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让人想不通,陈玉成怎么就去激怒韦俊了呢,这可等于是给安庆之战挖了个大坑。陈玉成毕竟还太年轻了,年轻气盛的,做事容易冲动起来,往往不会去仔细考虑做了这件事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哪像李秀成呢,李秀成就成熟得多啦,做事会深思熟虑的,不像陈玉成这般行事欠考虑。
在1854年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韦俊成功地第二次拿下了武昌城呢。就在这期间,陈玉成带着仅仅500人的兵马,靠着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攀登武昌的城墙。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儿,城墙又高又坚固,防守也很严密,可陈玉成就是凭借着自身的勇猛和那股子冲劲,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也因此立下了非常显赫的战功哦。可以说,正是韦俊拿下武昌这次行动,给陈玉成提供了这么一个能够展现自己的大好机会呢,使得陈玉成一下子就在两湖地区声名大震啦,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
在1855年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韦俊发起了对武昌的反攻行动呢,而且这已经是第三次成功拿下武昌这座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之地啦。在这次作战当中,陈玉成担任的依旧是前锋的角色哦。拿下武昌之后呢,陈玉成又接着出兵前往鄂西北啦。到了那儿之后,他可是大展神威呢,一路横扫清军,把清军打得那是落花流水。在这一系列战斗过程中,还成功斩杀了西安将军扎拉芬呢。
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位特别能打仗的人物,那就是韦俊啦。他可是有着相当重要的身份呢,担任着提督两湖军务的职责哦。而且,大名鼎鼎的陈玉成在当时还曾经是他的部将呢。然而呢,让人觉得挺惋惜的是,随着局势的发展以及种种复杂的情况出现,韦俊和陈玉成这两人最终却走向了对立面,曾经的那种从属关系也不复存在了,实在是令人感慨不已。
在1856年的时候,天京事变突然就爆发了。这韦昌辉呢,在这期间竟然大肆滥杀无辜,而韦俊呢,就因为韦昌辉的这些所作所为,让他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你想啊,周围是一片混乱,各种无辜的人惨遭杀害,韦俊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心里别提多痛苦了,那种煎熬真的是难以言表。
韦氏族人遭遇了惨遭杀害的厄运,这对于韦俊来说,就如同心口被狠狠地割了一刀那般痛苦啊。要知道,那些被韦昌辉无情杀戮的将士,他们的亲属心里满是悲愤,这份仇恨自然而然就延伸到了韦俊身上,使得韦俊在当地根本就难以有容身之地。而这背后呢,天王洪秀全其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把韦昌辉当成了自己达成某些目的的工具,就像是拿着一把枪随意使唤一样,让韦昌辉肆意妄为地去做那些残忍的事情。可等事情发生了,却又把这所有的罪责都推到韦家身上,让韦家去背负这沉重的骂名。也正因如此,洪秀全对韦俊也是满心的痛恨,韦俊真可谓是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处境之中。
韦俊究竟犯了什么错呢?其实啊,在天京事变当中,他同样是个受害者。要知道,韦俊可没有参与那场引发诸多变故的天京事变哦。不仅如此呢,当时他还一直坚守在极为重要的武昌要塞处。面对的可是湘军之中最为强大的胡林翼军团呢,在那样艰难的局势下,韦俊坚决地与敌军对抗,并且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果断拒绝了投降清军的诱惑,真的是很不容易。
当时的情况是,韦俊孤立无援,根本就没有人前来搭救他,也没有谁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他,那韦俊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就在1856年年底的时候,韦俊经过一番考量,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放弃武昌,然后带着主力部队撤离出来,以此来尽可能地保存那些有生力量。
在撤离武昌之后,韦俊便把池州当作了自己的根据地。以此为依托,他开始向皖南以及江西等地发起进攻行动。其中,在新圩展开的那场激烈战斗里,韦俊所率领的军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对刘长佑军团发起了迅猛的攻击,并且成功实现了横扫之势。在这场激战当中,刘长佑的处境极为凶险,甚至差一点儿就牺牲在了沙场上,可谓是经历了生死一线的危机时刻。
