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是千古一帝?以前必须是,现在依然是,将来还会是

采蓝说历史 2024-10-09 16:29:01

近些年,尤其是自媒体平台陆续开放以后,网上出现了很多对秦始皇的争议,有些人以“焚书坑儒”、“大兴土木”等为武器狂批其为残暴之君,有些人则以“首创一统”、“框定华夏”等为由盛赞其为千古一帝……

但还是那句话,历史的价值和营养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的眼里只有历史的沙粒,有些人却能看到大浪淘沙背后的黄金……秦始皇的功过评判问题其实也是如此,它其实就是一个认知层次问题,如果要求一个只求温饱的升斗小民去理解秦始皇总纲华夏帝国王朝秩序的丰功伟绩,显然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尊重和理解部分朋友的不明觉厉、浅尝则止,但同时也要促进自己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比如秦始皇凭什么会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最无争议的“千古一帝”?即便史界说其残暴也不能动摇他历史地位半分!

通俗点讲,如果“皇帝”是一个商标,那么秦始皇就是这个商标的创始人;如果“皇帝”是一个门派,那么秦始皇就是这个门派的开山祖师;如果“皇帝”是一种崭新的新科技、新理论,那么秦始皇就是这种科技、理论的发明人、提出者……实事求是地说,秦始皇一直都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不可回避的坐标性伟大君主,可能没有之一。在皇权时代,秦始皇是将“武功”与“文治”综合得最完美的一个人,汉武帝、李世民等一众接棒者均难以望其项背。

讲事实、摆理由:

武功方面,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重新定义了天下、国家和疆域的概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这一辈子把当时华夏人所有已知文明全部各征服了,并把它们纳入了华夏正统的统治范畴,相当于为中华民族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圈,圈内便是中华民族的宅基地。

文治方面,尽管秦朝二世而亡为人所诟病、非议,但大家要了解,秦始皇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君主,摆在他面前的经验数据就是一片空白。但他打造模型、构建框架、夯实基础、理顺逻辑、填充空白、消除障碍……干的全是首创性、标杆性、先进性的,让千秋万代受益的壮举。

总而言之,后世的皇帝和统治者都是站在秦始皇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跳舞,不管他们跳出了什么样的花样来,没有秦始皇为他们构建的基础和框架,他们是达不到那样的高度的。举个例子,假设秦始皇是一个数学家,他并一定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最顶级那一个,但是数学这个学科的基础和逻辑是他奠定的,后面的数学家都是靠研究他的理论和思想而登顶的。汉文帝就是文治方面研究得好而成为了千古明君了,汉武帝则是在武功方面大有建树而被千古称颂。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为什么就能承受“怎么吹捧都不过分”的至高荣耀呢?咱们还是实事求是地来一件一件摆事实、讲道理,争取把秦始皇一生的丰功伟绩讲得通俗易懂一点。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说的大教育家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同理,在政治方面,如果天不生始皇,今日之中国或许会似今日之欧洲。

秦始皇出生和成长在战国时代,在战国时代以前,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探索、行驶了几千年,当时的历史呈现结果是啥呢?是分治天下!也就是今日之欧美的联邦制。夏商周虽然已经进入了“家天下”模式一千多年了,但是政治统治的模型依然是浮于表面或者停留在社会高层,最强者为天下,其臂膀为诸侯,诸侯分食于爪牙为大夫,大夫则笼络刺头或者能人为士,余者为平民和奴隶。但诸侯和大夫均是有独立权的,他们在财政、土地、军事各个方面都是独立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都是挂靠在王朝下面的独立小老板。

上述这种状态有一个什么BUG呢?那就是统一意识的缺失和对统一趋势的抗拒。我挂靠在你周王朝名下揽工程、讨生活,对我有利的事情我是绝对服从和支持,跟我利害不相关的事情我就不参与,对我弊大于利的事情我则奋力反抗……整个社会是不可能形成什么整体上的合力的,所谓春秋无义战,讲的便是大的社会层面混乱的本质都是内讧、内卷。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种统一意识的突破和觉醒,其实也不是很难嘛,不就是一种垄断思维嘛?没错!但是,大家永远要记住,窗户纸永远不难捅破,难的是有人第一个主动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并且还成功了。

