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丹阳——云阳楼
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耶稣会神学博士。他语通六国,学贯中西,是著名爱国人士,近代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为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他在一百年波澜起伏的人生里,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展现了一个天主教徒的家国情怀。其一生著述颇丰,大部被编入《马相伯先生文集》。

马相伯像
一、天主教徒,神学博士
农历1840年3月6日(阳历1840年4月7日) 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马家村,其父弃儒经商,是一名中医。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其在襁褓间即受天主教洗礼,成为天主教徒。5岁入私塾读书,喜探询天象运行奥秘。8岁时,家里专门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授他四书五经。但他从小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受不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11岁那年,他到上海入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后改称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他勤勉刻苦,成绩优异,不仅精通天文、数学,而且掌握了希腊、拉丁、英、法、意等八国文字。14岁时,即被任命为文学和经学课助教。

圣依纳爵公学旧址
咸丰八年(1858),马家从丹阳迁徙上海,在千年古镇松江泗泾定居。1858年,18岁的马相伯已经精通英文、法文和拉丁文等语言,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曾邀请他去领事馆当翻译,他却说:“我学法语,是为中国人用的”,以此推掉了这份工作。同治元年(1862),他入徐家汇天主教小修院继续攻读神学,接受两年的"神修"训练。后入大修院学哲学和神学。清同治九年(1870),31岁的马相伯以特优成绩通过耶稣会考试,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司铎神父。之后,他出任圣依纳爵公学学生督导兼耶稣会编辑,讲授经史子集,继续研究哲学、数理及天文。4年后,升为校长兼教务。

青年时期的马相伯
这期间,他与教会的矛盾逐渐显露。他用了数年时间编辑了一部中西结合的教材书《度数大全》,教会否认这本书具有学术价值,竟然不同意付印。他重视中国经史教育,并且带领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这使教会方面对其相当不满。他想筹措银钱救济百姓,却遭教会阻拦,并直接将他软禁反省。这让在此之前从未质疑过教会的马相伯心生凉意,使他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经过一番艰难的思索后,马相伯决定脱离教会,家人强烈反对。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神父,你既已不是神父,我亦不认你是我的儿子”。但是马相伯依然坚持自己心中的大义,毅然与耶稣会决裂。

远东第一大教堂——圣依纳爵堂
二、涉足政坛,黯然归隐
从1876年离开耶稣会到1897年重返教会这期间,马相伯涉足晚清政坛,参与洋务运动。他的二哥马建勋在李鸿章的幕府,主管淮军粮台;弟弟马建忠于1874年离开耶稣会后,也加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在他们的引荐下,马相伯进入了淮军系统,协助开展洋务工作。他先入山东布政使幕府,后任潍坊机械局总办,主持山东洋务。1878年马相伯完婚,妻子是山东人,两人育有二子一女。婚后第3年,马相伯赴日本任参赞、领事。日本维新的进步与高丽(朝鲜)守旧的落后对比,使他深受启迪。深深地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他屡屡上书朝廷献策,却似泥牛入海。

李鸿章像
半年后,他在回国的轮船上见到了李鸿章。被延入直隶总督幕府,成为李鸿章的幕僚和哲学讲师。在李鸿章幕府中的马氏兄弟以他们的外语和西学教育的优势,参与了清末政坛许多重要事务,尤其是洋务运动和涉及中外纠纷的外交事务。马相伯精通七国语言,成为李鸿章去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助手和翻译,亲身见证了晚清帝国的屈辱历史。1886年,面对各国列强的虎视眈眈,李鸿章深刻地意识到筹建海防刻不容缓。他派马相伯前往美国为大清的海军建设筹集资金。原本李鸿章计划筹集2500万两银子,但没想到,在马相伯的百般游说下,竟然有24家银行愿意为清政府提供高达5亿的贷款。

李鸿章手书
马相伯十分高兴,立即将消息传给了李鸿章。但清廷见到借款金额如此之大,百般质疑,有的官员甚至怀疑马相伯通敌,骂他为“汉奸”。无奈之下,马相伯只得垂头丧气地的离开美国。这也让他意识到,“清政府的寿命已然不能长久”,心灰意冷的他离开美国去欧洲游学。在欧洲期间,他考察了牛津、剑桥等著名学府被深深触动,强烈意识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他的心底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在中国办教育,要在中国创办一所新式大学”。回国之后,马相伯对政治更加厌恶,从此选择远离了仕途,但是他的不幸还远远没有结束。

英国牛津大学
三、毁家兴学,为国育才
1893年,马相伯的妻子带着大儿子回山东老家探亲,不幸死于海难。两年后,他母亲沈氏去世,且至死也不原谅他脱离教会。1897年,饱受家庭变故的马相伯决定重返教会。他将尚未成年的一儿一女交给教会保育,自己则回到徐家汇隐修,潜心于天文度数的研究和译著,并助其弟马建忠著作《马氏文通》,只署文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马相伯决定“毁家兴学”。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与教会立下字据:“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南司教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门资助英俊子弟资斧所不及”。

