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曼的翻译就是“骑兵”,准确说,是清朝时期的骑兵。这件事情最终还是上溯到乾隆时期,清军在福康安的率领下,清军越过青藏高原,向廓尔喀王朝发动战争。经过连续苦战,终于取得了针对廓尔喀军队的胜利,收复失地的同时,还接受了廓尔喀国王的投降。
站在今天的视角,在冷兵器时代,翻越青藏高原征服尼泊尔,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福康安如何在没有现代化后勤体系的支撑下,立下这不世之功?而那群流浪两百年才回归祖国的达曼人,又有何来历?
十七世纪中叶之后,玛拉王朝被沙阿王朝推翻,因为这个国家的主体是廓尔喀人,史称廓尔喀王朝,该势力很快统一尼泊尔全境,随后便开始对清王朝的西藏地区构成威胁。
想要征服廓尔喀王朝并不容易,除了廓尔喀军队能征善战之外,他们还有喜马拉雅山作为天然屏障,后勤问题将成为清军的致命短板。
很多人都知道,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经历苦战之后,福康安和海兰察率领索伦兵大胜廓尔喀军队,殊不知这场战争之前,清朝军队连续多次遭遇挫败,最后是彻底调整了后勤供应体系,才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此次征讨廓尔喀的战斗,主要参战部队其实只有一千多名骑兵,负责后勤供应的军事人员却高达八千人以上,而且在食物、饮用水、交通工具的补给方面,乾隆皇帝都做出了巨大的投入。
开战前,乾隆皇帝包括清朝政府做出了提前筹备。他们从蒙古等草原地区调集了大批战马,其中包括三千匹以上的优良战马以及三千匹以上的运输马匹,确保每一个主力部队的骑兵都拥有三匹战马,可以轮流骑乘。另外,将骑兵的后勤保障工作,交给了云贵川等西南省份。这些地区盛产牦牛等肉类,在全面调动之下,清军每到一地,都能获得大批量牦牛肉、干粮、淡水补给,高热量的肉类,保证了骑兵部队具备足够的体能优势。而且,在士兵和统帅的选择方面,也是颇为讲究。参加此次作战的清朝军队,以索伦骑兵为主。
所谓的索伦骑兵,就是鄂伦春族士兵,这些人长年生活在严寒的白山黑水之间,对于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条件适应能力要高于内地满汉八旗绿营等部队。
因此,乾隆皇帝在索伦骑兵中挑选了一千名精锐战士。同时,这些战士配备了数千人的后勤部队,所有的高规格待遇,都是极力确保参战部队始终保持强大的战力。
事实上,索伦骑兵、步兵的战斗力,在当时达到了顶峰。从十六世纪开始,清王朝加强了对索伦部的支持和控制,设立了黑龙江将军,下设八城,采用了务实且军事化管理。
这套准备很快有了实际作用,在征服廓尔克之前,沙俄发动了针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抵抗沙俄侵略的清朝部队中,560多名索伦骑兵在战役的前中期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给予了侵略者迎头痛击。
索伦骑兵强悍的战力,与内地八旗部队战斗力下滑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因此,在选择参战部队的时候,乾隆皇帝最终还是选择让实战经验丰富的索伦骑兵,扮演主力角色。
在统帅方面,福康安和海兰察两位主帅都是当时清王朝最顶尖的名将。其中,福康安在更早之前独立领导指挥了大小金川之战,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海兰察的知名度虽然略低于福康安,但是,海兰察本人就是鄂温克族,在征服廓尔克之前的十年间,他以索伦兵的身份,随同清朝军队征服了新疆,因为卓越的战功,被乾隆皇帝授予了巴图鲁称号。不仅如此,在征讨缅甸、大小金川的战斗中,海兰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综合考虑之下,乾隆皇帝指派海兰察挂帅。