比如,后世之欧洲难道就没有想过要统一吗?但是他们为什么向中华帝国有样学样都学不会呢?这跟生孩子一样,他们错过了最佳生育时间。你50多了才想起要生孩子,对不起,晚了。

了解到这一点,大家才能真正理解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无与伦比之重要性。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其实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股本案例。你秦国国运正当时,山东六国是恐秦已久,但如果你秦始皇没有灭掉我们,等我们的儿子很优秀、你秦始皇的儿子很窜稀,你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当分治天下的思想意识更加根深蒂固之后,你秦国强行打下天下又能稳定多久呢?

咱可以大胆畅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没有一统天下,没有经过两汉几百年对“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不断浇灌与巩固,五胡乱华之时,已经人心尽失的司马家族真的还能在江东重新站稳脚跟吗?咱们华夏文化那永不熄灭的火种还能保得住吗?

我们每天都在讲“自己人”、“同类人”、“族人”、“同胞”这些概念,其实这些概念都是在秦始皇时期进行扩大和固化的,被巨大升级的文化概念使得我们的文化和意识体量具有巨大的包容空间和延展空间,这是我们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按照战国以前的老传统,你姓王我姓张,你是赵人我是楚人,我为什么要跟你同命运、共生死?我为什么要跟你一起去对抗外族?谁当天下共主不是当,我能以挂靠方式搞好我这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呗!

讲白了,秦始皇是确立中华民族核心点的第一人,这种核心点的建立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日久年深之后,很多固化的东西是更加根除不了的。秦灭六国,六国遗老遗少也是反秦的,但终究没有到不死不休的程度,因为大家对秦人和六国人的概念虽然有所区分,但并没有发展到完全不能兼容的地步。秦汉以后呢?华夏大地不是没有被外族占领过,但国虽不复存在了,但是国人的身份却早已刻在了华夏儿女的基因里。这就是后来欧洲不能统一的真正原因,你可以靠武力占领人家的土地、霸占人家的财产,但你无法改变人家代代相传的基因。

中国人喜欢讲落叶归根,但请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根是秦始皇塑造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搭台子的事情,那么他剩下的创举便是教大家怎么唱戏的事情了。

天下一统之后,这是一个全新的局面,并没有历史经验可供借鉴,秦始皇便与群臣商议如何制订公司管理章程。

时任丞相王琯习惯性思维地提出了分封制,理由是陛下您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如让您的孩子去各地帮您打理产业。这也就是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

秦始皇抱着兼听则明的态度,让其他大臣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大臣李斯就顺势站出来提倡了郡县制。理由自然是法家思想的人性本恶,儿子、亲属这些都靠不住,在巨大利益冲击下,迟早会变成白眼狼,会蒙蔽初心,周王朝就是前车之鉴,得搞只给经营权不给产权的郡县制。这也就是如今最为普遍的部门制、车间制。

慧眼独具的秦始皇立马拍板采纳李斯的方案,进而把中国历史带入了全新的赛道。以前的分封制,咱们前面介绍过了,它最大的漏洞就是管理链条脱节的问题,诸侯的小弟不会听天子的,大夫的小弟不会听大夫的,社会阶层是只对直接领导负责的,久而久之,独立小山头便会层出不穷;但郡县制从产权上就明确了,领导可以有很多个,但老板却只有一个,天下人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团结中央周围。咱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够屡屡乱而不散?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就在这!