松江泗泾——马相伯故居
但是耶稣教会只在意这笔捐款,对于真正办学并无兴趣,马相伯预想的“中西大学堂”终究成空。1902年,当时在南洋公学任职的蔡元培听说马相伯精通拉丁文,特地前来拜师求学,受到马相伯的热情欢迎。二人之间亦师亦友,相处的十分愉快。在蔡元培的介绍下,陆续有一些学生前来扣门求学,这些人当中有康有为、梁启超、黄炎培等人,很快这个小小的学习班就声名远播,吸引了许多外地的青年前来求学。不久后,南洋公学的学生因为不满清政府的管制而集体退学,数百名学生因此无学可上。蔡元培为了帮助这些学生,亲自邀请马相伯出面重新建学,马相伯本就有这个想法,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建学。

蔡元培像
他再次与教会协商,追讨建校事宜。教会终于履行办学承诺,同意创办一所私立大学。马相伯取名为“震旦学院”。“震旦”一词出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学院于1903年开校,具有西欧专科学校的性质,这也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马相伯提出三条办学原则: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梁启超获知后欣然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1904年春,26岁的于右任因写诗讥讽慈禧太后卖国遭清廷通缉,一路辗转逃亡到革命志士云集的上海滩。初来乍到的于右任囊中羞涩、举目无亲,独自在法租界的一家小旅馆内度过一段十分困窘的生活。马相伯得知此事后,亲自划舟接他到震旦学院,让他化名刘学裕在学校读书,并免除所有学杂费。

上海震旦学院旧影
然而1905年春,耶稣会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大哗,摘下校牌,集体退学。当时全校132名学生中有130人签字退学。看到退学学生的签名簿,马相伯老泪纵横,他冒着再次与教会决裂的风险,决意站在学生一边。为了让学生能够继续学业,66岁的马相伯只能另起炉灶,再办一所新校。马相伯的想法立即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响应。于右任建议取名“复旦”。“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另外,“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之意。马相伯听后,立刻表示赞许。

复旦大学原校门
然后,他诚邀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位名流担任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也拨出官银两万两,并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复旦的临时校舍。1905年9月14日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兼法文教授。而震旦学院也于同年重新开课。1908年,震旦学院打算迁往别处另建校舍,马相伯仍捐款4万元,把自己名下地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八处地皮悉数捐出,募得10万多元,购置卢家湾吕班路的土地103亩,提供给震旦学院使用。1906年,马相伯赴日,在日本学会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勉励留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两江总督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

马相伯书法
四、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武昌起义后,1911年12月2日南京光复,江苏巡抚程德全代行临时都督其职。南京光复的第二天,苏浙联军举行盛大庆祝大会。黄兴特意从武汉赶来出席,马相伯代表江苏都督程德全出席会议。会议推选黄兴为主席主持会议。黄兴说了几句开场白后,由马相伯第一个发言。马相伯第一句说:“程都督今天因事不能来,教兄弟来给诸位赔罪!”话音方落,他忽然自掴其左右颊,大声喊道:“马相伯,你是什么东西,敢来向劳苦功高的都督们、统领们、将士们赔罪呵!瞎说八道,混蛋,该打!”会场哄堂大笑,本来因争功而互不服气的各路将领怒气自然就平和了许多。马相伯话锋一转,接着正色道:“太平天国诸将争功,结果是两败俱伤。如今南京虽下,但隔江的浦口,仍在清军之手,功又在哪里呢?” 决不能再做“第二个太平天国”了。

南京中华门
经过老人这一席话的启示,将领们纷纷表示愿意渡江北伐。南京之危始得转而为安,老人三寸舌,于民国之功伟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亲自登门,聘马相伯为南京第一任市长,并担任总统府的高等顾问,已经72岁高龄的马相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久,南京撤销设市。马相伯转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并代理都督。清帝退位,南北和解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马相伯应邀北上参政,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任北京政府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平政院平政等职。在这期间,他与章太炎、梁启超等发起创办"函夏考文苑"。与满清皇族后裔、天主教徒英敛之一起,以中国天主教领袖人物的身份,共同撰写了《上教宗求为中国兴学书》,提倡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学。随后,于香山静宜园建立"辅仁社"和培根女校。

