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6月1日,宋绍良被任命为南阳地委常委、南阳专员公署专员,全面主持南阳地区的行政工作。
1957年,南阳地区的三大改造运动和“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宋绍良的主持下,南阳专署先后制订出《1958—1967年南阳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纲要》《1958—1967年南阳地区地方工业计划》和《1958—1969年南阳地区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等计划草案,提出兴修农田水利,提高粮食单产、加速山区经济开发,实行农林牧副渔并举,鼓励多种经营等政策措施。
这套计划纲要,是南阳地区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宋绍良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编制过程中,他不断地给予指导。草案写成后,他亲自提笔修改,字斟句酌,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
纲要把水利建设和山区开发作为今后十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抓好这两项工作,南阳地委相继成立了南阳地区水利建设委员会和山区建设委员会,宋绍良兼任这两个委员会的副主任和主任职务。起初,地委考虑到他年近五旬,包山区苦,不同意他担任山区建设委员会的主任职务,宋绍良执意肩负这一任务。
南阳地区十三县中的淅川、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桐柏、泌阳八个县属于山区县,经济、文化、卫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山区建设的任务繁重。而一旦把山区建设好,南阳地区的整体面貌就会大为改观。
1957年10月,南阳地委要求山区八县的一切工作向南阳地区山区建设委员会负责。
在宋绍良的主持下,山区建设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山区多种经济开发问题。他反复强调,山区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各县、区、乡、社都要有规划、有方案、有措施。在水利工作上,他强调应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综合治理,坡沟兼治,治坡为主;在农业生产上,他指出要首先搞好农业争取丰收,达到深山区粮食自给,同时,对林、牧、土特产也要按内容大小因地制宜的适当加以安排。
为了调动山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他主张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他建议,凡新开垦荒地,三年内免交公粮,三年后公粮减半。在田间管理上,推行包工包产包财务,超产奖励的制度。针对深山区居住分散情况,实行包工到组,田间零活包工到户。
在林业生产上,推行“封山育林”制度,保护管理好现有森林,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在畜牧业方面,根据山区水、草丰富的优势和群众放牧习惯,他提出大力发展猪、牛、羊“三群”生产。
他还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蚕业等。他强调对土特产一定要做到以经济管生产,加强土特产收购工作,使群众获得效益。
为改变山区交通、文化、卫生落后面貌,他发动群众兴修山区公路,达到社社相通;组织文化工作队上山,发展教育,扫除文盲;组织医疗队奔赴山区,消灭地方性疾病。
1957年冬,南阳地委、专署带领全区人民掀起了以兴修水利为主的大生产运动。宋绍良分管山区水利工程建设。
几个月里,他马不停蹄,看遍了山区八县的水利工地。每到一个地方,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了解工程进度,解决具体问题,推动水利化运动健康地发展。
1958年2月,南阳地委传达贯彻总路线,发动全区人民开展“大跃进”运动,提出10年规划1年完成,苦战1~3年实现全区水利化、机械化、工业化、电气化。
宋绍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认真思索,寻找如何尽快实现水利化的途径。这时,西峡县传来可以三个月实现水利化的消息,他决定去看看。
1958年3月18日,宋绍良到达西峡县,听取了水利工作汇报之后,就到蛇尾、米坪两个深山区调查。在那条深山沟里,他骑着毛驴转了十天。一个社长向他汇报,说他们社进行了塘连塘、节节蓄水,已经实现水利化。
宋绍良当即去检查。通过仔细算帐,他发现虽然蓄的水从总量上看够浇地,但由于山间地块小,地势高,还有25亩地浇不上水。就对那个社长说,一定要把水利工程修平衡,要树立惜水观念,不仅要把大股水蓄起来,小股水甚至指头粗的泉水也要想办法蓄起来。他还说,要加强对治山治沟治坡重要性的认识,做好水土保持。
他把自己的意见向地委做了汇报,特别指出,“对粮食高指标问题,应认真解决,必须用先进的措施,去武装干部和群众,这是先进指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对水利化工作,不仅要迅速进行乡社水利化进度检查排队,加强对落后队的领导。还要迅速集中力量搞好重点,组织参观学习或由先进地区抽调技术辅导团,具体协助指导。
1958年3月,南阳地委传达上级“三个月实现水利化”的指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办水利。“大跃进”运动全面兴起。全地区共动员劳力230万人,开工兴建各类水利工程1000余处,其中小水库151座,中型水库14座。
此时已50岁的宋绍良,兼任全区水利化运动的副总指挥长,负责八个山区县水利工程建设,他从此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
在望花亭水库、辛庄水库、赵湾水库、高丘水库、斩龙岗水库等14座中型水库相继开工之后的1958年秋,南阳地委向河南省委和国家水利部提出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鸭河口水库的申请。起初,上级认为经费困难,不予批准。南阳地委认为:“鸭河口水库建成,白河中下游300万亩土地千百年来长期遭受水旱灾害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这是关系南阳地区能否实现水利化的大工程。上级不批准也要搞。洋办法不行,土法也要上马!”