插一句,可能有很多人觉得秦朝奠定中国施行郡县制的基础,是李斯的主要功劳而不秦始皇。其实主要功劳真是秦始皇的。简单来说,李斯是谋,秦始皇是断,其实拍板定调比出主意方案很多时候难度更大,因为拍板的人要考虑的因素相对来说是更多的。比如李斯他只是考虑皇权不被稀释,而秦始皇则必须要去考虑如何把不同属性的东西纳入到稳定的大一统网络中来,成本、风险、方式等等都是大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明白了,今天的企业重组为什么一段相当长的缓冲期,缓冲期大家还是各司其职,临时筹建的总部只能居中调停,而不会强加干涉?因为任何融合都是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平稳的过程!这么多个国家,地域、语言、文化、信仰、种族、历史等等都是迥然各异的,你一般人敢随便一拍大腿就说那些都翻篇,现在都按秦国那一套来吗?不是穿上你们公司工作服的人就真正是你公司的员工。

我们现在都觉得“郡县制”很简单,是历史的优胜劣汰,会事半功倍地被推动。但秦始皇面对的局面不是这样的,他需要考虑的是新生的秦王朝是否能够经受起人性和人心的反噬问题。你们秦国是霸占了我们山东六国的身子,但你们暂时也是没办法得到我们的心的,我们能否发自内心地承认是你的人,要看你秦始皇用什么方式去偷走我们的心。

秦始皇为了实现他这震古烁今的政治构想,随即又接二连三地放出了几个大招,那便是著名的“始皇三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先说书同文吧。书同文,简而言之,其实就是文化形式的统一,是比较高级的偷心招术。打个比方,秦始皇武力灭六国相当强行干掉六国子民的亲爸,他霸占六国子民的亲妈成为他们的后爸,后爸要怎么才能慢慢得到继子们的认同和接受呢?首先是不是得想办法让他们彻底忘记自己的亲爸?这一招在今天就叫去前任痕迹化。

但光这么理解是不能体会书同文的伟大意义的,书同文其实一项伟大的教育重塑系统工程。咱们今天要企业上班第一课为什么是学习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咱们今天去学校上课第一课为什么也是讲课堂纪律、行为规范?因为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就必须从形式上的统一入手。

秦始皇当时想对刚刚征服的天下进行文化统一,难度是登天级别的。因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语言、文字、习俗很多种,韩魏、燕赵、齐楚各地的地域性差异由来已久且错综复杂,你根本就不知道从何入手。而且世人对文化强奸历来都是反抗剧烈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满清入关后的“留发不留头”这些其实都是一种文化强奸,背后哪一次不是酿成了尸山血海?

因此,回到开篇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这个话题上来,其实很多方面都是秦始皇这种“想到了就干”的雷厉风行性格所引起的。其实文化颠覆是需要温水煮青蛙的,而不能操之过急去强暴对方。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便大力推行文化强奸其实是在挑战高难度。

尽管秦始皇也不理智地选择急切地挑战高难度,但是他却相当理智地选择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统一文字。

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需要各种载体的,这些载体有些是有形的,比如文字、图画、雕像等;有些是无形的,比如语言、习俗、思想等;这些载体在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正向过程中,它们都是阻力。但在文化受到负面攻击的时候,它们同时也是壁垒。有形的壁垒永远比无形的壁垒更好打破一些。随便举个例子,写方块字和说普通话,哪个现在更普及一些呢?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重新构建国民的文化共识。文字作为交流沟通的桥梁,去除了南人北人、楚人秦人之间很多沟通障碍。举个例子,楚国人跑到秦国去,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是不是寸步难行?但是文字统一后,这个大大缓解了,看标识、看说明书嘛!

秦始皇采用的通用文字模板是“小篆”。小篆也是李斯的杰作,它是在秦国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参考六国文字的一些书写特征,加以融合变通而成的,又称"秦篆"。“小篆”相对于原来的“大篆”,在形体上更为齐整匀称,在笔画上更为简洁。为啥呢?实用性和便捷性所决定的嘛,你废除了六国文字,结果搞来一套更为复杂、繁琐的文字,受众们的接受速度和意愿都会大打折扣的。

又到了给秦始皇正名的时候了,都说秦始皇霸道至极,但人家在“书同文”这件事上是比较开明的。他在确定小篆为秦国标准文字后,又纳入了书写(其实是篆刻)更为便利的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采用的是官方与民间的表达双轨制。

又插播一个小问题,秦始皇为何选择了统一文字而没有选择统一语言呢?因为语言这种载体的重塑难度太高,很难实现。你没办法去规范它,只能依赖它的自我进化。比如现在都全国推广普通话多少年了,很多地方方言就因此消失了吗?

