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是不是演不好电影

猴姆小馆 2025-01-22 15:00:12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看相声演员演戏,总觉得出戏。是不是所有相声演员都演不好电影跟电视剧。

先说结论:不是。

相声演员跟其他演员在演戏上的要求是一样的。

对于大部分现实题材角色(奇幻等超现实题材不算在内),观众的需求是在现实里能找到对应(或想象当中的对应)脸谱。

所以演戏的人,只要恰好切到一个观众能认可的,真实存在的人格,基本这个角色就立住了,反之则立不住。

相声演员的问题就是舞台形象的固定与现实生活难以完整对照,因为舞台上的相声艺人都是经过不断试错,最后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化的人物造型。有时候会脱离真实生活,比如相声里讲究的「帅卖怪坏」,怪也是相声演员的一个优势特点(当然也可以没有,但许多相声演员的),不只是创作思路的另辟蹊径,造型上也要有记忆点。比如马志明跟黄族民说《大娶亲》的时候,马志明说到「高寿就是又高又瘦」的时候,

黄族民马上跟一句「又高又瘦那是你爸爸」,观众一下就能反应过来。如果马三立不是具备这么特别的外形,哪怕有名,也没法让观众一下进行代入。比如侯耀文我就不知道怎么形容他爸爸才行,毕竟秃顶似乎不是个很新鲜的特点。

这无形当中就让部分相声演员不大适合演戏,因为演戏是需要演现实里勾起观众共情的人,而相声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的角色是相对夸张的,正常人如果像《白事会》开头那样跟别人说话,没到入活就已经被活活打死了。

这方面来讲,出名的相声演员(像范伟这样以相声起步,但以小品大红的除外)里,最有优势的就是冯巩。

冯巩在中年时期,长的就不算很有特点,没有那么重的舞台脸谱味道,他那段时间演了不少天津小市民、小知识分子之类的角色,都能令人找到共鸣。因为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位,你会觉得不突兀。

与之相反的就是同样相声地位极高的姜昆,虽然也演过电影,但并不算成功。因为姜昆的气质就是亢奋且精英,年轻时候还加上一点七十年代特色的调皮捣蛋,但他说相声的时候也是非常刻意的去追求浮夸性(有时候浮夸可以直接跟讽刺嫁接,

形成亦真亦假阴阳怪气的效果,并不完全是个坏词,他的《电梯奇遇》就是其中代表),整个人物的精气神跟现实里的人并不太相似。倒是现在他很适合演个离休以后仍然想发挥余热的领导,但在他中年时期,能适合他气质的电影就远没有冯巩多。

而同为师兄弟,却远不如这两个人红的刘伟,长的也没什么特点(不过在相声演员里他曾被当作帅的代表,可以认为特点是台风比较潇洒),现在在各种电视剧里演老头,凡人歌里也有他,就是个普通老头。一点不会让人觉得出戏。

至于大家都在骂的郭德纲,我认为是过度解读。他的演技没什么问题,这点从《小房东》、《追着幸福跑》等作品可以很好的看出来,跟专业演员一演就是几百集,还是男一号,也并没有突兀。那个时期的他很适合「嘴硬心软、没能耐、话多」的京津地区下岗再就业小青年形象,生活气息十足。而且我不觉得他是在演自己,因为他根本没怎么上过班,也缺乏真正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能演成这样,不能说是没有演技天赋。

至于后来被人诟病,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他接戏的功利性都很强,能想消费他热度的电影导演,普遍是比较没水平的,是为了让这个戏的片花更好看一些。注入的是他给观众留下的一些刻板印象,所以演什么都很像是观众心中预期的郭德纲。电影质量往往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于一个演员的演技评估。

二是他自己的问题。他这些年的皇上病越发明显,塑造出了一种现实里并未出现,也从没出现过的传统相声大宗师形象。因为解放以前虽然有传统相声,但艺人地位不高,收入也是跟妓女类似,有暴利却没有长远保障。普遍还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伺候人的生态位,很难「宗师」的起来。而到了侯宝林时期,有了政治地位及世俗荣誉,相应的就得「追求进步」(比如收马季做徒弟就不能让人磕头送礼,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又跟德纲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式的封建父权传统背道而驰。

所以德纲现在给自己设计的舞台形象,其实是个缝合怪,又像旧社会的黑帮老大,又是个说相声的,又有现代的企业,又搞饭圈,又履行封建时代的传承家谱摘字江湖特权,又是一身奢侈品名牌。一言以蔽之,既是不可冒犯的回民女婿,还能对着十四亿人公开卖猪头肉。

这样的人,古没有,今没有。只他一个。当然演不好电影了,我都不知道什么戏可以给他演。但我私人一直觉得郭宝昌在《大宅门1912》里给他量身定做的那个热爱唱戏又很自恋,且色厉内荏的青帮老大角色不错。可惜剧本身不行,没带起来。

不过我看他对话剧有点热爱,上次演了个窝头会馆,看造型不错,可惜没在沈阳演。如果下次有机会我看看,舞台剧也许能够通过距离弥补他气质上的拧巴(因为观众看不清),同时发挥他台词的优势。

0 阅读:44

猴姆小馆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