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鸥智驾版和唐L EV为代表,比亚迪重塑2025年汽车市场的两大利器正式亮剑,全民普及智驾、全球首个1000V全域高压平台齐发,足以让全球车企消化一整年。
曾经的纯电动汽车、当下火热的智驾汽车以及刚刚亮相的兆瓦闪充技术,它们在其他车企的口中从来都是未来技术,其营销的重点尽是沙发和彩电这些花哨噱头,而比亚迪却让不可能成为现实,它不是一家未来车企。
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既需要理想情怀,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真实,王传福不迷信未来,比亚迪的重心始终在当下,把握现实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抢占当下市场的确定性红利。

面对跨国车企在燃油动力的垄断优势、丰田油电混动技术专利的封锁,中国车企纷纷将未来寄托于纯电动汽车市场,北汽新能源的一时风光无限,造车新势力也给市场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然而,比未来更早到来的是现实的重锤打击!一群以未来为目标的车企,有的车企领导人全球大逃亡、工人陷入维权的无奈,而工厂也最终沦为废墟,留下了一地鸡毛。
彼时的王传福并没有幻想纯电动汽车能立刻带来美好未来,他选择了从插电混动这一现实技术入手。从全球首台插电混动汽车F3DM开始,比亚迪融合了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技术的双重优势,化解了彼时汽车市场的左右为难,用户将其一步步推上了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企的宝座。
即使在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规模达到500万辆规模的今天,插电混动汽车仍旧是比亚迪的半壁江山,而第五代DM技术以更低油耗、更长续航,再次拉高了新能源技术的上限,让整个市场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无限发展可能性。

既然未来不可知,当下要选择做什么,怎么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当下没有参照物和明确范式的电动智能汽车市场。
面向汽车未来世界,丰田、现代和宝马等车企正在攻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问题,而号称可以一举解决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和续航里程焦虑的固态电池,正式批量上市的时间定在两年后的2027年,而比亚迪是否参战、何时出手,都是未来的事情。
专注于磷酸铁锂电池,独创了刀片电池结构,比亚迪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而超级e平台在电池能量密度、放电功率和充电功率方面全面突破,并实现真正量产落地。

每项新技术都是同级别汽车的顶级水平,并且发布就是量产上市,这就是比亚迪,在它的字典里没有“PPT”。
作为比亚迪纯电动技术的集大成者,汉L EV基于1000V高压平台打造,CLTC综合续航里程达701km,支持10C超高充电倍率,配合兆瓦闪充桩,5分钟续航400公里,而高性能碳化硅电驱系统,后电机转速达到想象极限的30511 rpm,系统最大综合功率500kW,零百加速5.5s。
比亚迪全球第一的实力,不是来自听起来高大上的未来技术,而是广大用户真切感受到的科技普惠。不管是第五代DM混动技术,还是超级e平台,新能源汽车市场没有王传福不敢做的事情,却有许多他坚持不想做的事情。

我们用“一车传三代”来形容一款车型的高品质,却也是在吐槽燃油车时代车型和技术换代的蜻蜓点水,更别说那些跨国车企在中国引进的“全新车型”,其实在海外市场早已满街都是。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传统车企长期以来被诟病努力不够,但几乎所有车企的新技术和新车型,却动辄就是提前一年半载的PPT营销,从技术发布会、预售发布会、正式上市,到真正批量交付到用户手中,像极了股票市场的期货和房地产的楼花。
即便是在今天,无论是要抢夺零部件供应商新技术的首发、提前锁定用户,还是新车型节奏被竞争对手打乱、生产制造环节问题频出,一款车型正式亮相半年后还未交付到用户手中的大有人在。
一边是迟迟未能交付的新车型,另一边则是又一波新车型和新技术赶着换代和首发,市场的焦虑、内心的凌乱,让整个市场陷入了混战之中,用户很容易就成为背刺的韭菜。
对市场和用户的精准洞察,对技术路径的预判能力,对供应链的掌控力以及强大的制造能力,这就是比亚迪成功的基础,也是其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出来的成就。

电动智能汽车创造了“未来已来”的美好,却成为营销口号,许多车企仍热衷讲故事、画大饼,但对比亚迪而言,未来就是现在,不是口号,而是现实,未来只是当下努力的水到渠成。
解决用户和市场眼前的问题和需求,才是推动行业发展,迈向未来的关键,某些车企却将其包装成博眼球、抢流量的营销手段,最终被激烈竞争的现实击垮,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燃油车时代的寡淡无味,到今天新能源汽车的百家争鸣,我们听到了太多的规划,看到了太多美好愿景,唯有让产品真正落地、让用户真切受益的车企,才是真正具备通向未来的实力。
比亚迪不空谈未来,因为它把未来变成了现在;比亚迪需要未来,但靠的是当下的每一款车型和每一位用户。王传福的未来,不在远方,而在他一步一个脚印写下的当下。
比亚迪就是恒大第二,不信等着瞧
先说说你有没有未来!
这标题真绝。
弯道超车违法[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