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李世民”,朱棣的“好基友”:李芳远一生的功过是非

路过你头顶 2024-03-22 08:03:02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是“太祖”或者“高祖”,而第二代君主的庙号一般为“太宗”,其中比较有名的帝王包括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嘉靖时改为明成祖)等。朝鲜半岛由于受华夏文明影响颇深,且一直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因此在君主庙号方面也遵循了中国的惯例;

李芳远作为朝鲜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薨逝后上庙号“太宗”。比较有意思的是,李芳远与李世民、朱棣不仅同称“太宗”,人生经历也是十分相似;

韩剧《太宗李芳远》海报(左为李成桂,右为李芳远)

三人都在王朝的创建或政权的巩固过程中立下过大功劳,且都因为不是长子而非继承人的第一选择。在通过政变即位之后,为了洗清“杀害兄弟子侄、谋朝篡位”的污点,又都励精图治,政绩斐然,为王朝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与朱棣的事迹想必不用多说,前者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接受父亲李渊的禅位,开创了“贞观之治”。后者则是发动“靖难之役”,成功从侄子朱允文手中夺得大明皇位,开创了“永乐盛世”;

而同处永乐时期的李芳远不仅与朱棣是“好基友”,还有“朝鲜李世民”之称。下面,笔者就通过本文介绍一下这位朝鲜太宗一生的功过是非。

英睿绝伦,文武兼备

李芳远,字遗德,朝鲜太祖李成桂第五子,生母为神懿王后韩氏,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出生于咸兴府,韩氏曾请人为其卜卦算命,来人答曰:“此命,贵不可言,慎勿轻问卜人。”根据《朝鲜王朝·太宗实录》记载:

太宗生而神异,稍长,英睿绝伦,好读书,学日进。

由此可知,李芳远年轻之时应该是一个英武帅气的小伙儿,即便是他的政敌南誾(yín)都不止一次对旁人夸奖说:“斯人盖天英气!”

韩剧《六龙飞天》中的李芳远

李芳远自幼好读书,师从当地的学者元天锡学习儒家经典,李氏一门世代从军,为此李成桂经常以家中没有读书人而感到遗憾。见李芳远如此好学,李成桂欣慰不已,还对其说道:“成就吾志者,必汝也。”也因此“待之异于诸子,康氏(即神德王后)亦奇爱之。”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年仅十五岁的李芳远登高丽进士试,翌年,中丙科第七人及第,李成桂收到此消息后,“拜阙庭,感极流涕”。此后,李芳远放下书本,拾起刀弓,开始修练武艺,练习骑射,渐渐地成长为一名文武兼备的“杰出青年”;

当时,李成桂已经进入高丽的最高统治阶层内,成为朝堂之上的一股新兴势力,为了巩固地位,李氏家族与高丽的新旧贵族广泛联姻,李芳远也在父亲的安排下,迎娶了比自己大两岁的闵氏(即元敬王后);

韩剧中的元敬王后闵氏

闵氏出身名门望族,其父闵霁时任判典校寺事,授骊兴府院君。忠宣王时期终结了高丽王室内部结婚的传统,宣布了十五个有资格与王室联姻的家族,骊兴闵氏便是其中之一。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闵氏虽然比李芳远只大两岁,但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金砖”。

助父开国,立下大功

在李成桂取代高丽、建立朝鲜王朝的过程中,李芳远的功劳在兄弟八人之中是最大的,甚至几次挽救李成桂于危难之中。这里提一句,李成桂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李芳雨、李芳果、李芳毅、李芳干、李芳远、李芳衍、李芳蕃和李芳硕,其中前六个儿子都是原配夫人韩氏(也称“乡妻”)所生,最小的两个儿子则是康氏(也称“京妻”)所生;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李成桂、曹敏修发动“威化岛回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军围攻开京。当时尚在城内的李芳远主动承担起保护家人的重担,不仅带着生母韩氏、继母康氏以及弟弟妹妹们成功出逃,还组织了百余名壮丁一路护送回咸兴老家。六月,李成桂军攻破开京城,高丽禑王被废黜,李成桂与曹敏修改立世子王昌为王,二人也掌握了高丽的实权,李芳远这才带家人返回开京;

