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化肺癌治疗策略,到新冠感染后早期治疗,保护县域医院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安然度过疫情。
随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全面放开阶段,肿瘤患者作为免疫力低下人群,新冠感染已成为一大担忧。与普通人群相比,肿瘤患者新冠感染的风险更高,且更易进展至新冠重症或死亡[1-3]。当前,虽然第一波疫情已经趋于平稳,但新冠病毒仍在不断演化,第二波疫情可能即将来临。因此,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如何为肿瘤患者保驾护航备受关注。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作为“钻石突变”,仅存在于约5%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4]。然而,由于我国肺癌患者基数庞大,晚期ALK阳性NSCLC虽然小众,但患者总量可观。在疫情期间,优化对这些患者的管理,切实做到“抗癌抗疫”两手抓至关重要,但这也对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提出了诸多挑战。尤其是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县域医院在肿瘤患者管理中发挥着愈加举足轻重的作用,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在当前局势下,如何才能使县域医院ALK阳性NSCLC患者安然度过疫情呢?
疗效斐然且安全性可控,一线优选洛拉替尼更便于疫情期间县域医院患者管理
ALK-TKI的问世,为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但靶向治疗最终都难免会发生耐药。一旦出现耐药,患者则可能需要频繁往返医院。尤其是出现脑转移的患者,处理更加棘手,且往往与不良预后相关。因此,在当前疫情新形势下,为晚期ALK阳性NSCLC选择合适的抗肿瘤治疗药物,从而最大程度地延缓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避免患者反复往返医院,降低新冠病毒暴露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县域医院,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肿瘤防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医疗资源不平衡,部分县域医院可能存在肿瘤诊疗水平欠佳、医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因此,对于县域医院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为其选择一种疗效斐然且安全性可控、便于患者管理的药物十分必要。
洛拉替尼作为具有大环结构的三代ALK-TKI,可带来更强的抗肿瘤活性、更高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穿透性和更广的抗ALK突变谱[5-10]。
CROWN研究中洛拉替尼超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刷新了历史记录。2022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大会公布的CROWN研究[7]数据显示,中位随访36.7个月时,在ITT人群中,无论是盲态独立评审委员会(BICR)评估还是研究者(INV)评估的洛拉替尼中位PFS均未达到,3年PFS率达63.5%。而且,洛拉替尼BICR和INV评估的PFS HR分别低至0.27和0.19,表明其能更大程度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洛拉替尼还具有强劲的颅内疗效。CROWN研究[7]中,洛拉替尼组患者的3年无颅内进展率达92.3%,基线无脑转移患者的3年无颅内进展率达99.1%,基线可测量脑转移患者的颅内客观缓解率(ORR)和颅内完全缓解(CR)率分别达83.3%和72.2%。由此可见,洛拉替尼不仅可以预防脑转移的发生,而且可以有效延缓脑转移进展,脑保护作用显著。
而且,洛拉替尼长期治疗安全性可控。洛拉替尼常见不良事件包括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CNS不良事件等,多为1/2级,均可控可管理。其中高血脂症可通过降脂治疗或剂量调整来处理,对药物治疗的影响小;CNS不良事件绝大部分为1-2级,可以通过暂停用药和减量得到有效控制[7]。
由此可见,洛拉替尼一线治疗可显著延长晚期ALK阳性NSCLC的PFS,更大幅度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且脑转移防治效果好,安全性可控,应作为疫情新形势下县域医院临床治疗的优先之选。
更加可喜的是,洛拉替尼已成功纳入新版国家医保报销。这将极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的用药可及性和依从性,使许多不发达地区县域医院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也有机会尽早使用新一代的靶向药物,获得更优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存并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洛拉替尼作为最新一代ALK-TKI,向基层的“下沉”还将促进县域医院肿瘤防治水平的提升,使患者就近接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医疗服务,推动“大病不出县”早日实现。
县域医院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感染新冠后,早期使用PAXLOVID至关重要
作为当前流行的优势新冠毒株,奥密克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肿瘤患者作为新冠易感人群,在采取了物理隔离、疫苗接种等综合新冠防控措施后,仍有可能感染上新冠病毒。而且,肿瘤患者一旦感染新冠,则预后堪忧。研究显示,肿瘤患者感染后重症或死亡的风险更高[1-3];且病毒载量越高,院内死亡风险更高[11]。此外,罹患新冠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抗肿瘤治疗中断或停止,加速肿瘤疾病进展或死亡[12,13]。那么县域医院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降低其病毒载量以及重症或死亡风险呢?
