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是连接山西南北、沟通中原与北方的重要节点。

襄垣全境西北高而东南低,属于半山丘陵地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魏灰山海拔1725米,是境内的最高峰。水文方面,襄垣属海河流域,地处浊漳河上游,还有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条主要支流。全县共有水库14座,其中后湾水库是山西六大水库之一。

2009年,襄垣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千年古县” 。周贞定王十四年,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这也是襄垣名字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襄垣县,属上党郡,不过在二世胡亥二年被魏王豹占据。西汉新莽始建国元年,襄垣被改名为上党亭;东汉光武建武元年,又恢复称襄垣。
1958年9月,襄垣与沁县合并为襄沁县,后来又与沁源合并为沁县;1959年9月,三县分治;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襄垣改属长治市。

永惠桥,俗称北关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泽王庙,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现存大殿、角殿、耳楼等诸多建筑。其中灵泽王大殿为金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泽王庙
襄垣文庙,建于金天会年间,现存大成殿、东庑殿、藏书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庙,创建年代不详,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明清时期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乐楼、正殿、东西厢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泽王庙,又名龙洞庙,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后历经各代增修,现仅存正殿、献殿。正殿为元代遗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泽王庙
石勒城遗址,位于襄垣县城东北二十八公里的西营镇城底村北,据记载,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进据襄国称赵王,后攻上党,在这里筑城以积刍米,虽然历经千年,基址依然犹存是研究东晋十六国时期羯族进居中原建都兴国的重要实物遗存 。
仙堂寺,位于仙堂山半山腰,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早在1600年以前就是著名佛教圣地。
凉楼,古名通天楼,是襄垣八景之一。相传周文王曾在此研究天文、演易八卦,所以又有八卦楼之称。

仙堂寺
旅游仙堂山,AAAA级景点,位于襄垣县城北25公里处的强计乡境内,因仙堂寺而得名,原名“九龙山”,主峰海拔1700米,这里自然岩洞众多,如朱砂洞、黑龙洞等,还有虎掌石、石虎、仙堂奇松等独特自然景观。

宝峰湖,1959年11月建成,总库容1.303亿立方米,原名后湾水库、虒亭水库。
襄垣八仙湖,地处襄垣县城西南方向的丘陵地带(古韩镇上峪村),主要景观有永惠桥、灵泽王庙、襄垣文庙、五龙庙、昭泽王庙、石勒城遗址等,还有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

襄垣鼓书,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独特的说唱形式,讲述襄垣的故事。
襄垣秧歌(襄武秧歌),国家级非遗项目,源于明末清初民间社火活动,早期是“挑高”秧歌,后来吸收了多种艺术因素发展成形。

炕围画,国家级非遗项目,至迟在元代就已出现,是襄垣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
襄垣花馍,用面捏成的工艺品,造型寓意丰富,按用途分可食用和观赏两种,国家级非遗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