综上所述,清王朝能够征服尼泊尔,总共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组建了一整套后勤供应体系,其次是派出了当时清王朝最精锐也是最擅长高原高寒作战的武装力量,最后就是福康安、海兰察等优秀主帅的正确指挥。
事实上,同样是讨伐廓尔喀,在福康安等人征讨之前,乾隆皇帝还指派其他将帅进行过两次征讨,都是以失败告终。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廓尔喀以贸易纠纷为由,派遣三千人部队向我国的西藏地区发动进攻,这场战役前期进展顺利,清朝驻西藏军队和藏军合作击退了廓尔喀军队。
击退敌人自然不算完,必须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国严惩罚。所以,取胜反击后,大军开始挖掘雪山开路。然而很快,参战将领和清军部队就无法忍受高原冰雪之苦,钦差大臣巴中竟然违抗乾隆皇帝的旨意,私下与廓尔喀展开谈判,达成了所谓“许银赎地”的协议。也就是说,清朝向廓尔喀支付每年一千五百两白银,换取廓尔喀纳贡称臣。
就这样,第一次征讨廓尔喀的战争以十分草率的方式结束,此举让廓尔喀认为,清朝军队与自己妥协是软弱的表现,所以,第二次开始对西藏入侵。而且,在此期间的一千五百两白银,还需要由西藏贵族支付,这引发了西藏贵族的不满。与此同时,面对廓尔喀的入侵,藏军死伤惨重,再度向乾隆皇帝请求救援,至此,巴中等钦差大臣编织的谎言,被彻底戳破。
面对这种尴尬的情况,乾隆皇帝派遣鄂辉入藏处理廓尔克入侵事宜,而大学士孙士毅则是坐镇四川处理后勤事宜,结果两人都畏缩不前,被乾隆皇帝革职查办。到这里,福康安和海兰察才终于登上了舞台。
两次征讨失败都在说明,廓尔喀军队不是一个好惹的对手,青藏地区的复杂自然人文条件,都是摆在清朝将领面前的巨大挑战。
富察・福康安
福康安等人进驻西藏时,正好赶上了隆冬季节,他从西宁出发,每天行军时间达到了16个小时,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战区,就算是他本人患病也绝不停止,在福康安写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上说:“数百里内……处处凝冰,远近高下,竟无路径。”
经过五十天的跋涉,福康安的军队终于抵达西藏战区,至此,聚集在西藏地区的清朝军队,达到了8500人。
此时,廓尔喀方面也得知清军主力赶到的信息,他们立刻收缩兵力,将精锐集中在聂拉木、擦木、济咙等区域,加紧时间修建关卡哨寨,企图与清军打长期战争。此时,清军的火药发挥了关键作用,廓尔喀修建的城堡被接连炸毁,前锋部队被全数歼灭,史称聂拉木之战。
此战之后,廓尔喀方面提出投降停战,结果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拒绝,第二年开春,福康安继续带兵向廓尔喀本土行进。
大军跨过了喜马拉雅山,分三路向协布鲁进攻,激战五天歼敌五百人,进入廓尔克境内后,继续向前推进110公里,清军以伤亡110人,歼敌780人的战绩,拿下了廓尔喀五十个城寨。
不过,随着战争的推移,清军在甲尔古拉山之战中遭到重挫,尽管仍有继续作战的能力,但是福康安敏锐意识到,如果继续长期作战,很有可能会因后勤、天气等原因,造成清军全军覆没的情况。
此时,廓尔喀也到了山穷水尽之地,他们趁机提出投降的请求,不仅派使者请罪,还要向清朝纳贡。
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最终批准了福康安的奏请,同意廓尔喀投降。经过此次战争之后,清王朝意识到西藏地区存在较大的不安定因素。
乾隆皇帝指令福康安,就近对西藏事务进行调整,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主要内容包括,提升驻藏大臣地位,与班禅活佛并列,属于西藏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范了西藏地区宗教领导人的继承细节。最后就是,在西藏地区设立清朝直属的部队,人数为三千人以上,确保西藏的和平稳定。站在历史角度,清军征讨廓尔喀,有效加强了我国在西藏的主权安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