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前几天一个读者问我的。为什么有些人习惯性的对父母「报喜不报忧」,底层心理机制是怎样的?
其实大部分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人,都是因为报忧没什么用。因为社会是有阶段性发展的,二十年的代差足以产生很多认知上的异同,包括社交圈子风气及处事原则的不一样。而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没什么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短
处,即使当了父母也一样,很容易代入到自己的圈子规则跟生活习惯里,没法给孩子提出任何可执行性的建议,属于哪怕是小孩,都会觉得他爹的建议很傻逼。那一次两次以后,孩子自然不会愿意跟父母分享这种事。像电影
里那种富二代跟亲爹闹别扭,自己在外面受什么苦了都不说的情况,其实是社会上的少数。一般大富豪的儿子哪怕再纨绔,出了事也第一时间知道找亲爹帮擦屁股。因为他知道他爹的能力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麻烦,自然就会报
忧了,这是个利弊取舍的问题,跟心理机制的关系并不大。你放一只猴,面前俩按钮,红的按了过电,绿的按了
有香蕉,三轮下来猴就知道该按哪个了。不是思想问题,是本能。举个例子就是为什么以前被校园霸凌的小孩,都不敢告诉自己父母。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他们的生活年代就没怎么好好上过学,文革的时候本来就比较乱,学习生活不系统,丝毫体现不出「校园霸凌」的独特性与连贯性。等八十年代就都进工厂了,作为成年人,
还都是熟人圈子,一般这种没事给人俩嘴巴的混混,不是严打时候被枪毙,就是被普通人自觉划归为傻逼,躲得远远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不理这种成年混混,就是父母辈在自己生活经验里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所以你说「妈
我被我们班的刘二傻打了一嘴巴」,很多家长就会觉得这是个单次行为,不愿意找事,就敷衍过去了。因为现实里成年人世界是很少能有人像刘华强吹的牛逼那样「见你一次打你一次」的,你去横生枝节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但小孩不管你这个,我跟你一个班,我给你一嘴巴你没还手,那以后我抽你大嘴巴可能就成了一个课间业余活动,甚至发动全班一起抽。这在父母的价值观里就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成年人没有这么傻逼的,都忙着挣钱,就连流氓都想着搞点游戏厅看场子的活,怎么有功夫做这种对自己毫无好处,损人不利己又遭人恨的事儿呢?所以一批比较胆小的校园霸凌受害者就这么失去了救援机会,我听过的被校园霸凌案例里,有很多都是因为跟父母沟通无效,最后只能认了的。以小见大,成年以后,你跟父母的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也是不同的。你们能遇到的矛
盾版本也不同。五十多岁的父母很难想象现在年轻人所遇到的社交困境,甚至有些都听不懂。你告诉他们等于是干着急,或者给你一个完全不切实际的答案。尤其是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时代发展太快,几代人的成长痕迹都是割
裂的,除非都是体制内的,风格比较一致,还能用经验论。但你比如说你被网暴了,你跟你爹说有啥用?他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没有网,在他看来可能就是被不相干的人骂了两句,也不掉块肉,有啥的?但还是有因为网暴自杀的。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所以做父母的,或者说年纪大的人,还是要多多走入年轻人的世界。对于创作者来
说,这是让自己的作品能够不被时代抛弃,对于父母而言,这是一种增进自我、完善家庭的修行。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所以无法苛求。就像我文前说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思考空间,也没这个必要的。糊涂有糊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