10月,南阳地委成立鸭河口水库工程总指挥部,宋绍良担任总指挥长。
11月2日,鸭河口水库工程破土动工。宋绍良组织带领南召、方城、南阳、新野、镇平、邓县、唐河、泌阳等八县民工10万人,日夜奋战在鸭河口水库工程上。地委见他忙不过来,把地委委员董宏也调上工地任工地党委书记。南阳地委的决心和10万水利大军顶风冒雪的冲天干劲,感动了省委,感动了中央,从拮据的财政经费中挤出一批专款用以鸭河口水库工程。
1959年4月,鸭河口水库大坝即将合拢时,天气突变,每天都刮着6、7级大风,下着小雨。全区上下一片紧张,生怕突降暴雨,冲走10万人苦战一冬的血汗成果。宋绍良放弃其它一切工作,亲临工地指挥。他连连发出指示,要求全区各县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工程建设,加紧施工进程。
为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宋绍良花50元钱,托人买来零部件组装一部收音机,日夜收听天气预报。4月22日,鸭河口水库大坝胜利合拢。宋绍良从工地回到家中,两眼凹陷,本来已经十分瘦弱的他,半个月下来体重减了10多斤。
“大跃进”时期,南阳地区在经济建设上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在水利建设上却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全区230万水利大军连年苦战,建成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151个,塘、堰、坝1万多个,初步奠定了南阳地区水利化的基础,改善了农业生产面貌。
1959年11月,河南省委调宋绍良到河南省林业厅工作,担任林业厅副厅长,1961年11月,任林业厅厅长。他主持全省林业工作以后,积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林业”的口号,要求在短时间内绿化全省。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困扰,他的大多数设想没有变为现实。
1962年,党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南阳地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南阳地委多次向省委打报告,要求工作稳重的宋绍良回南阳工作。7月,宋绍良回到南阳,担任中共南阳地委书记处书记兼南阳专署专员。
宋绍良回到南阳时,南阳地区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开始。地委、专署号召全区人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主持制订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多项方案,重申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工作思路;恢复小型水利建设,加强对“大跃进”时期所建水利工程的续建、加固和配套,发挥灌溉效益,大力修复塘、堰、坝、小型渠道,扩大灌溉面积。
为充分调动生产队和社员积极性,宋绍良对生产队进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政策,加强生产队的经营管理,实行生产责任制,因地制宜地采用大段包工、小段包工、按件计工等多种管理形式,调动农民积极性。
为检验政策的成效,他经常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走到哪里,就同群众一起吃住在哪里,不搞一点特殊化。一次他带病到邓县检查三夏生产工作,转到白牛公社时已近中午。他忍着腹痛,拖着沉重的步子坚持先转地头。检查结束后,县里的同志提出回公社食堂吃饭。宋绍良说:“不用了,就在群众家里吃。有啥吃啥。”群众日子还很苦。这天中午,他蘸着辣椒汁,吃力地咽下半个黑窝头。
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见成效,农村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他到方城检查工作时,群众给他烙烙馍吃。看到群众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宋绍良心里很高兴。临走时,群众说:“这是咱这儿的特产,你带点回去吧!”随行的同志也劝他带点。宋绍良坚持说:“尝过就行了,不必带了!”在给群众付钱时,他特意多交了一元钱。
以林晓、宋绍良等为首的南阳地委、专署几年的努力,南阳地区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基本建设规模得到控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1965年,南阳地区的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工作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