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保险行业在复杂环境中前行,五大上市险企保费整体上扬。中国平安以8581.43亿元的保费收入,7.17%的增速领跑,可资本市场却反应冷淡,股价涨幅在同行中垫底。保费增长与估值低迷形成鲜明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发展隐忧?
平安 “成长的烦恼”:保费狂飙,估值背离?吴楠
2024年的中国保险行业,在利率下行、监管趋严的复杂环境中,上演了一场“冰与火之歌”。
据统计,2024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这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约2.84万亿元,同比增长5.27%。
其中,中国平安以全年8581.43亿元的保费收入、7.17%的同比增速领跑行业,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则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6717 亿元、6927.53亿元、4420.72亿元、1705.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7%、4.7%、4.4%、2.8%。
可以看到,2024年中国平安的保费增量(575亿元)就相当于新华保险全年保费体量的33.7%。
然而,资本市场的反馈却与上述保费数据形成鲜明反差,2024年中国平安A股股价涨幅为37.6%,在五家企业中排名垫底,反观其他几家,同期中国人保上涨62.06%、新华保险上涨66.26%、中国太保上涨48.68%,中国人寿上涨50.59%。

A股5家险企2024年股价涨幅 图源Choice
与此同时,中国平安靓丽的三季报业绩也没带动起公司的股价——数据显示,2024Q3公司实现营收2804亿元,同比增长29.73%,实现净利润445.63亿元,“爆炸式”增长151.3%。
股价走势与基本面数据形成的“剪刀差”,折射出市场对平安未来发展前景的深层忧虑。
保费收入剖析1月14日,中国平安披露了2024年1-12月的保费收入情况。据统计,2024年中国平安合计实现保费收入8581.43亿元,同比增长7.17%。

图源中国平安保费收入公告
从业务类型来看,寿险及健康险(即人身险)作为集团的核心业务,全年贡献保费收入5363.22亿元,同比增长7.58%,这是自2019年以来,时隔5年再次突破5000亿元保费规模大关,2019年该业务保费收入为5236.72亿元。

进一步拆分险种来看,公司养老险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2024年同比下降4.2%至165.95亿元,较2019年下降29.7%,健康险则恢复双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4.9%至168.49亿元,较2019年增长174%,二者合计占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6%。
在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中,寿险无疑是拉动保费增长的关键力量。报告显示,平安寿险业务继2023年触底反弹后,2024年的增速创出近5年新高,同比增长7.8%至5028.77亿。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保费收入公告
对于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而言,“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是衡量公司价值和业务增长潜力的关键财务指标。前者反映了新签保单对公司未来利润的贡献,后者则评估现有业务的经济价值。
根据三季报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为351.60 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1.6%,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4.7%,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8.5%。
如果将新业务价值比作是公司未来利润的水龙头,那么内含价值就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蓄水池”。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投资回报率假设和风险贴现率假设),新业务价值的增长也会相应推动内含价值提升。截至2024Q3末,集团内含价值为1.4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2%。
再来看财产险,2024年平安产险全年保费收入3218.21亿元,同比增长6.5%,以2.2个百分点的增速优势进一步缩小与人保财险(5380.55亿元,同比增长4.31%)的规模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保费收入公告
具体来看,车险业务在平安产险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贡献了69%的保费收入,达到2233.01亿元,同比增长4.4%,但增速较2023年同期有所放缓;非车险业务方面,非机动车辆保险收入同比增长4.7%至679.79亿元,意外与健康保险同比大增30.5%至305.41亿元。
在财险业务中,综合成本率是体现公司成本控制能力的核心指标。根据三季报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财产保险业务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7.8%,同比优化1.5个百分点。保费增长密码
2024年中国平安保费的增长,离不开渠道端的改善与业务生态的构建。
先看代理人渠道,这是平安人寿的重要销售力量。过去几年,由于疫情的冲击与内部改革的双重影响,使得平安寿险代理人队伍规模急剧缩水,从2018年巅峰时的142万人,锐减至2023年底的34.7万人,降幅高达75.56%。这场大规模的人员出清,虽推动了结构产能的优化,却也让公司业绩在短期内承受了巨大压力。好在,经历了多年的改革阵痛后,2024年平安代理人终于迎来了止跌企稳之势,数量从一季度末的33.3万人稳步回升至三季度末的36.2万人,与年初相比增加了1.5万人,增幅4.32%;产能也实现大幅提升——前三季度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1.6%,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4.7%,新增人力中“优+”占比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银保渠道同样是平安保费增长的一大助力。2021年,中国平安成立银保团队,借助平安银行庞大的零售客户资源,为平安寿险“带货”。近年来,银保渠道的业绩贡献逐步攀升,在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5%升至当前的12%左右,2024年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增幅达68.5%。
除了渠道端的积极变革,2024年中国平安将“医疗养老”纳入集团战略核心,致力于打造全新的业务增长引擎。
早在多年前,平安便开始精心布局,整合内外部资源,全力打造“家庭医生+养老管家”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近年来,依托这一不断完善的医疗养老生态圈,公司陆续推出一系列“保险+医疗”产品。
这种策略打法有点类似于“盒马模式”——盒马凭借生鲜引流带动高毛利商品销售,平安则试图利用高频次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激发客户对低频次保险产品的需求。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策略已初见成效。2024年上半年,集团28.6%的新增客户源自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而截至9月末,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69.6%。
在财产险领域,平安则通过科技赋能和产品开发促进保费的增长。比如车险方面,平安借助“平安好车主”APP这一数字化运营平台,实现了对客户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挖掘,从而获取更多精准潜在客户,有效赋能保险转化;此外,公司积极拓展非车险业务,尤其加大了对健康险产品的开发力度。目前,平安产险健康险产品数量已超过30款,覆盖了不同年龄层和家庭结构的客户需求。
保费增长难挽估值颓势尽管中国平安在2024年取得了诸多积极进展,然而资本市场却似乎并不买账。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13日,中国平安A股股价在过去3个月内下跌了10.51%,近6个月虽有27.66%的涨幅,却大幅跑输保险行业指数。估值层面更显寒意——当前中国平安的PEV(企业市值/内含价值)为0.63,较历史中枢折价41%,甚至低于2013年底部的0.82;市盈率(PE)为7.9倍,亦处于历史低位。