在被韦俊击败的次年,刘长佑在宝庆城这里和石达开的十万大军展开了一场较量。这一战,刘长佑可是占据了上风,把石达开的十万大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直接就在宝庆城下将其狠狠吊打了一番。石达开没办法,只能狼狈地往广西方向逃窜。而刘长佑呢,在取得这场胜利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紧接着就率领军队进入了广西境内。他此番进入广西,一方面是继续追击石达开,想要彻底把石达开的势力给打压下去;另一方面呢,也顺便对当地的天地会展开剿灭行动,以进一步稳定局势。
韦俊这个人呐,那能力可是相当强悍的,并且对太平天国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大家都晓得的哦,当初金田起义的时候,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物资,像粮食、武器、其他各类物资还有弹药等等,差不多全都是韦家给筹备妥当的呢。就连太平天国设立的那个“圣库”里存放的钱,以及其他的财物,大部分也都是来自韦家的哦。
韦俊这边呢,他一直觉得韦家跟太平天国那可是紧密相连的,根本就没办法分开,就像是一体的存在。可洪秀全却不这么看哦,他执意要对韦俊下手,还非要置其于死地。为啥呢?他就以韦俊丢失武昌这件事当作理由,想要借此来整治韦家,给韦家一个狠狠的教训呢。
韦俊可是手握着重兵呢,而且他自身的能力相当强悍。就因为这样,即便他出了些状况,李秀成还特意出面替他向洪秀全求情,在李秀成的这番努力下,洪秀全这才不再追究,把原本要采取的行动给搁置了下来。不过呢,洪秀全虽说表面上不再追究韦俊的事儿了,可实际上他心里还是对韦俊有想法的,暗地里还不忘给韦俊使绊子、挖陷阱呢,就想让韦俊不好过。
在1858年的时候,洪秀全提出了“中军主将”这样的条件。通过这个条件呢,他成功地把杨秀清的弟弟杨辅清从石达开那边给拉了回来。之后,洪秀全还把杨辅清派到皖南去参与作战,而杨辅清所负责的辖区位置和韦俊的辖区是比较靠近的。
俗话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在当时的皖南地区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杨辅清来到这儿之后,就老是去挑衅韦俊,各种找事儿,由此导致双方之间的摩擦那是接连不断。面对杨辅清的挑衅,韦俊的做法呢,其实是很有气度的,他不但没有针锋相对,反而选择了妥协。不仅如此,当湘军来袭的时候,韦俊还出兵去帮助杨辅清,把湘军给击退了呢。按常理来说,韦俊做到这份儿上已经很不错了,可谁能想到,杨辅清对韦俊的这些举动根本就不领情。
杨辅清担任着“中军主将”这一职务,其地位是要高于韦俊所担任的右军主将的。杨辅清呢,把皖南地区视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心里头盘算着要独自将这块地方据为己有,不允许他人染指。
韦俊是不希望出现内部相互厮杀这种局面的,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率领自己的军队放弃池州这个地方。之后呢,他打算渡过长江去投靠李秀成。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陈玉成和杨辅清这两人采取了行动,他们出兵对韦俊的部队进行拦截,还把长江给封锁住了,就因为这样的举动,结果挑起了和州兵变这件事。
韦俊当时的处境实在是艰难,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太平天国里,他感觉自己根本就没有容身之处了。再看看石达开,自从选择单干之后,那表现可以说是相当糟糕,这一幕幕韦俊可都看在眼里呢。所以,韦俊心里就琢磨着,自己可不敢也像石达开那样去搞什么单干创业,那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思来想去,摆在韦俊面前的似乎就只剩下一条路啦,那就是向湖北巡抚胡林翼投降咯。
韦俊选择了投降,而他给湘军递上的所谓“投名状”,便是去攻打枞阳这个地方。在攻打过程中,他还做出了挖掘罗德洲大坝的举动。这么一来,湘军的水师就能够顺着打通的水路,直接长驱直入杀到菱湖里面去了。如此操作之后,便彻底截断了安庆东路运送粮食的通道。
枞阳的丢失带来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要知道,湘军水师由此获得了极大的便利,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到对城池的围攻行动当中。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太平军一直以来用于运输粮食以及调运兵员的这条极为重要的通道,就如同大动脉一般,却因为枞阳的丢失而被硬生生地斩断了。这么一来,在安庆之战中,陈玉成的处境就变得极为艰难了,仿佛是他自己给自己在这场战役里挖了一个大坑,使得后续作战面临诸多不利。
安庆之所以会陷落,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因为湘军特别勇猛,一个劲儿地猛攻城池,也不是湘军靠着一场场血战,拼了命地去厮杀,表现得悍不畏死呢。实际上,是安庆的守军这边出了状况,他们缺乏补给。要知道,打仗一旦没有足够的物资供应,那可就经不起持久战和消耗战啦,所以最终导致了安庆的陷落。