病毒动力学研究表明,新冠感染早期病毒载量最高,是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及时治疗可加速病毒清除[14]。EPIC-HR研究显示,症状出现3天/5天内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治疗,可使新冠相关住院或死亡风险较安慰剂组降低89%和88%[15]。而且,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毒载量,加速转阴,提高转阴患者比例[15-17]。
此外,中国和以色列真实世界研究[18,19]显示,对于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患者,出现症状后5天内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治疗仍能显著降低重症/死亡风险。同样,美国大型真实世界研究[20]发现,尽管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住院/死亡率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治疗仍能进一步降低新冠相关住院/死亡风险。
而且,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治疗的安全性良好。EPIC-HR研究[15]中,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组和安慰剂组的安全性结果相当。
目前,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用于肿瘤合并新冠患者已获得了多部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冠药物治疗动态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等[21,22]。
由此可见,县域医院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应早期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治疗,从而降低重症或死亡风险,并加速转阴,尽早恢复抗肿瘤治疗。
需注意的是,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是CYP3A的抑制剂,同时也是CYP3A的底物,与ALK-TKI需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23]。不过利托那韦停用3天内,超过80%的CYP3A4抑制作用就会消失[23]。因此,可通过密切监测和剂量调整,来克服肺癌ALK-TKI和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以确保患者安全[24]。
小结
综上所述,在疫情新形势下,县域医院晚期ALK阳性NSCLC应更加注重优化抗肿瘤治疗,优先选择PFS长且安全性佳、便于患者管理的三代ALK-TKI洛拉替尼。如果不幸感染了新冠,也不必过于担心,早期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治疗可显著降低住院或死亡风险。通过“抗癌抗疫”两手抓,为县域医院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保驾护航,使其安然度过疫情。
参考文献:
[1] Aboueshia M, et al. Future Oncol. 2021 Sep;17(26):3499-3510.
[2] Sitanggang JS, et al. F1000Res. 2021 Sep 27;10:975.
[3] Liang W, et al. Lancet Oncol. 2020 Mar;21(3):335-337.
[4] Sun M, et al. Transl Cancer Res. 2019 Nov;8(7):2581-2592.
[5] Naito T, et al. Jpn J Clin Oncol. 2021;51(1):37-44.
[6] Horn L,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9;14(11):1901-1911.
[7] Solomon BJ, et al. Presented at 2022 AACR. Abstract#CT223.
[8] Gainor JF, et al. Cancer Discov. 2016;6(10):1118-1133.
[9] Chen J, 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21;60(10):1313-1324.
[10] Cheng H, et al. Lancet Oncol. 2018;19(1):e43-e55.
[11] Westblade LF, et al. Cancer Cell. 2020 Nov 9;38(5):661-671.e2.
[12] Mullangi S,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2 Jul 1;5(7):e2224296.
[13] Barik SK, et al. J Egypt Natl Canc Inst. 2022 Jul 4;34(1):28.
[14] Schiffer JT,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0 Jun 12;7(7):ofaa232.
[15] Hammond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doi: 10.1056/NEJMoa2118542. Epub ahead of print.
[16] Wong, Carlos K H et al.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22,12 (2022): 1681-1693.
[17] Li HY,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ciac600, https://doi.org/10.1093/cid/ciac600.
[18] Wong CKH, et al. Lancet. 2022 Oct 8;400(10359):1213-1222.
[19] Najjar-Debbiny R,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22 Jun 2:ciac443.
[20] Dryden-Peterson S, et al. Ann Intern Med. 2022 Dec 13:M22-2141.
[21] Update to living WHO guideline on drugs for covid-19. BMJ. 2022 Apr 21;377:o1005.
[2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23] Marzolini C, et al. Clin Pharmacol Ther. 2022 Dec;112(6):1191-1200.
[24] Anwar K, et al. JTO Clin Res Rep. 2022 Dec 17:100452.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