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女婿捆在午门斩首,41岁女儿跪地哭喊:你真舍得我守寡?

豪仔看历史 2025-02-26 10:49:34

1397 年的某天,皇宫旁法场周边挤满了民众。为啥人这么多呢?原来是监斩之人和要被斩首的人,身份都非同寻常,引得大家纷纷前来围观。

这负责监斩的人啊,是大明皇帝朱元璋。被他监斩的对象,乃是其女婿,也就是驸马都尉欧阳伦。

老百姓向来爱瞧热闹,皇帝要亲自主持斩杀自己女婿,这事儿多新鲜,以前压根没听过。消息一传开,大家马上招呼亲朋好友,纷纷赶去现场围观。

法场之中,除欧阳伦外,有个穿着华贵的女子也跪在那儿。她朝着朱元璋大喊:“爹,你这么做,是想让我当寡妇吗?”

这人是谁,答案快揭晓了,正是欧阳伦老婆安庆公主。女儿这么质问,朱元璋心里也不好受。末了,他冷淡地说了句:“天子要是犯了法,和老百姓一个样要治罪。”

随后,刀光一闪,手起刀落间,欧阳伦的性命就此终结。他的一生,在这决然的举动下,画上了句号。

欧阳伦究竟犯了啥错?能让朱元璋大发雷霆,连他最疼爱的女儿求情都不管用。要知道,这朱元璋平时对女儿可是宠爱有加,这次却丝毫不为所动,欧阳伦所犯之错必定非同小可。

【皇帝也愁嫁女儿】

大家都晓得,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特别好。他俩有两个闺女,大女儿叫宁国公主,小女儿则是安庆公主。

安庆公主是马皇后最小的孩子,因此深得朱元璋疼爱。朱元璋对子女向来严格,他早年吃苦惯了,所以要求孩子们生活务必简朴,即便备受宠爱的安庆公主也不例外。

然而安庆公主不同,在大多情况下,只要是她想要的东西,朱元璋基本都会应允。

安庆公主到了该出嫁的年纪,朱元璋便对她的终身大事上了心,琢磨着要给女儿寻一门好亲事,开始操心起她的婚事。

通常来讲,公主的归宿基本既定,就是通过联姻。皇帝常常把公主许配给功臣权贵家的公子,借此拉拢这些势力。

然而朱元璋不愿这么干,洪武年间当官风险极大,随时可能丢性命。真要是那样,安庆公主就得守寡。要是这小两口感情还好,杀不杀驸马,可就更让朱元璋犯难了。

实际上,这种类似情况不是没出现过。生活中,总会有相似情形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就像此前就曾有过类似的状况,并非第一次发生。

明初有个特别重要的案子叫“胡惟庸案”,能排四大案之首。这案子牵连面极广,从古到今都少见,朝廷到地方好多权贵、官吏都被波及,连已退休的丞相李善长也没能幸免。

李善长受宠之际,儿子李祺娶了临安公主。后来李善长家遭夷三族之祸,李祺因公主侥幸保命,却被流放到偏远地方。临安公主贵为皇室,也只能跟着去,生活过得相当困苦。

朱元璋不想让安庆公主步前人后尘,故而打定主意,不把她许配给王公贵族家的公子,以免遭遇类似不好的状况。

既不嫁给王公贵族,难不成选普通人家?并非如此。朱元璋把主意打到了出身不高的新科进士身上,比起达官显贵和平常百姓,这些人更合他心意。

这些孩子家境贫寒,深知百姓生活不易,行事有分寸。他们不仅知识渊博,而且相貌堂堂,从各方面看,确实能与公主匹配。

于是,朱元璋从新科进士中反复筛选,挑出了十来个他觉得不错的。随后让安庆公主自行抉择,一番挑选后,安庆公主最终看中了欧阳伦。

【欧阳伦也不靠谱】

就欧阳伦那家境,皇帝赐婚这么大的美事,他压根没道理拒绝。毕竟凭他家世,碰上皇帝赐婚,哪有推辞的份儿,这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

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好得很,成天腻在一起。欧阳伦凭借这层关系,事业如同乘火箭般快速上升,那阵子可谓是风头无两,处处尽显得意。

任何事都有付出。他作为皇亲,地位尊贵,可实际权力有限。这是借鉴前朝经验,为避免外戚干预朝政而有意为之,毕竟前朝因外戚干政吃了大亏。

但欧阳伦对此早有预期,压根没放心上。毕竟凭他家世和能耐,做到知府已然封顶。可如今这般迅速高升,那可比当知府畅快多了,他自然觉得这才够劲。

起初,欧阳伦行事还规规矩矩,恪守本分。可日子久了,心思就活络起来,琢磨着咋样能多捞点钱财,不再安于原本老老实实的状态。

这事不能全把责任推他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便言说的苦衷,他肯定也不例外,背后说不定藏着些没法轻易讲出来的难处呢。

起初,安庆公主一直生活优渥,早已习惯了富足舒适的日子,对于吃苦受累的生活,她根本无法适应。

常言讲“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俭朴难”,这话说得没错。安庆公主生活虽不算奢靡,但要是让她生活水平猛地降好几档,她肯定难以接受。