孙中山像
民国3年(1914年),马相伯子君远病故时,学生们鉴于马公毁家兴学,家无余资,遂筹集万元为其寡媳、幼孙作抚养费,马相伯却托人将该款移作法国天主教会学校启明女子中学(今上海第四中学)教育经费。袁世凯对马相伯十分尊重。在袁世凯未成名时,他曾特意向马相伯请教:“如何在官场中脱颖而出?”马相伯看出袁世凯的野心和欲望,就戏谑地答道:“唯有厚赂宦官,由宦官而结识亲贵,即可越级超升,甚至抚台也不难”。却没想到袁世凯对他话颇为相信,竟然付诸实施,还真的让他抢到了革命的果实。自此,袁世凯对马相伯更加尊重。袁世凯复辟帝制前,曾经宴请过各界人士,当时没有人敢公然反对,只有马相伯毫不畏惧,直言反对恢复帝制。

袁世凯衮服祭天像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马相伯十分愤怒,大骂“天下之大盗,莫大于君主”。袁世凯登基的那天,众人都对他行跪拜之礼,只有马相伯不跪,袁世凯不得已只能找了一把椅子让他坐下。之后,袁世凯多次上门拜访马相伯,想让老先生为自己做事,但是每次都被拒绝。不久,马相伯辞官南下,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蒲汇塘路55号隐居,再也无心参与政事。但即使不在庙堂,马相伯仍然与英敛之不懈努力,于1925年成立"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后更名为"天主教辅仁大学"。“辅仁”二字乃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27年,北洋政府准予试办"北京公教大学"。1929年呈请教育部正式立案,改称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曾长期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驰名于中华民国高等教育界。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旧址
五、抗日救国,鞠躬尽瘁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相伯深感国难深重。事变后第三天,为抗日救亡,他策杖奔走,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为日祸敬告国人书》:“噩耗传来,天地变色!国家危难至斯,诚达极巅……虽自顾老迈,亦愿勉励负一部分责任” 。他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11月4日晨,驻齐齐哈尔的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无视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消息传回后,马相伯激动万分,公开举办一场演说,讽刺国民政府不作为,甚至将矛头直指蒋介石。他讽刺蒋介石:“孟子云:‘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终身委员长就是皇帝,委员长做了许多年,失地也失得不少了,难道对委他的人民不应该有所表示么?”

抗日英雄马占山像
蒋介石大怒但又奈何不了他,只能暗自吞下这口气。自1932年11月起,年过九旬的耄耋老人连续四个月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被人们赞为:“呼号抗日老青年”。马相伯先后发起组织中国国难救济会、上海各界救国会、江苏国难会等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他在徐家汇土山湾蒲汇塘路55号的居所“乐善堂”,俨然成了上海各界救国会的“司令部”。在他家里召开救国会第二次执委会时,他特地写了"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联语,与大家共勉。为了筹集抗日救国的军费,从不轻易为人写字的马相伯写字义卖,义卖一个“寿”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最后他将义卖筹得10万元全部捐给了前线抗日的战士。

马相伯像
1936年,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了著名抗日民主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7人,时称“七君子事件”,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马相伯得知此事后,多方打听营救,并写信给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求他施以援手。在信中,马相伯不仅极力为七人辩护,更是以“首领”相保,力证七人清白。七人出狱后向老人当面致谢,沈钧儒更是写下了“为公马首是瞻”的有力字句,以此回报马老的相救之谊。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上海沦陷,马相伯创办的复旦大学不得不迁往大后方。在冯玉祥和李宗仁的劝说下,马相伯最终同意撤退。他先是流亡到桂林,寄居在风洞山友人林素园的旧居德风楼,后来因为战局吃紧,又从桂林流转到昆明,之后又到了越南的凉山。

马相伯与沈钧儒等“七君子”合影
到凉山时,马相伯实在走不动了,再加上旧病复发,只好留在异国他乡。他的家人不敢告诉他此时是在越南境内,因为按照他的性格是不愿意客居外国的。1939年4月6日是马相伯的百岁诞辰,当天,全国许多团体和名流纷纷向他遥祝百岁寿辰,国民政府向他颁布褒奖令。中共中央致电祝贺,称他是“国家之光,人类之瑞”。这一天,他给复旦大学的学生回信说:“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此后,马相伯的身体越来越差。像是有了预感一般,在去世之前,他问最疼爱的孙女马玉章说:“爷爷没有给你留下一分钱,连你自己的钱也没有留给你,你会怨爷爷吗”?

中越边界口岸——镇南关
当时,记者胡愈之前去探望马相伯。他在病重仍急切询问胡愈之抗战相关消息。听完胡愈之介绍后,马相伯沉痛地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1939年10月20日,湘北大捷,马相伯得知后十分兴奋,彻夜不眠,但却加重了病情。11月4日,马相伯在越南凉山溘然长逝,举国哀悼。这一年老人整整一百岁。他的弟子于右任以挽联总结了他的人生:“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马相伯既是基督宗教的信仰者,又是广受赞誉与尊重的爱国者;他是晚清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标杆,更是近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人物。时隔百年,那只沉睡的东方雄狮已经苏醒了,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马老,您看到了吗?

马相伯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