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书法,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性格。一般来说,书法大师都是高风亮节之辈,像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都是高风亮节的典范。
但世事无绝对!古往今来,人品差的书法家很多,四大奸臣就是其中典型。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书法家,他的性格就非常恶劣,贪污受贿,欺压百姓,为非作歹!但就是这么一位劣迹斑斑的书法大家,最后竟然成了明朝书法的领军人物!这位就是明代书法大家,具有俊骨逸韵之风,四百余年难得一见的艺术天才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据民间传言所述,董其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百姓十分愤怒,从而产生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不过这些传闻,正史里面没有记录,专业学者考证之后,论述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董其昌为官正直,不愿向权贵折腰,遭到他们记恨。清朝初年修撰的《明史》里面,就写道:“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董其昌别号香光居士,是明朝著名书画大师,其书法理论与书法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提出的“南北宗”理论可谓是首开中国绘画理论之先河。连康熙皇帝亦是董其昌书法之追随者,对董其昌之书法成就他不吝溢美之辞:“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只是董其昌也是个毁誉参半的大师,他被认为是最具争议书画大师,其品行常被后人诟病。
风雅文人嘉靖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董其昌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董其昌为天生聪敏之人,自小便博览群书,下笔即成章,年轻气盛时亦有几分自负。
十七岁那年,董其昌参加科举会考,考试结束后满心欢喜地等待自己成为会元,谁知发榜时他却发现自己竟排在了第二位,竟屈居于堂侄董原正之下。他心高气傲,非常不服气,因为他对自己那篇文章极为满意。
董其昌
后来,董其昌才得知自己并非文章逊色于董原正,只是字写得太差,考官才给了第二名。毕竟科举考试不仅仅是看文章,而是“身言书判”四样都要具备。也是从那时开始,董其昌才开始下决心研学书法。
十七岁方才接触书法,对比其余书法大师也的确不算早了,但董其昌是个不愿认输的人,在写字一事上吃过亏后,他便怀着不到黄河心不甘的想法,苦练了十几年。十余年的努力并未白费,董其昌反复临摹前人之书法,已掌握古人之技法并对书法有了深层理解,他的书法亦有了自己的风格。
十七年后,董其昌再次参加科举便中了进士,书法、文采成了他的亮点,跨过科举这道坎,董其昌一举成为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后来还曾担任皇太子的老师。之后因朝廷风云有变,董其昌为免遭牵连便早早告病还乡。
那时,回到家乡的他已不再是昨日之小民,他不仅是京城高官亦是以书画著称的风雅文人。据《明史・文苑传》,董其昌的书法是:“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从当了官后,便有许多人上门求董其昌赐字赐画,其中不乏出手阔绰之人,董其昌就是这样靠着字画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贵人家。书法四大杰出“邢张米董”,董其昌占一席。
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以精通古人之章法同时又兼具个人特色而闻名,其书法轻盈流畅,神韵十足。董其昌的书法从明朝一直至清朝,一直能得到皇宫贵胄的青睐。董其昌的书法多用草,他的字圆而秀,朴实无华,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字体自然秀丽,布局悠闲、疏朗。他的笔墨也很讲究,干、湿、都恰到好处。
若以正确的眼光评判,董其昌用笔虚和灵动,尽得魏晋风韵,比如晚年写的《西园雅集》,融合禅宗气息,多用笔尖运行,入纸前凌空取势。之后干脆切入纸面,线条婉转而不失爽利,字体布白偏多,章法明快疏朗,再搭配略显枯涩的墨迹,给人萧散超逸之感,好似深山道人,不染半分尘俗。
清朝名臣翁同称董其昌的书法犹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其题字更是堪称奇迹。康熙皇帝则算得上董其昌书法的忠实追随者,康熙皇帝认为颜真卿、苏轼与米芾之书法虽优秀但其书法底蕴仅来自于晋朝名家,但董其昌之书法却对诸朝之大家的精髓均熟学于心,虽是学古人,但也能有个人气质。
《画史绘要》称:“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其昌的书法并不逊于绘画,其作品多年来一直是收藏家们的心头爱。
但在绘画上,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南北宗”说,将绘画分为南北两派,这是历史上对绘画风格的首次归纳,是董其昌对中国绘画的另一新开辟。从书法到绘画,董其昌均有所造诣,著文章亦是信手拈来,岂不风雅?
