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有媒体报告称,目前中国已全面完成行业标准清理整顿,基本扭转了因长期行业管理弱化造成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局面。彼时,工信部也开始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计划”,并主要着眼于推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不过,10余年过去,虽然我国各个行业的标准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了不少工作成果,也因此也形成了当前“消费升级”的时代趋势。但是,一些行业的“低标准”,依然在制约着我国的产业发展。
例如,近期关于“预制菜进校园”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也有家长联名抗议,对校园预制菜说“不”,甚至还有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身体健康,而辞职给孩子送饭。对此,有媒体解读称,家长所抵制的,或许并不是预制菜,而是餐饮行业的“低标准”,甚至没有标准。
无独有偶,在消费升级浪潮之下,拼多多反其道而行之,以商品“低价”的标签而快速崛起。不过,在拼多多备受下沉市场用户欢迎的同时,却又因为其平台的产品被指质量参差不齐而饱受争议,甚至有人就此抛出了,拼多多是否在走“消费降级”路线的争论话题。
不同观点争论不休的同时,人们又不禁开始讨论,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到底是商品价格变得更贵了、品质变得更高了,还是行业标准还在原地踏步,但是价格已经贵得让人买不起?
预制菜进校园被抵制,揭开一些产业的“老底”
过去几年,因为疫情,预制菜也曾一度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成为资本的宠儿,更受到高节奏生活压力之下的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不过,当被成年人热捧的预制菜被曝走进校园,家长们就不乐意了。
近段时间,多地家长也通过问政平台对“预制菜进校园”事件,表达了担忧。对此,家长的态度十分坚决,表示坚决抵制。希望有关部门给出明确回复,当地学校是否存在“预制菜进校园”的情形。
例如,浙江湖州市民留言道,请湖州市针对预制菜是否进校园给出明确态度。而在东莞、海南等地,均有家长向教育局投诉称,孩子所在的学校存在使用“预制菜冷冻食品”、“超远距离送餐”等情形。所幸的是,多地教育局回应称,经过调查核实,当地要求学校采购新鲜食材,目前没有预制菜进入校园,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只是,在没有明确的标准界定何为预制菜,以及何种预制菜才是符合食品安全规定之前,谈论是否有预制菜进入校园,就显得没有太大意义。
据了解,自“预制菜”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关于预制菜的标准,就一直存在灰色地带,因此该行业也广遭诟病,甚至一些预制菜赛道的企业,也会因此混淆视听,通过各种公关文稿,大肆宣扬“校园预制菜”并不存在大家所担心的安全问题,甚至组织了一批权威媒体为预制菜“正名”。
不过,也有一些食品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行业的真相,称全国预制菜企业数量众多,但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多数为作坊式生产加工,“只见星星,未见月亮”,行业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只在低端市场厮杀,拼价格战,缺乏中高端、差异化、个性化的预制菜品类。
而通过这次集体抵制“预制菜进校园”现象,就足以看出,乱象丛生的预制菜行业,正在丢掉老百姓对其食品安全性的信任。而与其说家长抵制的是“预制菜”,不如说是在抵制这个缺乏标准的新兴行业。
低标准发展普遍存在,正在制约我国产业发展
实际上,低标准发展,在各大产业里普遍存在。正如一些自媒体如此宣称:我们怕的不是预制菜,我们怕的是第二个蒙牛牛奶。这种直言不讳的表达,足以说明,人们所担忧的不只是预制菜的安全性,还担心预制菜进校园,因为缺乏标准而导致监管缺位。
以奶粉行业为例,我国的奶粉行业标准同样远低于进口品牌。尤其是在儿童奶粉市场,更是品牌众多,良莠不齐。
众所周知,近年我国的人口开始负增长,过去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因此乳业企业也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并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外,瞄准了儿童奶粉市场。
不过,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严格的配方注册制监管所不同的是,儿童奶粉并没有对应的标准和规定约束,目前的儿童奶粉遵循的是调制乳粉标准(《GB1964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该标准仅对奶粉中的蛋白质、复原乳酸度等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限量做了规定,入行门槛相对较低。
同质化竞争下也导致了市场的混乱。比如一些儿童奶粉产品除了宣称“长高、提高免疫力、护眼”等功能之外,还声称添加了益生菌等成分,但添加物能否发挥作用,消费者并无从判断。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各种品牌的儿童奶粉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据媒体报道,去年315期间,央视就开展了大调查,针对儿童奶粉频打“长高”擦边球的现象明察暗访,予以曝光。
