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以“三知三守”为核心,揭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治理智慧,不仅是对治国者的启示,更是一种贯通古今的生存哲学——从安徽小岗村的改革探索到现代企业管理,其思想内核始终鲜活。
作者 ‖ 三棱心
一、文白对照: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翻译:
深明刚强之势,却甘居柔弱之位,如天下的溪谷般谦卑包容。成为天下的溪谷,德性便永不背离,复归婴儿般纯粹的心境。
明察可见的成就,却专注化解未显的隐患,甘作世人遵循的准则。持守这一准则,德性便永无偏差,复归无极般混沌未分的境界。
深谙荣耀所在,却恪守屈辱之鉴,如天下的山谷般承载荣辱。成为天下的山谷,德性便充盈不竭,复归原木般质朴的本真。
原木剖解可成器物,圣人参透此理便能统御万民。因此,至高的治世之道在于上下同心,浑然一体。
二、字词章句释义:雄雌、白黑、荣辱的治理逻辑1.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与雌:
“雄”象征显性的力量、强势与主导地位,“雌”代表隐性的包容、柔顺与承载。老子以“谿”(溪谷)为喻,强调治理者需深谙实力(雄),却主动选择谦卑包容(雌)。溪谷因低洼而纳百川,治理者亦需以“守雌”姿态凝聚众力。
常德不离:
“常德”即永恒的德性,指与“道”合一的状态(第三十八章“上德”)。“不离”意为不偏离道的自然法则。当治理者如溪谷般包容,社会将回归“婴儿”般的纯粹质朴(无心、无欲、无争),此为“道”的本真状态。
2.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与黑:
“白”指向显性的光明、优势与成就,“黑”喻指隐性的隐患、不足与潜在矛盾。“守黑”是以“治未病”的智慧(如中医理论)关注未显之患。治理者需为天下立范式,既彰显光明(白),亦守护底线(黑),如第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常德不忒:
“忒”即偏差。“不忒”指德性因包容对立面而臻于完整,最终回归“无极”——道的无限性与整体性(如第二十二章“抱一”和第三十九“得一”)。
3.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荣与辱:
“荣”为显性的功绩与赞誉,“辱”为隐性的挫折与批判。“守辱”并非忍辱负重,而是以山谷般的虚怀(谷)容纳矛盾,将荣辱视为动态平衡的整体。治理者需引导社会在经验与教训中成长,如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的辩证逻辑。
常德乃足:
“足”即充盈不竭。当治理者以“谷”的包容消解对立,德性将回归“朴”——未经雕琢的原木,象征道的纯粹性与整体性(如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4.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与器:
“朴”是道的原始状态,“器”是道的具体应用。“朴散为器”揭示“道”化为“德”的过程:治理者需以“朴”的整全性(如自然法则)指导实践,而非强行割裂(如过度立法)。
大制不割:
“大制”即最高明的治理体系,其核心在于“不割”——不割裂矛盾(雄雌、黑白、荣辱)、不割裂理论与实践(朴与器)、不割裂上下同心(如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此与“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一脉相承,强调顺应整体性,实现“无为而治”。
三、章节脉络:从辩证矛盾到治理实践前三句以“雄雌”“白黑”“荣辱”三组矛盾,分别对应治理中的力量、方向、评价维度,层层深入,最终归向“朴”——道的本质。末句“朴散为器”升华至实践层面,阐明“大制不割”是治理的最高境界。
哲学内核:
“复归婴儿”“无极”“朴”均指向“道”的返璞归真,与全书“道—德—器”的生成逻辑(如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呼应。
治理实践:
“三知三守”是方法论,“常德”是目标,“大制不割”是结果,三者构成“明道—立德—治世”的完整闭环,与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实践观相契合。
四、案例深析:小岗村红手印的“道”与“用”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蜷缩在茅草屋里,面对饥荒与绝望,他们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偷偷按下红手印,将集体土地“分田到户”。
知雄守雌:从“公社铁腕”到“放权于民”
彼时,人民公社制度是显性的“雄”——强调集中管控与计划生产。但小岗村民深知,真正的力量(雄)在于激发人的能动性。他们选择“守雌”:以谦卑姿态向政府“认错”,却暗中将土地承包给农户,让农民自主耕种。这一“守雌”之举,如溪谷纳百川,汇聚了千万农民的求生之力。
知白守黑:既要“吃饱饭”,也要“守底线”
分田初期,政策尚未明朗,小岗村人顶着“走资”罪名(黑),却坚持“治未病”——以“包产到户”提前化解集体怠工的隐患。他们不争口号(白),只默默种地、交粮,最终用丰收证明:守住“黑”(风险),方能见“白”(生机)。正如村干部严宏昌回忆:“我们不是要造反,只是想活命。”
知荣守辱:从“罪人”到“改革先锋”
小岗村一度被批为“反面典型”,村民甚至备好棺材。但荣辱本是一体:他们以“辱”为鉴,用实绩洗刷污名;又以“荣”为鞭,拒绝躺在功劳簿上。几十年后,小岗村成为改革符号,村民却说:“荣誉是国家的,土地才是农民的根。”
朴散为器:红手印如何“化道为德”
“分田到户”看似割裂了集体(朴),实则以土地为“器”,让农民回归“耕者有其田”的本真(朴)。小岗村的做法最终被认可,政府从“管”转向“服务”,最终形成“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中国特色农业体系——恰似原木成器,形散而神不散。
大制不割:田埂上的“中国答案”
小岗村的成功,绝非简单“分与合”的对立。国家既允许地方探索(不割裂实践),又以政策兜底保障(不割裂整体),让改革如水流般渗透城乡。今日的乡村振兴,依然延续这一逻辑:既激活个体,又守望共同。
小岗村的红手印,不过是皱巴巴的纸片,却因承载“三知三守”的智慧,成了中国改革的“道器”。田埂间的老农不懂哲学,但他们用锄头写下真理:最高明的治理,是让每一粒种子自由生长,而大地依然完整。
也许有人要质疑:当初的政策,现在不也“过时”了吗?是的,“道”永远不是固定的标准答案,我们之前反复讲过,“道隐无名”:没有固定的道才是真正的道,从“善为士者”的微妙玄通,到后边的“大盈若冲、大成若缺”,老子在反复强调这一逻辑,“玄德”就是“与时俱进”的代名词。口口声声说要“按照道的标准”之解读者,看似在追捧老子,实则根本没有进入到老子的思想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