高丽军进驻威化岛

随着政敌逐个被清除,李成桂的权势越来越大,高丽恭让王也不免开始为自身的安危所担忧。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七月,李成桂入宫谢恩,恭让王设宴置酒款待,想要趁机将李成桂扣留在宫中,幸亏李芳远及时发觉,并入宫将李成桂带出,据《高丽史·恭让王世家》记载:

王赐太祖衣饰、笠子、宝缨、鞍马,太祖即服以拜谢,及夜,柳曼殊锁门。我太宗潜白太祖请出,乃以太祖命使金直开门侍。太祖还第,马上顾谓太宗曰:“缨实奇品,吾将传之于汝。”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月,世子王奭(shì)回国,李成桂前往迎接,至海州时意外坠马受伤,郑梦周得知后当即决定对李成桂的同党发起进攻,企图说服恭让王将郑道传、赵浚等人处决,继而除掉李成桂。据《高丽史·郑梦周列传》记载:

梦周忌我太祖威德日盛,中外归心,又知赵浚、南誾、郑道传等有推戴之谋,尝欲乘机图之,及世子奭朝见而还,太祖出迎黄州,于海州坠马,体甚不平,梦周闻之有喜色,遣人嗾(sǒu)台谏曰:“李成桂今坠马病笃,宜先剪羽翼赵浚等,然后可图也。”遂劾浚、道传、誾及素所归心者五六人,将杀之以及太祖。

就在形势即将逆转之时,李芳远再次挺身而出。当时李成桂行至碧澜渡想要留宿,李芳远驰往告曰:“梦周必陷我家!”然而李成桂不听,李芳远又请求其立刻返回开京,李成桂仍旧不从。不过在李芳远的再三坚持下,李成桂还是勉强支撑起病体,李芳远以肩舆连夜把李成桂抬回了家,郑梦周自知先机已失,为此郁闷的三天没有吃饭;

高丽最后的忠臣郑梦周画像

此事过后,李芳远又向李成桂问道:“势已急矣,将若何?”李成桂回复道:“死生有命,但当顺受而已。”

见父亲是如此态度,李芳远只好与叔父李和(李成桂异母弟)、妹夫李济(康氏所生的庆顺公主之夫)等人私下商议,密谋除掉郑梦周。意料之外的是,李元桂(李成桂异母兄)的女婿卞仲良将几人的阴谋泄露给了郑梦周;

四月初四,郑梦周前往李成桂的府邸“刺探情报”,李成桂待之如初,李芳远认为“时不可失”,于是私自做主,遣赵英珪等四五人刺杀郑梦周于路上。事成后入告李成桂,李成桂震怒道:“汝等擅杀大臣,国人以我为不知乎?吾家素以忠孝闻,汝等敢为不孝乃尔。”李芳远回道:“梦周等将陷我家,岂可坐而待亡!此乃所以为孝也,宜召麾下士备不虞。”

半路刺杀

事已至此,李成桂也只得使人奏告恭让王,以“引诱台谏,陷害忠良”的罪名将郑梦周枭首于市,并流放其同党。郑梦周一死,李成桂篡国之路上的最后一道阻碍也就此清除,仅仅三个月后,恭让王被废黜,李成桂即位,朝鲜王朝正式建立。

‬出使大明,结识朱棣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明朝浙江守备军抓获了几名海盗,其中一人供称他们是奉朝鲜将领之命来劫掠沿海地区、刺探消息,朱元璋震怒,要求李成桂交出名单中的将领,并特别提出让他派一名王子赴南京当面解释,以此来试探李成桂是否“心中有鬼”;

李成桂在接到圣旨后,就此事征询李芳远的意见,李芳远表示:“臣为宗社大计,岂敢辞避?”于是,李芳远与赵胖、南在等人在当年六月踏上了赴明之路;

