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贾诩病重在床,临终前告诫子孙切勿站队,26年后全族幸免于难

林硕言丫 2025-02-11 10:30:56
《——【·前言·】——》

贾诩,这位智慧卓绝的谋士,在77岁高龄时病重在床,他临终前对子孙的最后嘱托,竟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切勿站队”。

这一忠告,听起来平凡无奇,却在26年后挽救了贾氏全族的性命。当时的乱世之中,权力斗争此起彼伏,站错队伍便是灭顶之灾。

然而,贾诩这句话的真正深意和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智慧与远见?为何他能预见如此久远的未来,并对儿孙们提出这样的忠告?

贾诩的崛起之路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年代,一个名叫贾诩的年轻人正悄然崭露头角。生于乱世,贾诩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为日后成为"天下第一毒士"奠定了基础。

贾诩年少时曾遭遇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一群凶悍的氐族强盗将他和其他人俘虏,眼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接一个倒下,贾诩临危不乱,灵机一动,高声喊道自己是太尉段公的外孙。

这一招立竿见影,贪婪的氐族人为了赎金,立即释放了贾诩。这次经历不仅让贾诩幸存下来,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在乱世中生存的关键:机智、果断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随着董卓率兵入京,废黜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朝廷局势愈发混乱。贾诩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投靠了董卓,成为董卓女婿牛辅的属下。

这一举动显示出贾诩善于审时度势的本领,他并不拘泥于所谓的"忠君报国"的道德观念,而是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祸乱之源:一语掀起百年动荡

董卓被诛杀后,西凉军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此时,朝廷重臣王允骄傲自满,扬言要将西凉余党赶尽杀绝。贾诩看准时机,向惶恐不安的李傕、郭汜献上一计。

贾诩分析道:"王允要将凉州人赶尽杀绝,你们若就此潜逃,恐怕连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要了你们的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重整旧部,杀向长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这番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改变了李傕、郭汜的想法。

在贾诩的怂恿下,李傕、郭汜聚集残部,反攻长安。这一行动彻底打破了东汉朝廷残存的平衡,由此拉开了近百年动荡的序幕。

贾诩仅凭几句话,就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大局,其影响之深远,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贾诩并未就此止步。

他敏锐地意识到李傕、郭汜这两个莽夫难成大器,于是刻意与他们保持距离,以免遭受牵连。当李傕、郭汜因利益冲突而自相残杀时,贾诩果断离开,投奔了同乡段煨。

机关算尽:贾诩的曹营岁月

贾诩的才能很快引起了段煨的警惕。为避免不必要的猜忌,贾诩再次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毅然决然地投奔了南阳的张绣。

张绣正为缺乏谋士而烦恼,贾诩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与荆州刘表结盟,共同抗衡日渐强大的曹操。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就来临了。公元200年,曹操率军征伐张绣。在一次意外中,曹操觊觎张绣的婶母,这激怒了张绣。

贾诩抓住时机,献上一计:趁曹操毫无防备之际,发动突袭。这一计谋的结果是惨烈的: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都命丧乱军之中。

这场战役不仅重创了曹操,更为日后曹魏的储位之争埋下了伏笔。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两年后,贾诩竟主动劝说张绣投降曹操。这一决定令人费解,但恰恰体现了贾诩的远见卓识。

贾诩深知,曹操虽然痛失爱子,但更看重的是天下大业。而贾诩恰恰是能够助力曹操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才。

果不其然,当曹操见到贾诩时,非但没有迁怒于他,反而礼遇有加,立即任命他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后又升任冀州牧。

运筹帷幄:贾诩的谋略之道

在曹营中,贾诩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官渡之战前,面对袁绍的八十万大军,曹操心中不免忐忑。

此时,贾诩挺身而出,为曹操分析形势:"您与袁绍相比,虽然在兵力上有所不及,但在谋略、胆略、用人、决断等方面都远胜于他。只要把握住时机,必能大败袁绍。"这番话给了曹操极大的信心,最终曹操抓住时机,一举击溃袁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然而,贾诩的智慧并非总能被采纳。在赤壁之战前,他曾建议曹操不要急于与江东孙权为敌,而应先经营好荆州,待时机成熟再图江东。可惜,这一建议未被曹操采纳,最终导致了赤壁之败,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形成。

公元211年,西凉军阀韩遂、马超率十路大军攻曹。两军在渭南相持数月,马超提出划分地界、易子为质的建议。

贾诩建议曹操假意答应,暗中却施行离间计,成功挑拨韩遂与马超之间的关系。曹操抓住时机,一举击败马超,平定关中,坐拥渭南。

谨慎自保:贾诩的晚年智慧

随着地位的提升,贾诩非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愈发谨慎。他深知自己曾数易其主,而曹操又是一个多疑之人。为了避免将来可能遭受的灾祸,贾诩选择闭门不出,不参与任何人情往来,更不插手曹家的内部事务。

当曹丕向贾诩请教如何在储位之争中胜出时,贾诩只是淡淡地说:"好好磨练,等待时机。"这简单的几个字,既没有得罪曹丕,也没有过多地介入曹家事务。

不久后,曹操也就立储一事向贾诩咨询。贾诩先是保持沉默,在曹操再三追问下,才说道:"曹公难道忘记袁本初的家事了吗?"这句话点醒了曹操,让他意识到应该遵循"立长立贤"的原则。最终,曹操立曹丕为嗣子。

曹丕继位后,对贾诩更加重用,不仅让他担任太尉要职,封魏寿乡侯,还将其两个儿子分别任命为驸马都尉和列侯。然而,即便在这样的高位上,贾诩依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公元223年,已经77岁高龄的贾诩躺在病榻上,他将两个儿子叫到身边,郑重地叮嘱他们:"不要与曹家人太过亲近。"这句临终遗言,成为了贾氏后人的保命符。

二十六年后的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发动政变,曹氏后代及其亲信重臣被大规模清洗,多达五千人丧生。然而,正是因为贾诩的这句遗言,贾氏一族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幸免于难。

《——【·结语·】——》

贾诩的一生,堪称是乱世智者的典范。他以超凡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动荡的年代中不仅保全了自己,更成就了不世功业。

从年轻时的机智脱困,到老年时的谨慎自保,贾诩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乱世中生存,不仅需要过人的智慧,更需要审时度势的能力和明哲保身的远见。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