平安估值长期低迷,而股价却迟迟未能迎来反转,且相比同行的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公司的股价明显弱势,折射出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期。
投资者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除了长期存在的不动产风险敞口外,市场对于平安能否成功实现转型也持有疑虑,这一点在其保费业绩表现中便可窥端倪。
若将观察周期拉长,不难发现近年来平安的保费市占率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据测算,公司总保费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8.63%滑落至2024年的15.06%,其中人身险(含寿险、养老险、健康险)下降较为明显,2019年,中国平安的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占全行业的17.67%,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降至12.58%。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平安保费收入公告
平安保费份额的收缩,一方面源于竞争对手的强势蚕食。例如,2020年以来部分中小保险公司产品定价激进,分流了大型寿险公司保费;而一些国内新兴互联网保险公司利用自身技术和成本优势,在产品服务和客户获取上发力,不断挤压平安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则归因于平安自身的主动改革。此前平安为适应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业务结构调整与渠道变革,导致保险代理人队伍持续“瘦身”。尽管当前代理人渠道已有企稳之势,但人力规模较峰值锐减75%带来的市场覆盖缺口,仍需时间修复。
市场对平安增长持续性的疑虑,在公司2024年的保费增速波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数据显示,公司12月保费收入同比下降0.92%,且四季度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较三季度明显回落。这与2024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带来的“脉冲效应”密切相关。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保费收入公告
根据监管新规,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最低保证利率超过上限的万能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受“炒停”预期刺激,平安8月份单月保费收入激增26.29%,9月同比上涨16.08%,却也提前透支了部分需求。
面对利率环境的变化,平安管理层在中期业绩会上宣布将分红险作为未来战略重点,预计其占比将超50%。但现实情况是,2024年上半年分红险收入仅占寿健险业务的9.13%,在利差损风险尚未完全出清的背景下,产品结构转型的实际成效仍需经受周期考验。
综合来看,平安的保费增长叙事,正从单纯依赖规模扩张与人力驱动的“粗放式增长”,转向聚焦价值提升、创新驱动与服务优化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当前利率市场持续下行、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以及监管政策不断趋严的大背景下,平安的转型正步入深水区。
此外,市场对平安长期存在的不动产风险敞口、转型成效以及增长持续性等诸多方面的疑虑犹存,在此复杂背景下,市场需要更清晰、更有力的证据来验证其“大象转身”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