻打魏国就要穿越异常难行的秦岭。
这也是后来的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穿越秦岭,不过诸葛亮每次发动战争都是在完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完全是为了梦想,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蜀国青壮劳力完全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你说在蜀国当普通百姓是不是很倒霉?这完全是不惜民力了。
司马懿就是算准他诸葛亮的粮食能吃到什么时候,反正你千里迢迢地运粮极其麻烦,我不用跟你真的打,只要消耗你的粮草就是了!所以司马懿只要守护好自己的营寨,你们蜀国随便,况且军营是极度坚固的堡垒,没有十倍的兵力很难攻城拔寨的,这样就能无尽的消耗蜀汉的粮草。就这样一直拖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汉就再也没有像样的出击了。
所以说《孙子兵法》里面的“计”不是诸葛亮的奇谋巧计,而是实实在在的胜负实力对比。
天下是要靠道、天、地、将、法来取得,首先就是道,是上下一心,是政治国家的实力。不是说你本来打不赢战争,有了奇妙兵法就反败为胜,明摆着打不赢的仗,你再精通兵法也搞不定。
所以学习兵法,首先要认识到“兵法没用”。
既然兵法都没用了,那学这兵法该怎么用?
复盘长平之战,讲讲赵括纸上谈兵的长平之战。秦国跟赵国在长平干仗,最后活埋赵国40万降兵,再加上之前战死的5万人,赵国一下损失45万青壮,赵括也成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
咱们用《始计篇》回顾这场战争,战争刚开始是秦国干韩国,跟赵国没鸡毛关系,是韩国顶不住了割地求和,就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乞求秦国退兵。
这个时候有个上党的州长冯亭不愿意跟着秦国混,就派人跟赵王暗通款曲,说我们上党人民都不愿意跟着虎狼之秦,愿意做赵国的公民。然后,赵王就笑纳了,赵王竟然就这么笑纳了?
来,五事七计走起!
第一个层面,道,秦王和赵王谁更有道,第一,双方谁的政治更好;第二,战争的正义性,谁更占理;第三,就是人民和君上意见一致,上下一心,这个方面看谁更好一些。
政治没啥好说的,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灭国无数,没啥好政治;谁占理嘞?很明显是秦国更占理,因为上党郡是秦国将士打下来的战利品;上党郡又是韩国割让给秦国的,韩王是有权力处置自己的国土的;冯亭就是个郡守,就像你们公司的职业经理,你们经理有权力处置公司资产吗?想想是不是这样?当时可没有民主观念更没民族自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韩国所有土地都是韩王的,你个郡守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
在这种情况下,赵王竟然接受上党郡,这不是利令智昏吗?虎口夺食就要面临老虎咬你一口的危险。
首先,赵王就不应该接受这个烫手山芋,你们打生打死跟我没关系,反正不是我打下的领土。在秦国和韩国干仗的时候,赵王可以出兵援助韩国,避免唇亡齿寒,如果韩王愿意以上党郡相赠,换取赵王出兵协助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秦国打下上党郡能善罢甘休吗?煮熟的鸭子废了,你们能忍住不报复吗?所以,秦国就派大军攻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就在长平设置防线,两军对垒。
现在看来是赵国占据天时地利,秦国是劳师远征,而长平这个对决地点是廉颇选择的,肯定对他有利啊,你以为谁都是公子昂,被人牵着鼻子走。
为啥廉颇选择坚守不战?因为“攻则不足,守则有余”。
防守总是较强的作战形式,秦军攻不进去,廉颇冲出去干一仗也干不赢秦军,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等待,熬鹰呢,熬着也不是随便搞的;第一,你得有钱,有粮食,你才能熬得起;第二个就是看谁先熬不住,焦躁了就容易犯错误。
所以说等待主要就是等敌人先犯错,如果敌人也是个高手,能挺得住不犯错,你怎么办?只能接着等;廉颇善守,这一等就等了一年多。
将孰有能,秦军统帅是王龁,赵国廉颇,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是在王龁的进攻下接连失利,先失樟城、光狼城两处据点,再失西边营垒,最后廉颇不得不退守丹河东岸,自此赵军怯战,其实到现在赵国已经败了,名将廉颇都不行,再换谁来嘞?换谁都没用了,除非李牧提前十年成长起来,但是若没有长平之战,便没有匈奴人的肆意侵扰,自然也不会有李牧代地十年守边,怎么成长起来,谁也不知道,历史不能假设。
廉颇失了锐气,赵王想解决问题,焦虑了,秦国的反间计就起作用了;秦国间谍就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好对付,秦军最怕的是赵括。是不是瞌睡来了枕头?赵王本来就觉得廉颇干不赢秦军,胆小怯战,听到这谣言还不麻溜地启用年轻人,然后赵括就登场了。
赵括一换下廉颇,秦国就秘密换将,战国杀神白起换下王龁。本来廉颇就干不赢王龁,但是能坚守也是能耐,但是现在呢?在将孰有能上面,赵国已经完犊子了。
后面结果就不用说了,赵括战败,赵国45万降卒被杀。
小结
《孙子兵法》里面的“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是计算敌我双方的全方位实力对比,分析这一仗能不能打,有没有胜算。
司马懿对比诸葛亮,从纯粹的兵法上讲,诸葛亮就不该北伐;从政治上来说他有不得不北伐,不过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长平之战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该伸出援手抗击秦国,到赵括那时候一切皆休。
这就是计谋和计算的区别,不过孙子兵法里面也说“兵者,诡道也!”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