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到底是个怎样的选择?离婚,到底意味着什么?
到底是一种解脱、反抗、新的重生?还是另一种崩溃、迷茫、长久孤独?
相信当你在面对离婚犹豫动摇之际,曾无数遍问过这个问题,但毫无疑问,根本无法给自己一个最终的答案。
也许你会认为,婚姻就是个巨大的悲剧,但这场悲剧牵扯了太多无辜的人,孩子、父母、乃至三个家庭都被席卷其中,无数尖锐的冲突将婚姻撕扯出破碎的裂痕。
面对这些矛盾,为什么很多人明知自己的婚姻极度不幸福,却硬要以孩子为借口继续忍受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图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倘若你真的选择离婚,就好像选择了掀桌子离场,与过去的一切割席,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情感状态,都将面临巨大的转折。
这种窘迫无法让人轻易接受,因为对于当下的这个你而言,离婚后生活习惯的停滞、情感依赖的断层,任何层面的问题都会引发连环效应,最终只得重新沉溺于婚姻的沼泽,只能继续负重而行。
这种状态恰恰印证了张爱玲那句极为经典的剖析:“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无数人向外界抱怨婚姻生活给自己带来的苦难,试图隔靴搔痒,但一旦真正决心脱下这件袍子,思考的就不单只是怎样处理肉眼可见的“虱子”的问题了,而是何以面对剩下“光溜溜的自己”,何以应对接下去这“迷茫的余生”。
在婚姻中的所有人,必须要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的生活,而真真切切的生活简直是“虱子”最好的培养皿,故而人自己也必将被家庭生活所裹挟,不可能丝毫不受婚姻的影响。
一年、两年可以轻易离去,那么十年、二十年过后呢?
婚姻这件袍子已然成为血肉,向内心长去,婚姻早已不为取暖,不为合适,甚至不为装饰,继续维系下去只为我还拥有,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人生状态。
所以不离婚,并不仅仅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需要一个“幌子”,需要一个“让人一直穿着袍子”的理由。
这样来看,真正选择不离婚继续过下去,实则是因为真正的现实,穿着婚姻这个袍子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已然被现实磨平了棱角,选择了“为自己的无力而妥协”。
01长期的婚姻状态,逐渐蚕食着人生的“逃逸感”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都应该保持内心期待的追求动力,但这种动力的维持,是需要一个人持续不断向内探索的,而婚姻生活中的俗事琐事极容易打断我们向内探索的进程、甚至意愿。
当你处于独立且平稳的青年阶段,几乎都会不自觉地对未来产生预期,比如努力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方式,产生一种更鲜活的生命冲动,向往一种更加惬意幸福的生活状态。
而一旦进入婚姻关系,孩子、家庭便分走了人的大半精力,本身存在无穷可能性的人生预期被现实生活沉淀下来,最终会导致你丧失向内感知的敏感度。
久而久之,那些与婚姻关系紧密牵连难以分割的现实部分,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抛下的,它们不仅仅代表责任,更与你从年轻懵懂走向世故成熟的所有重要人生经验深度捆绑。
如何在放弃这些以后,依然保有自我的存在感和对人生的掌控感?这才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离婚的核心问题。
人需要成长,或许你曾经也认为婚姻是为自己而服务的,自己一定能及时止损,但自己的成长性和敏感性一旦被生活琐事所消磨,根本无法正确预见自己未来的生活。
你是否还具备隐藏能力?
你身上是否还有什么未被挖掘的优势?
你还有多大的潜能来应对世界?
这些问题不再是现在思考的重点,甚至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你自己而言,也已经无足轻重。
与其挖掘这些未知,还不如想点实际的,看看奶粉哪个牌子更安全?想想孩子以后上学怎么办?琢磨房贷车贷怎么还?