秦始皇的“书同文”大工程历史影响是什么?

最直接的自然是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文化载体,打上了一个永不磨灭的民族烙印——咱们用的是同一种字体,咱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间接的影响也有很多,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对中国文化的文风影响,由于官方和民间才用的文字书写方式不一样,慢慢演变出了官方和民间两种不同的文风,官方因为篆刻小篆更难一些,慢慢往言简意赅、惜字如金的方向走了,而民间则因为隶属篆刻更为方便,文风中也多了几分随意性。

比如阶层、人才、群体的识别方面。你说得天花乱坠没用,你得可以下笔成文,你得可以熟练运用官方文字去作有效交流,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国家管理人员。

比如国家意愿的传递方面,中央可以把自己的意愿翻译成文字传递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收税、施政、招兵……这些国之重器的工作才能最大程度摆脱某些个体的主观意愿影响。官方文件上白纸黑字是那么写的,你某个地方官员信口雌黄那一招不好使了。

后世的字典为什么只能官方出版?后世的造字为什么必须走官方路径?这都是在尝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甜头后,向我们的祖龙致敬呀!不信,你让某个地方随意造字试试?要不了多久,保证把当地的文化、思想阵地搞得乌烟瘴气,然后就是经济、法制等各方面跟着乱套。

讲完了“书同文”,必须接着来讲“车同轨”。“车同轨”其实是“书同文”的同胞兄弟,都是统一标准的爹妈生的,当然也包括后面的“统一度量衡”。

“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大家不要觉得这是啥不值一提的小事,还是那句话,认知上的率先突破才是王道,率先提出“车同轨”的秦始皇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场史诗级的运输改革。

当时的道路硬化条件不是很好,石路还好点,土路就可想而知了,日久年深之后,道路上会因为车马载重留下两条越来越深的凹槽,即为“车辙”。这路上留下的车辙就成了车马行驶的既定轨道,不是旁边不能走,而是你的车轮不按既定车辙走,会不会陷入松土、会不会意外翻车、会不会让拉车的牲畜累死……都犹未可知。

对于古代这一点客观情况,其实有些影视剧情是可见一斑的。比如两辆马车中途相遇了,双方又是亮身份又是摆背景的,为啥非要对方让路?旁边不能拐过去吗?多大点事呀,这不是傻叉吗?其实就是上述原因导致的,古人车马让路很麻烦,你得把自己的车轮从深深的车辙里抬出来,把车马牵到旁边才能完成让路。

然后在中国的很多成语中也可以了解古代的交通条件。比如有个成语叫“车不方轨”,啥意思?用来形容道路狭窄的!这条路只能单向通过一辆车马。还有一个成语叫“改弦易辙”,啥意思?改革的意思呗!改弦容易断弓,易辙耗费力气,改革有风险和困难。因为你易辙就要把原来的车轮从原来的车辙里抬出来。

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叫“轨”,秦朝统一天下前,各国的车轨是不一样宽的,地面上留下的车辙也是不标准的。所以就会导致秦国的车到了其他国家行驶难度增加,甚至某些土地松软的地方你不重新修路就根本没法走。阎某人在山西的时候把火车铁轨改成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宽,应该就是从这里找到的灵感。因为你车来了,但没有适合你行驶的辙,你又能怎么滴?所以,没辙也成了没办法的代名词。

现在大家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要推行“车同轨”了吗?都给我生产标准件,少给我搞地域差异背后的地方保护那一套。咱们大秦的车马可以抵达大秦土地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车马能及,地方资源才能事半功倍地被调动。不统一车轨,万一要你楚地送一十万石粮食到赵地,你们楚人说你们的车马到赵地就走不了了,怎么办?

