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于右任:金戈铁马,自叹不如!毛主席的书法与诗词可称双绝!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1-14 12:25:51

谈及“诗言志”,其内涵便显得尤为深邃,而毛主席无疑是此中高手,尤擅以诗抒怀。试看其《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开篇即以景入诗,庐山之巍峨壮丽,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跃然于眼前,令人心旷神怡。而“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之句,一冷一热,对比鲜明,生动描绘了上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的复杂多变——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重包围与封锁。

在诗人眼中,这些世界风云的变幻,不过是他淡然处之、不屑一顾的冷眼旁观。《毛诗正义》云:“作诗者,道一人之心尔,要所言一人,心乃一国之心,诗人揽一国之心为己意,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毛主席之诗,正是如此,他以一己之心,抒发了全国人民乃至整个国家的豪情壮志。

1963年2月5日,毛主席手书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堪称其晚年书法作品中的巅峰之作,气势恢宏,草书风格独树一帜。词牌“满江红”三字,浓墨重彩,高大伟岸之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的冲天豪气在笔墨间流淌。题目书写既端庄又沉稳,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文“小小寰球”一句,轻盈如烟,飘渺如丝,而“有几个苍蝇碰壁”以下,字体大小错落,用笔轻重交替,笔画粗细相间,枯润相融,形成了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视觉效果。

从“有几个苍蝇碰壁”到“蚂蚁聚槐夸大国”是首个波澜,其中“几声”二字尤为突出;接着,“蚍蜉撼树谈何易”至“飞鸣镝”为第二个波澜,浪峰则是“撼树”、“长安”与“鸣镝”;下片自“千万事”起至“只争朝夕”为第三个波澜,浪峰落在了“从来”二字上;

最后,从“四海翻腾云水怒”至全篇结束,第四个波澜汹涌澎湃,浪峰则是“翻腾”、“风雷”、“无敌”。落款“毛主席”三字,苍劲有力,书写时间则以三行小字巧妙呈现。整幅作品,如大海波涛奔腾不息,如飞瀑直下气吞山河,又如千帆竞发、百万雄师过大江,笔意中处处流露出战略家的超群脱俗与超凡脱俗的气概。

毛主席的书法艺术,历经不断的发展与成熟,其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乃1921年以前的青少年时代。彼时,毛主席接受了国学传统教育,打下了严谨而深厚的书法基础。求学期间,他广泛研习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书帖,苦练柳书、欧书、颜书和魏碑,其书迹以晋唐楷书为规范,又兼具魏碑的意趣。

同学们评价道:“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从中央档案馆收藏的毛主席1920年前30多封书信的手迹来看,多为楷体,如1913年的楷书《离骚红》和行楷《讲堂录》,1915年书写的《十六字铭耻》和《致萧子升》的信,以及1918年的《夜学日志》题字等,均展现出严谨、强健、略长、瘦劲的风骨特色。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至今仍保存着毛主席当年上课的教室,里面珍藏着他当年的作业。从这些端庄工整的笔迹中,不难看出青少年时代毛主席练就的坚实书法功底,也折射出他日后成为一代革命领袖思考精密与谋事精细的风格。

第二阶段,自建党后至抗战爆发。这期间,由于流动性大、斗争严酷等历史原因,毛主席留下的书法作品并不多。他从井冈山下来,转战赣南闽西时,曾对朱德说:“我要用我的‘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

自此,他的书风开始向笔势如长枪利戟的战斗风格转变。从他在中央苏区起草的电文和书信、题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毛主席已逐渐摆脱了过去研习历史上书法名家书体形式的束缚,初步形成了用笔流畅、潇洒随意、字体稍显倾斜的风格,从而展露出他追求个性化自由抒写的志趣。草圣于右任就曾感叹:金戈铁马,自叹不如!毛主席的书法与诗词可称双绝!

在毛主席的全部书法作品中,“精心创作”之作并不多,其中多是书信、文稿、批示、题词之类。这些看似并无创作意识、只是信手而为的文字,却是毛主席书法作品中的精华。这与前代书家的许多杰作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文稿,《十七帖》、《丧乱》诸帖是手札;除去碑版之作外,颜真卿著名的三稿和大量行、草作品也是文稿手札之类;宋四家的许多杰作也是诗稿、文稿、手札、题跋。

这些无意于佳作的作品,却奇迹般地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名篇。对此,宋代欧阳修曾赞不绝口:“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故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人也。”

新中国成立后,人心思安,耻于战争,这是中国人民的心意。毛主席以诗抒怀,正确地表达了这份情感。“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他笔下的万里河山,写出了东坡当年“大江东去”的意境。这种情景交融后的名联,将诗带入了一个新的范畴,以表达诗人的心意。随后,诗人又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之句,写出了他的治国之志。

“诗言志”,这是诗词的最高境界。诗是诗人心灵、志向的写照,更是他们一生之所爱的事业、追求和人生经历的印痕。一代文豪苏东坡的诗词佳作不胜枚举,但可能是个性问题或时势所致,东坡的诗词在言志时往往拐弯抹角。而毛主席的诗词在“言志”上则显得尤为突出,这里不妨用他们各自的两大名篇进行比较。