无独有偶,2022年十一期间,海天味业被网友晒出销往海外的产品与国内的存在双标问题,称销往美国、日本的海天酱油类产品无食品添加剂,而在国内的产品添加剂分量十足,从而激起民愤被马上热搜,该“双标门”热搜事件甚至持续一周以上。
彼时,各种抵制海天酱油的事件也在全国此起彼伏。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不同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不一样,而因为国内酱油标准低于国外,消费者更会因此认为被区别对待,此举甚至被认为是此类品牌的民族“歧视”,有损消费者的人格尊严。
而在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汽车行业,同样如此。这些年,在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产品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因为续航问题,一直让消费者心存疑虑。尤其是其续航标准低,能够轻松通过相关部门的检测与审核,并流向市场,也让消费者频繁投诉、并对其安全性引发担忧。
例如,在前不久国内汽车网站进行的新能源车评测中,有很多纯电动车纯电续航续航达成率都在70%以下。甚至还有很多车型续航达成率还不到60%。
国内工业品、消费品的生产标准、出货标准低于欧美所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一方面,国内生产的产品质量远低于国外,从而导致消费者迷信进口产品,认为“国内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另一方面,很多进口产品其实也是中国制造,甚至上面赫然写着“Made in China”,但是仅仅是因为产品质量标准的不同,而让我国依然是一个制造业为主导的国家,出卖廉价劳动力,依然是最主要的“创收模式”。由此也导致了,国家难以在产品品牌、品质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
消费升级时代,我国产业发展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是GDP(国内生产总值)。而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消费、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活跃度、提升GDP总体水平已迫在眉睫。而预示着这一切的,正是如今消费升级的时代浪潮。
然而,在消费升级趋势到来的同时,提高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也迫在眉睫。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虽然以依赖人力的制造业为主,但是很多国产产品与进口品牌之间的差距,只在于核心技术实力与产品质量的标准管控。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在核心技术方面,一些手机、电脑芯片技术目前依然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但是以显示技术、光纤、高铁、锂电池、光伏等行业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已经逐渐崛起,并逐渐夺回了产业主动权。
以人们熟知的高铁行业为例,其中复兴号高铁已实现350公里/小时,时速超过日德法(美国目前无高铁技术)。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文命名,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高铁列车。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能源企业不断崛起,与之息息相关的锂电池行业,也逐渐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中国锂电制造设备上获得的3/4的存量订单,其中80%来自中国,20%来自海外厂商,行业涌现出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等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龙头企业。
这也意味着,我国各行各业的技术实力正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逐渐补齐短板。而在我国的各大产业,拥有了这些新型技术等“基础设施”后,一旦完善了行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也将更加具有行业竞争力,更能让我国的工业企业、制造型企业、民族品牌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屡次因为“芯片断供”等事件陷入危机,也在不断警醒我们,国内企业唯有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拥有核心的科学技术,才是企业的长治久安之计。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也不断给企业敲警钟,谨防被西方国家“卡脖子”。
与此同时,预制菜热潮之下,全国家长纷纷抵制“预制菜走进校园”的事件,也在提醒人们,即使是在没有太多科学技术的行业,一旦行业标准缺失,同样会让消费者丧失信任度,从而选择远离,扩大内需也将无从谈起。
事实证明,消费升级大潮来临之时,粗制滥造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式。而真正的新国货、新国潮,一定属于在产品、质量、技术等多维度方面,都能经受市场严格考验的品牌。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张核子核酸造假又投毒有前科,现魔爪又伸向学校了,全民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