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四野打完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后,大军南下,开始席卷华中、华南。这时,毛主席一声令下,野战军政委罗荣桓被撤下,参谋长刘亚楼被调离。
紧接着,就是注入新鲜血液:华北军区副司令萧克调任四野第一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后勤司令赵尔陆调任四野第二参谋长,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邓子恢调任四野第二政委。
萧克、赵尔陆和邓子恢一进四野,就挑起大梁,萧负责参谋、协助军事指挥,赵负责后勤,邓负责地方。过去的林罗刘,摇身一变成了林萧赵邓。
毛主席一口气调配五员大将,令四野领导核心大换血,目的在哪?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这样的人事变动是必然,或早或迟,这不是独属四野的,其他野战军也有类似。
四野实力太强了,它是解放军中装备最好、人数最多的野战军。不对其调整是不行的,而且这个调整宜早不宜迟,否则各方面动荡更大。
毛主席选择的这个时机很恰当,不久前他就明确四野接下来的解放任务:解放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完成对这中南六省的军事管制。
三大战役的结束,意味着我们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部结构,这时我们要么主动、尽早变,要么被动、出问题变。
四野自南下伊始,就出现种种问题,如地域性的,东北籍指战员过多,南下后水土不服出现非战斗减员,思乡情绪蔓延出现逃兵等;如工作多样性的,除作战消灭国军主力外,还有剿匪、土改、接管城市、稳定社会等工作。
四野的担子全压在“林罗刘”三人身上,管得过来吗?管得好吗?罗荣桓被撤下,准确来说是没有南下,而是留在北平,转入后方工作。除政治上的考量外,主要就是他的病很严重,早在抗战中后期就几次提出要离职治疗休养。
1949年3月,罗荣桓曾对刘亚楼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身体,怕是撑不到两广。”他这身体再不好好养养,恐怕都见不到新中国成立。不过他静心养病的时候,又挂了个总政主任的名字,工作暂由傅钟代理。
刘亚楼被调离,是因为他被毛主席看重,负责起空军的筹建工作。一方面国军战机袭扰不胜其烦,我军缺乏反制手段;另一方面是攻台需要空军的支持才行,因此解放军拥有一支可用的空军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毛主席为什么选中刘亚楼?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他在苏联待过很长一段时间,知道怎么跟苏联人打交道,苏联人也愿意跟他打交道。毛主席认为刘亚楼可以从苏联人那里,为一穷二白的解放军空军,带来可观的援助。
罗荣桓和刘亚楼的离开,萧克、赵尔陆和邓子恢的空降,还利于稀释四野的“东北色彩”,防止“山头主义”,敲松四野的“山头”。
毛主席曾经说过:“要肃清山头主义,就要承认山头,就要照顾山头,这样才能缩小山头,消灭山头。”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和赵尔陆都在晋察冀、华北军区任过职;邓子恢在华中军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任过职。
而且萧、赵、邓的到来,还可以大大减轻四野司令部的工作压力——他们都是参谋、后勤和地方的专门人才。四野兵多将广、解放的地区辽阔,正需要他们的帮助。两个换三个,很划算嘛。
最关键的是,这三位都是老资格,不怕镇不住四野。听闻邓子恢在主持地方工作,独创军事代表、旧公司职员和民主人士,三方协同管理城市方式,毛主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南方的工作,还是要靠南方人啊。”
他们进入四野领导核心,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逐步将东北的四野,变成新中国的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