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尊儒崇文论略(下)

百年的驿站 2024-09-27 14:20:39
三、尊师重傅,文治蔚然成风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李承乾、第四子魏王李泰、第九子晋王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也就是“嫡子”;其余均为“庶子”。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宗法制度,太宗刚登上皇位,八岁的承乾就被立为太子。然而他患有足疾,行步艰难,长大后又喜好声色歌舞,漫游无度,渐渐失宠;而李泰则因颇具才华而深为太宗爱重。于是李泰便拉拢党羽,阴谋夺太子之位。承乾愈加不安,遂与汉王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谋反。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承乾因事迹败露,被废为庶人;李泰也因谋夺太子之位而被贬出京城。太宗便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副,是唐太宗“文治”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唐太宗的尊师重傅,主要就体现在为皇太子选择师傅上。所谓“师傅”,即辅导太子的官职的总称,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而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为“三师”。太宗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诏令“置三师之位”(《贞观政要》卷十)。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又诏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节:三师进东宫时,太子要出殿门迎接,并施礼拜见三师;三师答礼时,太子还要再回拜;每逢进门出门时,都要让三师先走;三师坐下了,太子才能坐;给三师写信,前面要称“惶恐”,最后要称“惶恐再拜”。唐太宗为承乾选择的师傅如李百药、李纲、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房玄龄、魏征等,都是誉满天下的大儒与一代名臣;而承乾被废掉后,李治为太子时,则以长孙皇后的哥哥、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为太子詹事,另外尚有于志宁和马周为太子右庶子、褚遂良为太子宾客等,全部是元老重臣。难怪中唐诗人元稹要感慨地说“贞观以来,保、傅皆宰相兼领”(《旧唐书 • 元稹传》)了。李纲患有足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宗就赐他乘坐步舆进东宫,并命令太子承乾亲自搀扶着他上殿。魏征任太子太师时,已经患病在身,曾婉言推辞。太宗却因为“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征”(《旧唐书 • 魏征传》),要求他像当年商山四皓辅助汉太子刘盈一样,哪怕躺着监护也行。魏征病重时,太宗又让承乾跟着他一起到其家中探视。即使一般皇子的老师,地位也很高。如魏王李泰的老师是礼部尚书、名儒王珪。李泰每次见到他时,都要恭恭敬敬地下拜;而王珪也老实不客气地予以接受。 国子监既已尊孔子为先圣,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隆重的释奠仪式,即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唐太宗不但自己多次到国子监参加这种释奠仪式,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 年),又要求太子李治也“释奠于国学”(《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唐太宗尊儒崇文,终于使四海升平,万民乐业,国家达到大治,史称“唐三百年之盛,称贞观”(《新唐书 • 儒学传上》)。唐太宗在三个嫡子中选择李治为皇太子,不失为明智之举。李治即位之初,遵循父亲与诸位师长的教诲,继续推行贞观遗规,巩固均田制,留意垦殖荒地,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使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开创了一个亦被后世称道的“永徽之治”。可是,唐太宗虽然也看出了李治柔懦的弱点,却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扭转。他在《帝范》十二篇中,对李治告诫备至,然而李治的这一致命的弱点,他却“无一言及此以警策之”(《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以至李治后来受制于武则天,弄得“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旧唐书 • 高宗纪》),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相对尖锐,连李唐的江山也差一点被断送了。其实,唐太宗的第三子吴王李恪为杨妃所生,文武全才,太宗也常常“称其类己”(《旧唐书 • 太宗诸子传》),多次欲立他为太子。太宗死后,李恪深为顾命大臣、国舅长孙无忌嫉妒,终于被诬以谋反的罪名而杀害了。唐太宗如能冲破封建嫡庶观念,果断地立李恪为皇太子,则“文治”的局面或许能维持得更加长久一些。
0 阅读:0

百年的驿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