淫荡之徒一直以来,董其昌虽精于书画,但却因淫荡而被不少人唾弃。据说,董其昌仕途一帆风顺,家中日子过得越来越快活。到了晚年,董其昌却迷上了房中秘术,对于这一点虽无正史佐证,但野史却明明白白地记录了董其昌“淫童女而采阴”、“封钉民房,捉锁男妇,无日无之”的丑恶行为。另外,其本人亦是妻妾成群,流连于烟花之地。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其作恶者为董其昌的儿子。董其昌晚年居乡时,其次子董祖常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诱淫并强抢同城生员陆兆芳家婢女绿英,引起董陆两家到官府争讼纷纷。经乡绅何三畏、吴尔成等极力劝解,“陆生甘心含忍,自秋迄春,抱病杜门”不出,默示抗议,但事情得到平息。
董其昌之子闯入陆绍芳家中强抢民女的事很快便传开了,人们为绿英打抱不平,有人便找到了一名说书艺人钱二,希望他能通过说书的方式报复董其昌。因陆绍芳面色,董其昌号思白,后来便有了讽刺董其昌强抢民女的《黑白传》。
董其昌
《黑白传》被传唱开来后,董其昌很愤怒,他认为此作品是由一名为范昶的书生写的,便日日骚扰范昶,不仅用恶语相向,还动用暴力,让范昶生不如死。没多久,范昶便生了病,很快就告别人世了。范昶的突然死亡让家人万分悲伤,他们知道范昶是死于董家手下,因此便跑上门去讨要说法。
当日,范昶母亲与妻子及其儿媳与几个仆人均去到了董家,对董其昌与董破口大骂,要求他们道歉。董其昌与董祖常不胜其烦,便与其对骂起来,后来董祖常更是使唤下人将其拖入一空房中,剥除衣裤,用棍子击捣范家女眷的下身,董家一时哭声凄厉。
此事被范家男丁知道后,全家人震怒。他们不再理会董家的势力,决定状告董其昌及其儿子。范家人将罪状一一列举,呈递给官府,期待有朝一日能得到一个说法。但官府虽表示会受理此案,但过了许久案件依旧毫无进展。说到底还是因为董家势力震人,没有人敢冒这个险。
这一当众侮辱、惨无人性的凶恶行径立即招致道路侧目,在社区传播的作用下,民众平素对董家的怨愤被充分调激起来,而秀才出于社会义愤和公正,勇于向府县官员陈情请事,要求严惩凶犯。松江官府积级惩处董家家奴头目陈明,以示支持。但民众因怒而起的集合行为已成势头,群情激奋,斗志高昂,加上少数地方无赖觊觎董家财物已久,乘机搀和,而董家处事惊慌,一味蛮横骄纵,终于导致董家和民众的直接冲突。万历四十四年三月十六日酉时(1616年5月1日傍晚5到7点),在江南南直隶松江府城(今上海市松江区治所),府属华亭、上海、青浦三县和金山卫军民上万人,“民抄”董其昌的家宅,焚毁室庐,抢劫财宝。据明人无名氏《十五十六民抄董宦事实》描写其暴乱现场为:“自此无不怒发上指,激动合郡不平之心,初十、十一、十二等日,各处飞章投揭,布满街衢,儿童妇女竞传‘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之谣。以致徽州湖广川陕山西等处客商,亦共有冤揭粘贴,娼妓、龟子游船等项,亦各有报纸相传,真正怨声载道,穷天罄地矣。”
后来“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庆搜博征,录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