在人生版图当中,未来的生活是一种可怕的未知,自己真正追寻的生命价值开始逐渐被婚姻、家庭、责任所覆盖,并非只有女性存在这个困扰,许多男性经过岁月洗礼,同样早已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
无法逃离婚姻,因为终有一事限制住了自己的拳脚。
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的变数,自己已经折腾不起了,也早已无暇顾及。
这种困境在社会当中不在少数,深究人的底层心理变化,还需要结合人生阶段的起承转合,可以引用哲学家德勒兹“线”的概念,来透视和概括婚姻与人生。
德勒兹曾指出:“无论作为个人还是集体,我们都是由线组成的,我们的人生被线所穿越”。
简单解释就是,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断片组成的,童年—中年—老年,恋爱—婚姻—家庭,且人生总是不断地从一个断片,过渡到另一个断片,以线的形式贯穿。
婚姻就是这个阶段中的一个环节,这几乎是大多数人都将经历的过程,我们需要在每个环节做出选择与判断,许多人在想要离婚时回首往事,发现记忆深处早已被家庭和生活填满,被诸多枷锁所困。
与此同时,人生还存在着另一种线,不是被现实裹挟前进,不为求学、求职、求婚、求生等等保障稳定安全,而是探索、深入地感知自己。
逃逸线。
即抵御那些所谓的按部就班,所谓的传统沿袭,以自由的形式来探索自己生命的无限可能,肯定自己本身的潜在发展路线。
真正限制我们向内探索的不是婚姻,而是我们对婚姻的固化认知。
面对婚姻,我们似乎总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正确路线”——
比如认为自己要做称职的父母,离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不离婚就是负责;
认为自己要做孝顺的儿女,离婚让父母跟着操心,不离婚就是家庭圆满;
认为做女人就要贤妻良母,忍气吞声是顾全大局;
认为做男人就要一掷千金,说一不二就是当家作主……
最为可怕的是,时间真的会温水煮青蛙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思考乃至行为逻辑,习惯了这样的身份属性,习惯了这种维持现状的心境,自我意识的空间会被无限缩小。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说离就离、丝毫不含糊,除了自身爱情观以外,更重要的是没有经历时间、琐碎的拖磨,心和精神尚有力量追寻自由并且继续开创,尚有精力可以继续奋斗事业,可以追逐理想,可以冲动且激情地做决定。
婚姻无法被降级处理,因为抚养孩子、照顾父母、积累财富全部都需要精力,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对自身探索的期待就被降级削弱了。
而人生的逃逸线是对每个自我生命的肯定,是让你的状态不断地更新迭代,是让自己斩钉截铁地告诉自己:
你要做称职的父母,就要为孩子生成新的成长环境,去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去认真沟通与表达;
你要做孝顺的儿女,就要为父母生成理性的接受坏境,去告知自己的安排与打算,用新的状态来安抚与证明自己的选择。
这恰恰促使着人以无限向外扩张的生命力去审视婚姻,从自身出发去打碎、塑造与改变,在各个环境与状态中摸索属于自己的逃逸线,并不断注入新的思考、做出一点新的尝试。
婚姻并不是一场死局,无论离婚与否,生活都该重新活过来。
这份说离就离的底气,也来自于这种张力,更是一种新的诠释:我的人生还大有可为。
02离婚的等待延时,加重了毅然离开的成本与代价现实中还存在着一种现象:在高考结束后,离婚案件的处理进入高峰期。
“孩子大了就离婚。”
几个字已然揭示了所有无奈的挣扎。
无数人将婚姻的存在附着在孩子的成长上,殊不知,这实际上同样也是对自我逃逸线的延续,深入内心,似乎在不断诉说着:
“我在等孩子成熟,等他们能够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自己才从父母的角色上毕业,才能够真正做回自己。”
这一等,动辄十多年,甚至长至一生。
你或许也将其视作某种积极的解决办法,认为这至少能够保全孩子完整的成长,至少尽最大的努力将子女的未来托举起来,可这在本质上其实是最为可怕的消极态度。
借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就是:“冬天的水太冷了,我们等到春天再死吧。”
正是这种看似妥协的坚持与等待,彻底让自己、伴侣、孩子同时套上了有期魔咒,随着时间推移,日子过着过着,离婚就成了借口,孩子还太小需要照顾,孩子的学习不能分心,寄希望于孩子,希望孩子幸福的光芒能够融化自己冰冻的生活。
也许苦苦维系这么久现状能够改善,也许到时候自己就不想离了。
总是带着这种期待预想,可是却忘记了,孩子的春天是专属于他自己的春天,完全无法代表你的人生就能够因此得以重新绽放。
在这个过程当中,家庭生活的底色到底是阴郁还是阳光?家庭环境的背景到底是温馨理解他的质疑,还是冷漠?每个人的日常到底是愉悦安心还是痛苦煎熬?
孩子又该如何去理解你的良苦用心?
你所苦苦坚持的幸福,也许在他的眼中是更加悲哀的苦难,毕竟他眼中看到的婚姻只是矛盾争执、冷淡疏离的具象化,总陷入情绪化的母亲,理性旁观的父亲,无休止的争吵,喋喋不休的抱怨……
在被动选择沉溺现状以后,一切问题都留给时间来解决,可却忽略了,孩子的人生明明可以摆脱桎梏、可以主动选择、可以打碎对婚姻的最初认识,可以不去跟你一同背负这长久等待的结果。
也许时间会带给人错觉,认为再撑一撑、再熬一熬,自己过去的所有付出都能够被妥善对待,但子女、伴侣、自己,每个生命都无法承担对方的人生蓝图。
无论离婚与否,都应该用自己的成长,来关照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一味的强加于人,并固执地认为,这样就是好的。
离婚之后,最可怜的一定是孩子。
存在这种想法并坚信为真理,是因为你选择习惯性地把孩子的状态代入到自己的处境当中,诸如“我离婚就没有家庭了—孩子缺失父爱母爱怎么办”“我还不习惯新的生活—孩子想爸爸妈妈怎么办”。
真正的称职与负责,不是强撑着人设,而是了解孩子到底因何恐惧,因何排斥,因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理解他的质疑,倾听他的声音,接纳他的建议。
孩子在原生家庭当中真正学习并延续的,是父性力量与母性力量,而不是仅仅拥有爸爸妈妈照顾存在就足够了,许多固执己见的丧偶式婚姻,从根本上来说只是披着遮羞布的空壳。
更为荒诞的事,许多孩子实际上早已全然接受了父母结婚的预设,甚至反向劝说父母各自追寻自己的幸福,因为孩子早就明白一个道理:
所有人都有解放自己的权利。
熬过冬天未必能看到春天,但生成新的自我,一定会有新的体验。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