路过北平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热情招待了李芳远一行人,二人都给对方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据《笔苑杂记》记载:

我太宗之朝京师也,太宗文皇帝以燕王在藩邸,太宗过谒,文皇帝与言。大悦,宠遇款至。

李芳远在回国后形容朱棣“天日之表,龙凤之姿,恢廓大度,非久为藩王者也。”而朱棣在登基为帝后,每次接见朝鲜使者也会说道:“朕尝见汝国主,真天人也。”

影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明成祖朱棣

发动政变,即位为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李成桂久病不愈,郑道传、南誾、沈孝生等为剪除诸王子对世子的威胁,先是屡次上疏请求革除诸王子的兵权,后又密谋以“上病笃急”为由,召诸王子入宫,世子李芳硕、兴安君李济以及亲军都镇抚朴葳、左副承旨卢石柱、右副承旨卞仲良率内奴与甲士趁机袭杀,郑道传、南誾等在外接应;

八月二十六日,李成桂病情加剧,李芳远、李芳毅、李芳干、李和、李济、李伯卿(庆慎公主之夫)、沈淙(庆善公主之夫)等人全都聚集在勤政门外西廊宿卫;

韩剧《六龙飞天》中的李芳远

日晡(bū)时分‬(下午‬3点‬—‬5点‬),闵‬无‬疾‬(闵氏‬之弟‬)前往‬李芳远‬府邸‬,‬闵‬氏‬令‬奴仆‬以‬“胸‬‬腹卒‬痛‬”之由‬把‬李芳远‬叫‬回‬府中‬,三人‬密语‬良久‬;

后来‬,李芳远‬打算‬返回‬宫中‬,闵氏‬执‬衣‬劝阻‬,李芳远说‬‬道‬:“岂可‬畏死‬不‬诣?且‬诸‬兄‬皆‬在‬禁中‬,不可‬不使‬知‬之‬。若有变‬,则‬我‬当‬出来‬举兵‬,以‬观‬国人‬之心‬也‬。”言罢‬,拂‬衣‬而出‬,闵氏‬追至‬屋外‬喊道‬:“慎之‬!慎‬之‬!”

据‬《朝鲜‬太祖‬实录‬》记载‬:

时命罢诸王子所领侍卫牌,已十余日矣,唯芳蕃总兵如旧。靖安君初罢兵,尽烧营中军器。至是,夫人潜备兵仗为应变计……于是,靖安君命无咎(闵氏之弟),使叔蕃备兵甲宿于本邸门前辛克礼家待变,乃诣阙入西廊直宿。

夜幕降临之时,有人从宫内出来传口谕道:“上疾剧,欲避病,诸王子速入内,从者并勿许入。”话音刚落,李和、李济与沈淙(cóng)三人便起身往宫内走去。而李芳远、李芳毅、李芳干和李伯卿则聚在一旁窃窃私语,原来按照规矩,宫中各门一入夜就必须挂上灯,但那天宫门无灯,几人因此犹豫不敢入内;

韩剧中的朝鲜大臣形象

眼看李和等人已经进入宫内,李芳远只得借口腹痛,躲在厕所思考对策。直至李芳毅、李芳干二人出来寻他,李芳远才终于下定决心发动政变,他对两位兄长说道:“势不得已也。”四人遂出宫与叔蕃会合;

没过多久,闵无疾、闵无咎也前来会面,李芳远率心腹李居易、赵英茂、辛克礼等以及诸君的追随者和各自的奴仆,在取出闵氏所准备的兵器并分发给众人后,正式发起政变,史称“戊寅靖社”;

韩剧中的“第一次王子之乱”

当晚,郑道传、南誾等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李芳远逮捕处死。随后,李芳远令人速召左、右政丞赵浚与金士衡,据《朝鲜太祖实录》记载:

靖安君迎至中路,浚已与右政丞金士衡来,带甲伴人多从之。到嘉会坊洞口桥,步卒以兵把截曰:“唯两政丞入。”浚、士衡下马,趋而过桥,靖安君曰:“卿等何不忧李氏社稷?”浚、士衡等惊惧跪于马前。君曰:“道传、誾等贪立幼孼(niè),欲剪除我同母兄弟,我是以为弱者先手也。”浚等叩头曰:“彼之所为,吾辈未尝知也。”君曰:“如此大事,宜告国家,今日之事势,迫不暇告耳。公等宜速合坐。”

交代完之后,李芳远又骑马至三军府门前,此时虽已是四更天,但注意到城内局势有变化的人都相继聚集在此。此前李芳远就曾对叔蕃说过:“势力则不可敌矣,斩道传、誾等,然后我四五兄弟,驻马于三军府门前,以观国人之心。人心不从则已,翕然从之,则我辈得生。”

韩剧《太宗李芳远》剧照

翌日鸡鸣时分,赵浚、金士衡率百官上奏曰:“道传、誾、孝生等结党阴谋,欲害我亲勋,以乱我国家。臣等事迫,不及以闻,已得诛除,愿上勿惊。”同日,李芳远再令百官以“立嫡以长,万世之经”为由,上疏请求改立二哥李芳果为世子,李成桂见形势已不由己,只得准允。李芳硕、李芳蕃二人随即被流放出京,不久便遭人杀害;

同年九月初五,李成桂宣布退位,李芳果受禅让即位,是为“朝鲜定宗”。李芳果登上王位后,尊李成桂为“上王”,册封李芳毅为益安公,册封李芳干为怀安公、授左军节制使,册封李芳远为靖安公、授右军节制使,实权皆掌握在芳干、芳远手中;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正月,李芳干、李芳远由于争夺继承人之位而爆发冲突,李芳干起兵举事,李芳远率军出击,双方在开京城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史称“庚辰靖社”;

韩剧中的“第二次王子之乱”

最终李芳远获胜,李芳干兵败被擒,后被流放至兔山。同年二月,李芳远被立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李芳远接受李芳果的禅让,在松京(开城)寿昌宫正式即位,是为“朝鲜太宗”。

改革体制,加强集权

李芳远在位期间,一方面,改革体制,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积极维护睦邻友好关系,为朝鲜王朝后来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主要实施的一些政策或举措包括:

对内,撤销门下府和都评议使司,将二者合并为议政府。议政府是朝鲜王朝最高的行政机构,设领议政、左议政和右议政,凌驾于各官衙之上。废除私兵制,实行统一的府兵制,撤销加别赤,设守城军、营镇军与杂色军的三级军制,从而将政权与军权集中于中央;

此外,将全国的行政区划由高丽时期的“五道两界”改为八道,即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和庆尚道,这也是如今朝鲜与韩国的行政区划基础;

朝鲜八道

对外,秉承“事大”的原则,积极维护与明朝之间的友好关系,李芳远刚刚即位就遣使入明奏报,建文帝朱允炆下诏册封其为朝鲜国王,李芳远也成为第一位接受明朝皇帝册封的朝鲜君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十月,朱棣夺取大明江山后,李芳远又任命何‬仑、李詹为贺登极使,前往‬南京‬祝贺朱棣‬登基‬,同时‬还申请‬更换‬爵‬命‬印章‬,明成祖称赞其“识时通变”,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再次‬下诏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明军攻灭安南的消息传入朝鲜,李芳远在与群臣议事时提出:“我皇帝本好大喜功,如我国少失事大之礼,必兴师问罪。我则以为一以至诚事之,一以固城垒蓄粮饷,最是今日之急务。”这也‬成为‬‬‬此后‬历代‬朝鲜‬君主‬‬对‬明朝‬的基本‬‬外交‬政策‬;

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游戏形象)

