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说白崇禧没有错,卫立煌也冤枉:老蒋手下五个将领,谁该为蒋军辽沈淮海两战皆败负责?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08-27 20:04:59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替白崇禧说好话并痛斥老蒋和陈诚、刘峙、杜聿明瞎指挥,认为要是由白崇禧来指挥东北和徐州的战役,结果就可能大不一样。

老蒋和陈诚、刘峙、杜聿明确实不高明,但白崇禧也强不到哪去,解放军席卷大西南,白崇禧被打得抱头鼠窜,那时候可没有老蒋掣肘,而且被李宗仁力捧的白崇禧,在关键时刻,又主动公开电请老蒋“复职”,也算在李宗仁背后捅了一刀。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不说白崇禧无能,白崇禧却在跟老蒋逃台后抓住每一个机会痛骂李宗仁以表对老蒋的“忠心”,桂系“李白不分家”也成了半个笑话。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首先把东北丢失的责任甩给了老蒋:“东北在大势已去之后原不应死守,而蒋先生一意孤行,下令死守到底,实犯兵家大忌。”

在李宗仁看来,老蒋的错误是一犯再犯,在徐州简直就是重蹈覆辙:“他硬要把一个战略单位分裂为‘华中’、‘华东’两个“剿总”。此种分割已铸大错,而以刘峙担任更重要的华东‘剿总’司令长官,尤非其选。”

蒋军先蒋军先败于辽沈,再败于淮海,李宗仁认为首先怪老蒋,陈诚、刘峙、杜聿明也要承担一定责任,而白崇禧和卫立煌却一点错都没有,这符合史实吗?我们细看李宗仁和其他相关将领的回忆录,能不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杜聿明参加了辽沈战役,也参加了淮海战役,虽然他们对这两战有另外的称呼,但为了方便起见,咱们还是把蒋系将领回忆录中的两战都换成辽沈、淮海,这样读者诸君看着就不乱套了。

杜聿明拖着病体南北奔走,两战皆败,自己也做了俘虏,这对他来说也是塞翁失马:老蒋舍不得装病的“干女婿”陈诚遭罪,就把卫立煌和杜聿明派往东北顶缸,东北打得一塌糊涂,淮海硝烟又起,杜聿明两头跑,不被俘就被老蒋累死了——杜聿明被俘后进行全面检查才发现,他已经身患四种严重的结核病,每一种都能要命,是战犯管理所通过地下渠道买到了进口药,才把杜聿明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杜聿明被俘及特赦后,写了大量回忆文章,其中的《辽沈战役概述》和《淮海战役始末》,分别发表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和第二十一辑,这两篇回忆文章,也都把矛头指向了老蒋,而熊式辉则对杜聿明说是陈诚坏了大事:“陈诚这个家伙现在窘极无聊,出坏主意。据可靠消息说,陈诚在关内指挥作战都失败了,想来东北出出风头,挽回他的面子,现在正想打我的主意。我走了你也难顶他,我们两人要想法子对付这个小鬼。”

陈诚一到东北,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遣散所有伪军,熊式辉也无可奈何,因为招降百万伪军而晋升中将的军统东北办事处处长兼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处长文强也被吓得托关系去了湖南——文强在《口述自传》中承认,他离开东北乃至离开军统,一方面是戴笠已死,他失去了靠山,另一方面是陈诚跟戴笠有过节,要对军统下手了,有人给文强通风报信,说陈诚要搞他。

文强离开后,东北特务系统由吴景中(就是《潜伏》中的那个吴敬中,他在担任保密局天津站站长之前,就是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接手,根本就没给陈诚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情报,估计提供了陈诚也不会听——陈诚有自己的军事情报系统。

据李宗仁回忆,四平之战是白崇禧策划的,而且也是主要指挥官,蒋军在四平之战侥幸获胜,白崇禧是主张继续追击的,但是杜聿明请示老蒋,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暂缓追击”,李宗仁分析:“我知道蒋先生不是不想歼灭敌军,而是讨厌这主意出自白崇禧,纵可打一全胜的仗,他也宁可不要。蒋先生就有这样嫉贤妒能、宁饶敌人、不饶朋友的怪性格。”

陈诚先是遣散了伪军,又把陈明仁撤职查办,这在李宗仁看来,卧底都不会做得如此给力。杜聿明在回忆录中也说陈诚连战连败,是被吓跑了:“陈诚初来东北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原来是一个草包,到了紧要关头他就逃了。陈诚人小鬼大,他说同沈阳共存亡,最后以手枪自杀,那是想骗各将领自杀,他才不自杀呢!简直是骗子,有谁相信这个骗子呢!”

杜聿明找了个借口去南京“探视”陈诚,陈诚先是以“病重”为由不肯见面,奈何杜聿明非见不可,最后两人见了面,谎言一下子就被戳穿——杜聿明看见陈诚满面红光,比自己健康多了。

陈诚跑了,卫立煌来了,但卫立煌并不是老蒋任命的东北军政一把手,老蒋任命他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东北剿总”司令,这个“代”字,就跟后来李宗仁的“代总统”一样被嘲笑为“同进士、如夫人”,而卫立煌恰好字“俊如”。

东北行辕代主任卫立煌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手下的兵团司令乃至军长师长也可以直接从老蒋那里接受命令,有时候卫立煌和杜聿明也不知道自己的“部下”调到哪里去了。

