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海洋》战国——从长平之战到李牧被杀

XIAOHTV 2024-09-25 10:38:31

公元前262年,秦国军队攻打韩国上党郡(今山西上党)。上党太守不能抵抗,归附了赵国。赵国国君一听平白无故得到了一个郡,自然接受,仍封原来的太守做太守。

公元前260年,秦军集中兵力攻下了上党郡,上党的百姓逃往赵国。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境内)设防,派老将廉颇为统帅,抵御秦军。

如果那么看来赵国是被韩国(上党郡)拉进此次战争的(虽然非被迫于此),但也不存在什么自主参与一说。

廉颇到了战争前线,见秦军来势汹汹,兵精将猛,不敢硬拼,采取了防守型策略。两军相持了4个月之久,秦相范雎坐不住了,便派人带着黄金千两去赵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果真中计,把廉颇撤了下来,派书生赵括去替代廉颇。

赵括这“小学生”从来未在真实的战场上带兵,只是在纸上谈兵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他貌似是把秦国军人,都当成了NPC来看待,其结果是赵国的45万士兵被杀死,赵国的元气大伤,赵括本人也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

当时秦国这边的统帅是白起,那么白起的结局又怎么样?

秦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让韩、赵两国很恐慌,于是派出说客苏代,带上重礼去游说范雎。此时优势大好的秦国,应该说不会再听信什么花言巧语,但事实令人失望,范雎竟听从了苏代。不知范雎是否还记得,长平之战时,自己不是也派人去实施过反间计吗?而且就因为此次反间计的成功实施,秦军才取得了大胜。如今苏代来了,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好处”,难道范雎就没有想到这也是计策?

由此看来,范雎确实小肚鸡肠,但也是就此事而言。

其结果是白起一病不起,秦将王陵连吃败仗,秦王震怒,勒令白起自杀,白起最终含冤自刎。韩、赵两国的计策成功了,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此时我们不知道,秦王和范雎作何感想,也许是兴奋的,因为终于除掉了他们共同的“敌人”白起。

白起的死似乎没有对秦国的军事实力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还有王翦。但赵国这边可就不好了,想想吧,赵括被杀、廉颇从此不被重用,甚至连用都不用,而且当时廉颇根本就不在赵国,而是跑到魏国去了。当赵王想起,哦,原来我还有一个宝贝将军廉颇时,已被人谎报实情,廉颇最终而死在楚国。现在赵国只有李牧了,那么李牧的结局怎么样?也很不好。

李牧倒不是和秦军对抗的军队统帅,而是和匈奴当时的外族对抗的将领。这应该算得上是保家卫国,抵御外武。但结果呢?依然怀疑其谋反,最终被杀。

话说李牧当时也是采用防守型的军事策略来对付匈奴军。李牧一直蛰伏待机,研究对付匈奴的办法,但此做法让手下士兵很不爽,也让赵王很不爽,责备其不应该严防死守,也应当主动进攻。但李牧不以为然,一切照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也能理解,可赵王却勃然大怒。其结果是把李牧撤下来,派别的将领去代替他。李牧无奈,只得回到朝廷。

新的将领一上任,就采取了和李牧完全不同的作战策略。每当匈奴的军队刚一进犯,就立即发兵应战,结果却是屡战屡败,赵军伤亡惨重。赵王坐不住了,亲自去请李牧出山,赵王对李牧说:“寡人知道错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寡人再也不干涉你戍边的事了,好嘛,出来吧,出来带兵嘛!”于是李牧出来带兵,依然沿用之前的策略。

经过几年对匈奴军的观察和研究,李牧一举擒杀匈奴兵10余万众,赵军凯旋而归。公元前234年,秦国派桓齮为将,带兵攻打赵国。赵军大败,赵将扈辄被杀于武城,赵军10万余众被斩首。赵国再次启用李牧,在宜安向秦军发起反攻,大败秦军,赶走了秦将桓齮,李牧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三年后(公元前231年)秦国派王翦率军再次攻打赵国。赵王令李牧和司马尚率兵抵御,秦国又使出老套路,派人贿赂了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就是当年去魏国探望廉颇,最后回来对当时的赵王说:廉颇老了,虽然很能吃,但一顿饭下来,要解三次大便。最终使得廉颇报效赵国的愿望落空的那个人。

现在他又来祸害李牧和司马尚,诬指他们谋反,赵王这货偏听偏信。不过也对此时的赵王,已非当初的那位去请李牧出山的赵王了,先王的承诺在他那里已经不再作数了。

失去了李牧,赵国足以抗秦的最后一根支柱,也轰然倒塌。三个月后,王翦向赵国发起猛攻并俘虏了赵王,赵国宣告灭亡。

本章参考正史史部《资治通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