同年十一月,李芳远将都城再次迁回汉城,但他以景福宫风水不佳、是“山囚水渴、虏王灭族”的凶地为由,下令再修建一座离宫,即昌德宫,此后朝鲜王朝便一直以汉城为王都。

‬父子不睦,夫妻失和

李成桂被迫退位后,对李芳远“弑弟篡位”之事心怀怨恨,为此“郁郁不乐,游幸稍数”。待李芳远即位之后,出游就更加频繁,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四月,李成桂返回咸兴老家并有久留之意,李芳远几次派人劝其回驾都无功而返;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十月,李成桂以祭拜祖陵为由,要求李芳远派来的侍卫护送他前往东北面。十一月初五,东北面安边府使赵思义(神德王后的亲戚)起兵反叛,都巡问使朴蔓、都镇抚任纯礼等纷纷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初九,李成桂抵达咸州,九天之后,又前往西北面的孟州,而此时叛军也正好出现在孟州;

古代朝鲜骑兵

十一月二十七日,李芳远亲自指挥四万大军在安州大败叛军,十二月初,赵思义等人被逮捕,叛乱遂平。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李成桂参与指挥了此次叛乱,但其行动轨迹和种种迹象,都表明此次叛乱与李成桂应该有直接的关系;

赵思义起兵失败后,李成桂也只得返回松京。此后,李成桂被软禁于德寿宫,尽管李芳远极力表现孝道,但李成桂心中的芥蒂始终未能消除;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五月二十四日,李成桂薨逝于昌德宫,享年七十四岁。李芳远为其上庙号“太祖”,李成桂也成为朝鲜半岛自高丽忠烈王以来首位获上庙号的君主,谥号“至仁启运神文圣武大王”,后明成祖赐谥“康献”(抚民安乐曰康,行善可纪曰献)。

韩剧中的朝鲜太祖李成桂形象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李芳远册封闵氏为静妃,册文之中“能决策而提甲,弼成宗社之功”一句,充分肯定了闵氏在夺权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据《朝鲜太宗实录》记载:

妃当戊寅仓卒之际,先备兵仗布置,应变之策,定社之功,内助居多。后太宗览《高丽史》,谓我殿下(朝鲜世宗)曰:“汝母后之功,比之柳氏提甲,尤重矣。”

“柳氏提甲”指的是‬高丽太祖王建即位前夕犹豫不决之时,神惠王后柳氏提甲相劝一事‬,由此可知,闵氏这块“金砖”当时在李芳远心中的地位之重;

韩剧中的元敬王后闵氏

然而就在李芳远即位后没多久,患难多年的夫妻二人反而越来越疏远,由于李芳远屡屡临幸侍女,以致闵氏“醋意”大发,经常怒斥李芳远临幸过的女子,而李芳远也丝毫不退让,还一度赶走了静妃殿中的宫女和宦官作为回敬;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三月,李芳远想要纳权弘之女权氏为嫔,闵氏竭力阻止,一边拉着李芳远的衣服,一边哭着说道:“上何忘故意乎?吾与上同守艰难,共经祸乱,乃有国家,今乃忘我至此乎?”可是即便如此,也依旧没能阻碍李芳远纳权氏为嫔,李芳远甚至还是朝鲜王朝历代君主中后宫嫔御最多的一位;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闵霁去世,出于强化王权的需要,“老丈人”刚离世一个月李芳远就开始肃清闵氏家族的势力,闵无咎、闵无疾二人相继被赐死,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闵无悔、闵无恤也借口被清算,显赫一时的骊兴闵氏就此衰落。四个弟弟先后被杀,闵氏与李芳远的关系也彻底破裂,史书中记载她“内怀不平,屡发不逊之言”,李芳远一度考虑过将其废黜,最终念及糟糠之情而保留了闵氏的地位。

禅位世子,太宗薨逝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八月,李芳远将王位禅让给世子李裪,由于当时李芳果尚在,因此称李芳远为“上王”,称李芳果为“老上王”。翌年,李芳果薨逝于开城仁德宫,谥号“温仁顺孝大王”,但未上庙号,明朝赐谥号“恭靖”(敬事供上曰恭,宽乐令终曰靖)。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朝鲜肃宗追上庙号“定宗”,并加谥“懿文庄武”;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十月,李芳远薨逝,上庙号“太宗”,谥号“圣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明朝赐谥号“恭定”(尊贤贵义曰恭,安民法古曰定)。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