卫立煌当时的设想是放弃东北,将数十万精锐全部调入关内,这个建议被亲临沈阳指挥的老蒋拒绝了;锦州被围,卫立煌建议用沈阳一带主力南移救援锦州,并打通北宁线,必要时则放弃沈阳,老蒋依然拒绝,李宗仁回忆:“蒋先生见卫立煌与己意相左,竟直接电令各军各师,限于接到命令后立刻星夜回援沈阳。各军长、师长得令,遂自锦州一带纷纷东撤,长春守将郑洞国、廖耀湘等见突围无望,遂向解放军投降。综计东北之战前后三年,蒋军精锐调往东北的不下三十余万人,到沈阳弃守时,除少数高级将领由飞机撤出外,其余官兵悉数被俘,可谓惨极。”

卫立煌和杜聿明离开东北,老蒋对两人的态度完全不同:卫立煌被软禁,直到老蒋下野,李宗仁代总统才下令将卫释放,而杜聿明则又被老蒋委以重任,担任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部主任,当了刘峙的副手和背锅匠。

据李宗仁回忆,指挥淮海战役,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老蒋一开始也同意让白崇禧去指挥,但是老蒋留了一个后手,也就是咱们前面说过的将兵权一分为二,让刘峙和白崇禧分庭抗礼,最后白崇禧一怒之下拒绝赴任。

杜聿明名为辅佐刘峙,实际是负责全面指挥,但是杜聿明说的也不算,因为邱清泉和李弥同样能从老蒋那里接受命令,只有一根筋的黄维比较听话,被白崇禧派往淮海后进了包围圈。

李宗仁认为黄百韬兵团被全歼而李弥邱清泉拒绝救援,是受了老蒋的暗示,真正想救黄百韬的倒是白崇禧:“白崇禧乃于11月底派黄维兵团(约十万人)自豫东循皖北一线向徐州增援。黄维师次皖北宿县以南的双堆集时便为围困,战斗不及一周,卒于12月中旬全军覆没,黄维被俘……邱清泉死于乱军之中,杜聿明则被共军生擒。”

我方卧底、时任蒋系“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的郭汝瑰也证实了李宗仁的说法,他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的内部矛盾》中披露,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前夕,老蒋眼看自己军事上的优势完全丧失,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也预判到形势对他们不利,而中原地区的蒋军由徐州“剿总”刘峙及华中“剿总”白崇禧分别掌握不利协同作战,但却坚决不肯撤掉刘峙而专用白崇禧,尤其是何应钦,更屡次向老蒋建议,把刘峙换下来。

顾祝同基本赞成何应钦的建议,但是却悄悄告诉去向老蒋报告的郭汝瑰:“要报告总统,白健生统一指挥是暂时的,会战结束后,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仍分区负责。”

李宗仁、杜聿明都写了关于辽沈和淮海两战的回忆录,如何评价老蒋、白崇禧、卫立煌、陈诚、刘峙、杜聿明在这两战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看不到详细的老蒋日记,所以也不知道他怎么替自己辩解,在战犯管理所依然比较倔强的文强黄维,也分别写了《徐州“剿总”指挥部的混乱》和《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他们也都说老蒋指挥不行,就连多次表示“此生不骂校长和陈诚”的黄维,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蒋的指示,感到莫名其妙,以为蒋方寸已乱,已经没有整个部署,而是零碎应付了。”

有“鹰犬将军”之称的宋希濂,则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倾轧》中说,当年白崇禧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老白一直宅拆老蒋的台:“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蒋介石仅存的主力部队在徐蚌地区被消灭,到那时,蒋介石非滚蛋不可。蒋走后由李宗仁取而代之,我心想,那时成了你桂系的天下,哪里还有我宋希濂的地位呢?”

看了这些参战将领的回忆,我们不难发现当年蒋家王朝已经是一团乱麻,诸将不但一人一把号,而且是各怀心腹事,败亡只是迟早的事情,不管是白崇禧、卫立煌、杜聿明,还是陈诚、刘峙,都不能确保老蒋这条破船不沉,但是这两战也给读者诸君留下了一些问题:如果当年白崇禧在东北或淮海指挥,那两战老蒋虽然必输,但也可能有部分蒋军逃掉,那么在您看来,给本文提到的这五个蒋系将领按指挥能力排序,最强的是谁?最无能的是哪一个?

12 阅读:5539
评论列表
  • 2024-09-16 13:42

    国军最强的几个将军,薛岳、孙立人、白崇禧,老蒋都弃之不用,全用的是饭桶。

    用户17xxx93 回复:
    关麟征打仗也很牛。
     转角遇到鬼 回复:
    老蒋是用嫡系知道不,黄埔系中还有嫡系中的嫡系,听话最重要,如陈诚,顾祝同,汤恩伯
  • 2024-09-17 19:22

    几个战略区,华北傅作义华中白崇禧保留。其他,陈诚换成杜律明,刘峙换成王耀武,胡宗南换成薛岳。国军应该能多撑几年

    祈山 回复:
    不行经济早崩了,没有经济支撑,军队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jingjing880604 回复:
    王耀武早就被俘虏了
  • 2024-09-20 13:49

    不管你们怎么斗,反正优势在我

  • 2024-10-03 16:48

    国民党弱 弱在党派之争和蒋介石任人唯亲

  • 2024-09-24 17:32

    白崇禧拒绝指挥淮海战役,以至于老蒋深恨白崇禧,逃台后白一直冷板凳,遭监控,不就是老蒋报复

  • 2024-10-06 15:31

    一堆浑蛋

  • 2024-09-21 06:53

    就是大势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