安庆这个地方,那可是陈玉成的大本营所在之处呢,对于陈玉成来说,它可是赖以生存的根基。一旦安庆丢失了,陈玉成就没有了能够立足的地方啦。而且,他手下那些精兵悍将也差不多损失得干干净净了。到最后呢,陈玉成也就栽在了苗沛霖的手里啦。
韦俊选择了投降,这一情况成为了安庆最终陷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韦俊当时依然留在太平天国的阵营当中,那么安庆会战很可能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呢。就算韦俊没办法成功挽救安庆,使其避免陷落的命运,可仅仅凭借他在,陈玉成所率领的那一方力量也绝对不至于伤到元气,情况或许就会大不一样喽。
接下来咱们讲讲,陈玉成为啥要去激怒韦俊呢?这里面其实是有缘由的。洪秀全和杨辅清对韦俊那是相当痛恨,他们这样的态度呢,无疑是激化了内部的矛盾。虽说他们这种做法确实挺让人觉得可恶的,但仔细想想,这其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呢。
陈玉成和韦俊这两人,在之前其实并没有什么矛盾存在呢。而且,他们之间还是上下级的关系哦,曾经还一同在西征的战场上并肩作战,立下了不少功劳。按常理来讲的话,陈玉成是不应该做出封锁长江这样的举动的,毕竟这么一做,可就把韦俊的退路给断掉了呢。
韦俊当时所处的那种尴尬境地,陈玉成怎么可能不清楚呢?要知道,被自己的队友痛恨着,这滋味谁能受得了。就拿安庆之战来说吧,在那场会战当中,陈玉成和各路诸侯之间产生了矛盾,结果就弄得自己非常孤立无援,到了后来,甚至都没有人愿意出面去救他呢。
韦俊在太平天国的历程中是有功劳的,而且他对陈玉成还曾有过恩情呢。从情感方面来讲,大家同在太平天国这个阵营,彼此之间有着共事的情谊,韦俊有恩于陈玉成,这份情就摆在那儿。从道理上说,大家都是为了太平天国的事业而奋斗,理应相互扶持、协同作战才对。再从公私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出于对太平天国整体大局这个“公”的考虑,还是顾及到他们个人之间过往的种种关系这个“私”的层面,陈玉成怎么都不应该做出封锁长江这样的举动,更不应该和杨辅清联合起来去对付韦俊。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呢。
不得不说,陈玉成当时那样的做法,确实可以算是一种不够成熟的体现。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呢,洪秀全对整体的军事布局进行了划分,划分出了不同的战区。其中,就安排陈玉成来负责管理上游的军务,而他所主要负责的区域呢,就是安徽战场啦。
另外要提到的是,陈玉成当时担任着掌率一职,并且还是“前军主将”呢,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他的地位是比韦俊要高的。在陈玉成的想法里,安徽地区的太平军那都得听从他的指令行事,是不能够随便进行调动的,至于投奔李秀成这种情况,那更是绝对不被允许发生的。
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人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就拿二郎河之战以及太湖之战来说吧,在这两场战役当中,陈玉成和李秀成在战略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最终致使这两场会战都失败了。而会战的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让胡林翼所率领的军团得以在安徽顺利地站稳了脚跟。面对这样的局面,陈玉成心里那可是相当的恼火呢。
韦俊选择去投奔李秀成,这一情况必然会使得李秀成的实力得到增强。要知道,韦俊原本在安徽那边也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太平军将领呢。一旦他离开了原来所在的地方,那就意味着安徽的这些太平军将领们没了韦俊这样一个制约因素,他们便能够自己拿主意行事啦。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想要去节制他们可就变得十分困难喽,毕竟原本相对稳定的局面已经因为韦俊的离开而发生了改变。
陈玉成一直将安徽视作自己的领地范围,在他心里,这里仿佛就是他有着绝对掌控权的地方。当时韦俊想要有所行动,而且还是打算去投奔李秀成,这可就触碰到了陈玉成的“红线”。陈玉成坚决不允许韦俊这么做呢。不得不说啊,陈玉成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真的很欠妥。他毕竟还年轻,身上有着年轻人那种气盛的特点,做事的时候往往过于冲动鲁莽了些。也不仔细去权衡一下这么做可能会带来的种种后果,就凭着一股冲劲去处理事情,这确实是不够成熟稳重的表现。