他俩成婚头一年,安庆公主觉得夫家太过贫寒,即便过年这种重要时候,也执意留在宫中,压根不愿去夫家拜年,全然不顾习俗。

除夕那天,马皇后好声劝她,她压根没当回事。转天夫妻二人进宫拜年,朱元璋得知安庆公主没去婆家,直接把他俩轰出皇宫,叫他们先去婆家拜年,等初二再来宫里。

初二回娘家这一习俗就这么形成了。当初某种缘由,使得回娘家成为初二固定的传统,它承载着特定意义,在人们生活里代代延续,变成如今大家熟知的习俗。

从这能瞧出,安庆公主对生活质量颇为看重。她常因丈夫俸禄不多而发牢骚,觉得这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欧阳伦对老婆疼爱有加,那肯定得琢磨着法子,让老婆能过上舒坦的日子。他满心都是让老婆生活得更好的心思,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给老婆创造好生活条件。

再者,欧阳伦地位逐渐提高后,花销也跟着增多了。原本还算节省的他,在地位变化后,各种花费明显增大,生活开销相比以前有了显著增长。

欧阳伦家境贫寒,家里为供他念书,艰难万分。生活仅仅勉强维持温饱,压根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其他花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只为全力支持他读书。

如今他身为驸马,交际圈大变样。往来的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各种应酬不断,请客吃饭、迎来送往的事儿极为常见。而这些活动,样样都得靠银子维持。

欧阳伦手头没钱,没办法,只好削减各种社交活动与应酬。时间一长,在同事们眼中,他就成了个被人取笑的对象。

朱元璋这皇帝,那抠门是出了名的。他给大臣们发的俸禄少得可怜,也就够一家人勉强维持温饱。大臣们想顿顿有肉吃,根本没这可能。

欧阳伦若想一直过体体面面的日子,还得让老婆始终满意,那就得琢磨着怎么拓宽挣钱的门道,多找些来钱的路子才行。

【朱元璋挥泪斩驸马】

欧阳伦可不笨,那会儿“胡惟庸案”刚平息不久,哪怕他心里有点别的念头,也得好好琢磨、谨慎行事。不然,就算捞到好处,恐怕也无福消受,搞不好把命搭进去。

可他毕竟是个初出茅庐、见识有限的新人,实在琢磨不出啥妙招。没办法,只能去寻求几个关系铁的贵族公子哥帮忙。

这帮人多数没啥真才实学,可阅历丰富。居然给欧阳伦想出个看似可行的法子,就是偷偷售卖茶叶。

明朝那会儿情形挺特别。朱元璋把元顺帝给赶走了,可始终没法把元朝彻底灭掉。蒙古人索性又回去过起游牧日子,两边谁都拿对方没办法,就只好接受这既成事实。

蒙古骑兵行动飘忽,难以防范。为使蒙古人安稳,朱元璋下令,让朝廷牵头和蒙古人开展茶马贸易,拿中原的茶叶去换蒙古人的马匹,借此达到一定制衡目的。

这么做有两个作用,一是能安抚对方,二是能削弱对方力量。为此,朱元璋特意编了《茶马法》。该法规定,茶叶买卖只能由朝廷操办,谁要是私下卖茶叶,那就是死罪。

虽说规定死板,可人是灵活的。有些有头有脸、有权有势的家族,暗地里都在做这门生意。边境那地儿偏僻,上头难管,还没抢老百姓的生计,百姓不会去告状,只要行事谨慎,就不易被察觉。

即便偶然被察觉,凭这些人的身份地位,当地的官员也只会装作没看见。反正不会真的去追究,得过且过罢了,对这些人的行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欧阳伦听了这话,认为这法子靠谱。风险不大,回报却挺可观,能这么做的话,似乎会有不错收益,确实是个可行之道。

本来妥妥没风险的事儿,可欧阳伦找错了人,最后这事儿变得风险十足,从毫无风险直接变成了风险爆表。

欧阳伦让仆人周保去处理此事。周保这小子没见过啥大场面,觉得自己是驸马府的,就在当地肆意妄为,行事张狂,居然还动手打了一名巡查的小官吏。

这小吏恼怒不已,径直跑到朱元璋跟前告状。这一下,事儿可就闹得不可开交。朱元璋得知后,马上差遣锦衣卫,对这事儿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

朱元璋瞧见锦衣卫递来的报告,顿时怒火中烧。自己千挑万选的驸马,所作所为简直让他大失所望,本以为是良婿,没想到如此不堪,实在气人。

朱元璋知晓情况后,立刻下达旨意,把欧阳伦斩首,以此来警告其他人,让众人明白违法违规之事绝不能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

那会儿好多大臣劝朱元璋对欧阳伦从轻处置,可朱元璋决心已定,狠话放出来,谁再帮欧阳伦求情就一块儿杀。大臣们一听,只能把求情的话咽回去,不敢再言语。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安庆公主赶到法场,向朱元璋恳请饶恕。

安庆公主质问时,朱元璋沉默良久,过了好一会儿,才神情冷峻地缓缓说出:“天子要是犯了法,和老百姓的惩处一样。”

末了,刀落下,欧阳伦的一生就这么匆匆结束。朱元璋转身离开,只余安庆公主呆在原地,哭得肝肠寸断。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嘴上讲不难,实际落实可谓困难重重。这话听着简单,真要在现实里做到,那可有着极高的难度,绝非易事。

翻阅各类史书,真正能达成这般成就的人少之又少。朱元璋却做到了。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朱元璋是位贤明君主,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们的下场实属咎由自取。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