搞过开发工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项目动工的第一前提是啥?其他什么通电、通气、通网都得靠边站,首先得通路。

这就是秦始皇“车同轨”的巨大意义,把交通网络给规范起来了,然后加速了经济、文化上的各种交流与发展,对于军事上的占领投放也大有裨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不光推行了“车同轨”,还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高速公路)。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大秦的跑车想到哪就到哪,别想着躲到交通死角里去动歪心思。

交通运输能力决定了战略投放能力和震慑管束能力,这么一个道理,时至今日都不一定人人都想通了,但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就整得门儿清了,大家能说他不牛吗?

秦始皇“三功”的最后一功叫做“统一度量衡”。这个玩意其实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市场管理中的标准称,但结合当时的客观形势,意义是包括但不限于这一点的。分两个方面来简单介绍一下吧:一是方便交易,一是方便收税。

当时的社会,货币功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秦始皇去世那一年才推出了货币制度),社会的经济和国家的财政都是以“物”来完成的。经济交易是以物易物,财政税收是纳粮纳贡。这些物品的衡量标准是一个大问题。

随便举个例子,假设赵国收税是拿盆子来核算的,楚国收税是按斗来核算的,两地的税收工作麻烦就大了。赵人说你收他们收多了,楚人也是如此,怎么去合理换算、自证?

还有就是一个升斗小民的情绪问题。古代一斤是16两,今天一斤是10两,都买半斤,一个是8两,一个是5两,这没问题吧!但是如果两地分别采用了这两种机制,那施行16两制的地方人到对方那里买东西,他要半斤你只给他5两,与他意识里的8两还差3两,你是不是要费老大劲跟他解释两种机制不一样,不然他就会觉得他被克扣了?

总而言之,度量衡不统一会诞生一系列的民生和税收问题,具体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必须要抓住所有看得见的“公平”是大多数人的本性,你只要标准不统一,他们就会觉得不公平,就会往利己方面去给你设置障碍。

其实,统一度量衡,用今天的视角高度来看,它就是一场划时代的金融改革或者叫市场管理改革。逻辑并不复杂,大家去推演一下就知道了。比如当时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家怎么给官员定级别呢?是不是多少俸禄多少石?如果这个官职是俸禄两千石,那个官职是俸禄两万斗,那能行吗?又比如赵地汇报今年税收多少石、楚地却告诉你今年税收多少升,在海量的异形数据面前,你知道你的国库财政状态如何吗?

搞过市场管理的人对于这一点一定是一点即通的。如果一个市场的度量衡不统一,那个市场的交易不是纷争四起才怪!

讲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没有把秦始皇的功绩完全讲完,比如统一法律、修建水渠、修建长城等等,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展开讲了。只简单地提一句,备受争议的万里长城大工程大家要认真去看待,它不仅仅只有军事上的价值,还有国防经济封锁、战略资源投放的巨大意义。

但值得相信的是,即便只是摆出了秦始皇的部分功绩,也已经足够他名垂千古了。他为华夏民族在概念上定义、在领土上定疆、在文化上定向、在思想上定根、在结构上定架、在模式上定调……他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而是开启了治理一个超级大国的系统大门。

最后,用计算机系统或程序构建来打个比方吧,中国的历史是一个系统的话,秦始皇就是创意提出者、是总设计师、是总架构师、是编程语言的发明者、是原始代码的生成者、是代码串联逻辑的试行者……记住,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而是这个行业最伟大的开创者。

“祖龙”二字,在秦始皇身上,是永远实至名归的!

1 阅读:295
评论列表
  • 2024-11-11 17:28

    秦始皇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统一的朝代、秦朝的开国君王,所以他是永远的千古一帝

  • 2024-10-09 22:27

    儒教基督伊斯兰证明,集权体制只有用宗教,才能解决秦不能统治大地域问题,也反证周分封不存在。春秋文字差异,秦书同文依旧不能统治。凭周占地盘,何德何能分封?汉初无为而治,遗民不跪统治,造假周而捧儒。谁统治,孔家屹立。西方无史,神权需要灭史,儒教不仅灭史,一直编屎。漫长母系社会没有留下她们的伟大,三大宗教不约而同贬低女性,巧合?西罗马灭亡与南北朝同期,五代十国与伊斯兰崛起同期,巧合?春秋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