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级指挥,在军史、战史上屡见不鲜,但很多时候都不提倡,因为这会造成指挥系统的混乱。
因此,一些上甘岭战役的影视剧中,呈现出的军长指挥连长打仗,很多人都不买账,认为这脱离历史事实了。
指挥连长的不该是营长、团长吗,师长都过头了,结果怎么是军长?这事得从这场战役的战场上甘岭说起。
上甘岭位于朝鲜五圣山下,一座不到20户人家的小村庄,夹在志愿军以海拔高度命名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之间。
上甘岭战役在中美军史上都赫赫有名,但是上甘岭战场却是超乎寻常的小。
这场战役是以“上甘岭”命名的,但主要战场却是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整个战场面积,满打满算就3.7平方公里。
上甘岭战役刚开始,因志愿军战斗条令规定(军以下规模叫战斗),叫“597.9和537.7高地战斗”。
最初,防守这两个高地的志愿军部队是15军45师135团的两个连又一个排;而来势汹汹的敌军,也只是七个营。
不是志愿军忽视这两处高地的重要性,布置的兵力很少;也不是敌军小瞧了这两处高地志愿军的防御力量,只派出七个营,而是这两处高地只放得下这么点人,再多就“站不下脚”了。
战斗持续到二十多天后,才发展到战役规模,志愿军以上甘岭村庄命名。
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提到上甘岭战役,脑海中都会浮现两个字,“惨烈”。
上甘岭战役,敌军发起近700次进攻,其中650多次是营级以下规模的进攻。他们不是兵力短缺,无法发动更大规模的,而是地形狠狠限制了他们。
同样,志愿军在两个高地上,也只能驻守连级规模的队伍。
那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敌军是营级规模的进攻,我们却是连级规模的防守?
那是因为上甘岭战役的地下坑道,或者叫地下防御工事里,只能隐蔽保护两个连左右的战士;再多一些人,唯有到坑道外去了。
敌军炮火异常猛烈,一直没停,在坑道外只有一个死字。据战后统计,敌军发射190余万发炮弹,空投炸弹5000余枚。
敌军指挥官范弗里特,战前信心满满,预计5天结束战斗,计划死伤200人。可结果是,足足打了43天,死伤2万5千人也没拿下那两座高地。
我军伤亡没这么多,但也不少。敌我双方,每天整营、整连伤亡。看起来不多,但是持续43天,数量也就积累起来了。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志愿军总部就发来电报:“上甘岭这一仗必须打好,不许打坏。”
主要负责上甘岭战役的15军军长秦基伟曾说:“如果敌人一旦攻占上甘岭高地,我五圣山阵地便将直接受到攻击威胁。五圣山一旦失守,敌人居高临下,我军在平康的大平原上就无法立足,整个朝鲜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敌军对上甘岭持续43天的攻击,以及敌人把此次作战计划命名为“摊牌作战”,也能看出上甘岭战役的重要性。
因此,军长秦基伟指挥坑道里的连长们作战,完全是符合史实和现实需要的。而且,当时不是一个连打完撤下来,换另一个连上去,而是活下来的战士继续留在坑道待战,秦基伟则负责从全军抽调兵员,及时补充新的战士上去,保证上甘岭阵地的两个连足额。
秦基伟曾流着泪说:“我的警卫员都快打光了。”
秦基伟的警卫有一个连,在597.7高地的134团8连,一场激战过后只剩15人、粮弹又即将告罄时,情况十分危急。
秦基伟一时间无处抽调部队,便把朝夕相处的整个警卫连派上去,反击和协助守卫。
这是15军建军以来,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军警卫连到前线作战。警卫连顶着轰炸,穿越上千米的死亡区域,到达坑道时只剩下25人。
收到这一消息后,秦基伟的心情更加糟糕了,忍不住流泪道:“多好的战士啊,多好的战士啊,就这样牺牲了。”
当时有些连队打光了也没得补充,还有的只剩下几十人。长达43天的血肉消耗战,营长、团长、师长来指挥肯定是不行的,军长秦基伟能指挥,但也要跟兵团司令部和志司打报告和求援。
上甘岭战役用的是实打实的“添油战术”,秦基伟不断组织后方部队,随时准备增援两处高地。
秦基伟还把后方的基层干部分作三批,一批放阵地上,一批在师、团待命,一批在军里集训,以便随时“添油”,领导战士作战。
从兵团副司令王近山,到军长秦基伟,再到师长崔建功、团长刘占华、团作战科长宋新安等等,压力都是巨大。
他们对部下强硬,要求扛不住也得抗,下定决心打到底,流血不流泪。
师团干部哭诉,秦基伟说:“15军官兵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伤亡再大也要打下去,国内15军这样的部队多的是,打光了再拉一个来就行,可上甘岭就一个!”
秦基伟跟兵团副司令王近山哭诉,王有一次急得大骂:“你要守不住,就回去放羊吧。”
但他们这些干部也都有跟上级流露悲伤、难过之情的时候,但是对下却都是一副铁石心肠的模样,带头表态要打好、打完这一仗,不辜负志愿军总部和国内人民的期望,不让朝鲜战局糜烂、由好转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