太平天国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啊,局面那叫一个糟糕,这主要就是洪秀全在那儿不停地瞎折腾导致的。整个局势可以说已经完全乱了套,就跟一盘散沙似的,毫无凝聚力可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呢,韦俊其实有着他自己的难处。他当时的处境很是艰难,几乎都没有可以往后退的路了。按道理来讲呢,陈玉成在这个时候就应该伸出援手去支持一下韦俊,给他留那么一条能够继续走下去的活路才是比较妥当的做法嘛。毕竟大家都是在那样复杂艰难的局势下讨生活,相互扶持一下或许就能多一些生机呢。
李秀成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稳重,与之相比,陈玉成就显得太年轻啦。要是陈玉成能有李秀成一半那样的成熟稳重,那最后的结局,很可能就会和实际情况大不相同咯。
李秀成所遭受的打压着实不少。要知道,江浙一带那可是李秀成和他的兄弟们经过一番努力才拿下的地盘呢。然而,洪秀全却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他把李秀成手下的人册封为王,并且还将许多位于江浙的城池都送了出去。这么一来,李秀成的力量可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洪秀全做出的一系列举动可着实让李秀成寒了心呐。怎么回事呢?洪秀全先是册封陈坤书、童容海、黄子隆等人为王,这还不算完,之后又派人来对李秀成进行监督。换做旁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可能早就按捺不住了。可李秀成呢,他却选择了容忍,并没有因为这些事儿就去找那些被册封的人或者是来监督他的人去计较、算账。
李秀成是明白妥协其中道理的。在后期的时候,那些诸侯有了打算投降清朝的想法,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也狠不下心来对李秀成采取什么不利的行动。就拿苏州八大将来说吧,像郜永宽等人,在面对李鸿章的时候,态度十分明确地予以拒绝,坚决不同意把忠王李秀成当作他们投降清朝的投名状来换取自身的利益。
郜永宽等八个人手握着苏州城中绝大多数的兵马呢。李秀成心里清楚这八个人是打算要投降的,所以就表示大家各走各的路,彼此也别为难对方啦。这八大将当时那表现,哭得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看着还挺让人感慨呢。说起来挺可惜的,谭绍光这人呢,非要坚守苏州城,死也不肯走,要是他当时能跟着李秀成一块儿离开苏州的话,说不定也就不会丢掉性命啦。
李秀成和陈玉成这两位,都是来自藤县的老乡呢。其中,李秀成要比陈玉成年长14岁哦,相对来说就显得更加成熟稳重一些。而陈玉成呢,在他仅仅23岁的时候,就做出了封江的举动,这么一来呢,就和韦俊形成了对手的局面。毕竟才23岁嘛,在那样的局势下,确实是太年轻了。
陈玉成在年仅14岁的时候,就已然担任起了“童子军”首领这一职务。要知道,他在作战的时候那可是极为勇猛无畏的,凭借着这样出色的表现,深深得到了杨秀清的赏识呢。等到他16岁的年纪,陈玉成更是成长到了能够独当一面的程度,在两湖地区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可谓是大放异彩。
在太平天国时期,陈玉成在年仅20岁的时候,就已然成为了太平天国绝对的顶梁柱般的存在。那时候,就连李秀成在很多事情上都得给他打下手呢。等到陈玉成22岁时,情况更是不得了。他刚刚结束了浦口会战,连歇都没歇一下,就立刻开启了长途奔袭的行动。这一番奔袭可不得了,直接就把李续宾军团给灭了,而且消灭的人数多达六千余人呐。这可把胡林翼给气得,都到了吐血的程度啦。
那时候,就一直在战斗呢,仿佛不是正在战斗之中,就是在奔赴战斗的路途之上。先是和南方的八旗军以及绿营军展开较量,打完了他们之后呢,又紧接着去和北方的八旗军以及团练对上了。这还不算完,随后又去跟湘军交起了手,而且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一连串的战斗当中,居然是连连取得胜利。
陈玉成成名之时年纪尚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避免地渐渐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个性特点。也正因如此,当他在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时,就表现得个性过于张扬了,而且还缺乏应有的韧性,在这方面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
在安庆之战打响之前呢,陈玉成和韦俊之间的关系就闹僵了,出现了很严重的矛盾。等到安庆之战正式展开的时候,又因为在作战方案以及具体策略方面存在着诸多分歧,陈玉成和那些前来增援的各路将领们,也全都闹得不可开交,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就这样,后来陈玉成被困守在庐州,处境十分艰难,可这个时候呢,由于之前闹得那些不愉快,就再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去解救他了,想想还真是挺让人觉得惋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