毛主席在诗界被誉为马背上的诗人,至于书法上他是否可称马背上的书法家,则有待进一步探讨。由于他国学底蕴深厚,造诣极高,建国后遍读中国传统书法,以其功力和创造灵性形成的毛体书法,具有特殊风味。毛体书法有一个主流书体,即以行草为主,夹粹多体,畅抒心意。记得书法史上,王献之曾向其父亲王羲之建议改造中国书法,王羲之未予答复。

而王羲之的各种字帖,字形都差不多,还带着古拙的章体味,只有《兰亭序》、《得示帖》等帖成了“今体”书法清秀一派的代表作。但王献之在自己的一生中只写行书,而且行中带草,行中带楷,楷、行、草交粹,以易识、连贯、轻快、放逸为主调,人称“破体”。

小王“破体”的追求是“简易流便、峻险高深、奔逸绝尘、志在惊奇”,从而达到“神能独超、天姿特秀”的书法效果,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书”的行、草并用典范。而后张怀瓘赞曰:“书至子敬,善奇之门开矣。”王献之因此成为一代宗师。

在王羲之去世后的百余年中,书者争先学习小王书体,嗣后羊欣、王昙首、肖思话等人也争先师从,并进一步完善,成为中国行书的主流载体。难怪有人问王献之,你若与你父亲比谁的字好些,王献之竟说自己要胜过其父,看来王献之说的并非言过其实。王献之的建议和亲身的实践,这一书法史上的大事,对于国学底蕴深厚的毛主席来说,一定是了如指掌。

因此,毛体可以说是在二王的基础上,特别是王献之“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况且,毛主席在文革中也曾有“不破不立”的名言,说明这个“破”字在他思维中的存在。要进一步研究毛主席思想,他在现代中国历史上,在其诗、文、书、战中,作了多少“破”而后立的典范,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同建造房屋,点画是木料砖瓦,结构是框架格式,一个字美不美,关键是结构造型。俗话说:“人不振作没精神,字不奇崛不动人。”奇崛者以欹为正也,奇崛自会生姿,自然好看。从毛主席四十年代书自填词《沁园春·雪》与题词“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作品看得出来,毛主席书法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斜取势,倾而不倒,奇崛多姿。

首先,横与竖的主划呈倾斜之势。不少字都是横划向右上方倾斜,竖划向左下方倾斜,因而整幅字似大风吹过,自右上向左下倾斜。只是其中有的字的最后一笔,如“提”字的横捺,“凭”的右钩,皆重写收笔,从而使整个字又险而能稳;也有的最后并未明显重收,那字就斜而不斜,正而不正,憨态可掬,别有一番韵味。

其次,间架结构的巧妙错位,为汉字赋予了无尽的韵律与动感。譬如,上下结构的字中,“悲”字上部优雅地向左倾斜,而下部则巧妙地向右偏移,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反之,“吾”字则上部向右微倾,下部向左回应,宛如一场静默的舞蹈。在左右结构的字里,“翻”字的两部分或畸长畸短,对比鲜明,而“敬”字则畸上畸下,错落有致,皆展现出既紧密又疏朗的美学效果。

再者,草书中的线条,仿佛是大自然中最灵动的笔触,曲折蜿蜒,回环往复。如“情”字最后一笔,宛如流水般悠扬,而“腾”字的右下部分,更是转折四五次而不减其韵,每一次转折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美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他在行书中时有笔划省略,但在这些关键之处,却从不吝惜笔墨,尽显其艺术的精妙与独到。

“龙门跳出是真龙”,此语恰似为毛主席的书法之路量身定做。若说我们从毛主席致秘书田家英的信件中窥见了其书法兴趣向草书乃至狂草的转变,那么,作为书法艺术巅峰之作的草书,无疑标志着毛主席书法艺术的飞跃,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正如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所言:“能于同处求不同,唯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这句话,不仅是对艺术家的鞭策,要求其找寻个人风格,独树一帜,更是对艺术审美高度的追求。然而,真正能够跃出龙门,成就一番独特艺术天地的,又何其稀少。

毛主席的书法实践,尤其在草书领域,尤其是狂草,展现了他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书写革命性标语和文稿的另一面。他更倾向于书写古代诗词及早年自创的诗篇。或许,这源于他对唐诗的热爱,尤其是唐人那种写意的精神,对乐府与草书的偏爱。

此时的毛主席,虽在政治上已退居二线,但其威望依旧,时间与学习条件相较于革命年代更为充裕,使他得以尽情挥洒自己的艺术爱好,心情自然轻松、舒畅且豁然开朗。草书,作为最擅长抒情的书体,意多于法,如同音乐的旋律,最能表达诗词的意境及书家的情感。从毛主席晚年作品的点画结构、运笔起势到章法韵味,无不流露出一位伟人的深邃思想与独特个性。

毛主席的著作丰富多样,但对于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未留下专门的论述,使我们难以窥见其全貌。然而,从他零散的言语中,我们仍可以归纳出几点精髓:

一是书法中蕴含的辩证法。他曾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是字需骨神兼备。他强调:“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在临帖时,“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进一步阐述,“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指的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而灵魂,则是字的内质、神韵。一般而言,古人的字中,北碑崇尚骨力,南帖追求神韵,而毛主席则主张两者兼备。

三是既广泛汲取,又独树一帜。毛主席曾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才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主席在借鉴古人经验与总结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随着磨砺的日益加深,他的书法技艺也愈发精湛,几经演变,毛主席终于成为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其艺术魅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0 阅读:1

啸火谈明星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