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4征安南,3擒伪王,75岁阵亡,诉说明朝的辛酸

豪仔看历史 2025-02-22 15:16:29

在1449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影响极为重大的事情。当时,明朝派出了足足20万的精兵前去征战,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场仗下来,这20万精兵竟然几乎全部覆没了。而且,就连明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在这场战役中被敌人给俘虏了。再看看那些跟随皇帝一同出征的文武百官们呢,能够幸运地逃过一劫的人那可真是少之又少啊,寥寥无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在这场变故当中,明朝军队里非常重要的“三大营”也同样遭遇了灭顶之灾,全都覆没了。要知道,从朱棣病逝到发生“土木堡之变”,这才仅仅过去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想当年,明军的骑兵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在漠北地区那是横着走的,威风凛凛,让敌人都为之胆寒呢。可是经过了“土木堡之变”后,曾经那么厉害、可以傲视漠北的明军骑兵,就再也看不到往日的风采了,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复存在了。

话说在明朝时期,有一位令人敬重的老将名叫张辅,那时他都已经75岁高龄了。就是这样一位老将,毅然追随英宗踏上了出征之路,可谁能想到呢,最后竟然阵亡在了沙场之上,而且还是死于小兵之手,实在是让人惋惜不已。大家想想看啊,如果当时是由张辅来挂帅出征的话,情况或许就大不一样了呢。他肯定会极为认真地去筹备北伐相关事宜,毕竟他可不是一般人呐。他曾经四次征讨安南,在这几次征战当中,有三次都成功擒拿了对方的“伪王”,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战绩。只可惜,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最终却在75岁的时候殒命在了疆场之上,他的经历仿佛也在无声地诉说着明朝那段时期的种种辛酸过往呢。

在1385年的时候,大将军徐达因病离世了。就在这一年,元朝枢密院有一位长官名叫张玉,他带着年仅10岁的儿子张辅,选择南下,去投奔明朝。时间来到1399年初,朱棣在北平发起了起义之事,并且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随后便率领着兵将一路往南行进。而张玉呢,当时是以四品“指挥佥事”这样的身份追随着朱棣,在这个过程中,他多次建立战功,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和功绩,逐渐成为了朱棣极为倚重的得力助手,就如同朱棣的左膀右臂一般重要。

在1401年发生的东昌之战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朱棣身处险境。张玉为了营救朱棣,全然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决然地冲入了南军的阵地之中。然而,南军的弓弩火力凶猛,在激烈的战斗中,张玉不幸被弓弩射中,最终壮烈阵亡在了沙场之上。张玉的离世无疑是一大损失,但他的儿子张辅挺身而出,接替了父亲的职务。张辅接过重任后,开始指挥父亲所部的兵马继续作战。在后续的一系列战役中,比如夹河之战、肥河之战、灵璧之战以及浦口之战,张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作战精神,率领着将士们一次次击败南军,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就此成为了一颗闪耀的新将星。

在1402年的时候,朱棣成功击败了朱允炆,从而顺利夺取了帝位,并且把年号改成了“永乐”。到了封赏各位将领的时候呢,朱棣就将张辅册封为新城侯啦,而且这个爵位是可以世袭罔替的哦,也就是说子孙后代都能继承这个爵位呢,同时还赐予张辅两次免死的机会呢。说起张辅,在“靖难之役”这场战事当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功绩得以封侯。而之后的四次征讨安南之战呢,更是让张辅大放异彩,他凭借在这几场战役里的卓越表现,从此名垂青史啦,其功绩和声望都能和徐达不相上下,能够与徐达并驾齐驱呢。

安南这个地方呢,其实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越南,它还有个称呼叫“交趾”呢。从秦汉时期开始,安南就一直是隶属于中原王朝的哦。然而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那时候藩镇割据,各个藩镇之间成天相互争斗、厮杀个不停,中原王朝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处理这些藩镇的问题上了,根本就没功夫再去好好管安南这边的事儿啦。于是呢,安南就趁着这个机会,脱离了中原王朝,自己独立出去,自成一派了。再往后到了北宋时期,北宋在军事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弱一些哦。而安南呢,瞅准了这个时机,还多次出兵去侵扰广西、广东等地,这可让北宋朝廷特别头疼,拿它真是没办法呢。

在忽必烈当政的时期,蒙古骑兵那可是多次朝着南方进行征伐呢。可没想到的是,这一路下来碰了不少钉子,最后甚至可以说是撞得头破血流,而让他们遭受如此重创的原因之一就是瘴气,这瘴气可着实厉害,把蒙古骑兵给击败了。时间来到了1404年,那时候安南有个姓黎的,还自称皇帝呢。这个黎氏可不安分,他竟然欺骗当时的朱棣呢。他干了件什么事儿呢?他截杀了护送陈天平回国的明军。朱棣得知这事儿后,那是勃然大怒啊,当即就决定派朱能率军出征,而且这一派出动的兵力可不少,足足有30万人呢,就这么朝着南方浩浩荡荡地进发了。不过呢,在行军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件让人惋惜的事儿,朱能突然患病,而且病情严重,最后病逝了。好在队伍里还有能担当大任的人,这时候张辅就站了出来,接替了朱能的职务,然后带着大军继续朝着南方行进,去完成这次出征的任务。

张辅这人那可是相当厉害,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呢。在他带领明军作战的时候啊,那是连连取得胜利。就说富良江这一战吧,情况可不简单。当时黎氏那边可是出动了足足10万人马去抵御明军,他们在水陆两地都连起了营寨,而且还有极具威慑力的“大象军团”来协助作战,那气势,真可以说是如长虹一般,相当浩大。面对这样的情况,张辅想出了妙招。他效仿古代“城濮之战”的模式来应对。怎么个效仿法呢?他让人把“狮子画像”披挂在战马身上,让这些马冲在前面,而在后面安排的则是装备着火铳的队伍。就这样,靠着这种巧妙的安排,和安南的“大象军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在历史上的诸多战役中,有两场战役的战术运用颇为值得一提。先说“城濮之战”吧,在这场战役里,晋军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来作战。他们把虎皮蒙在了战马的身上,然后凭借着这样奇特的装扮冲入楚军阵营。结果这一招还真挺奏效,楚军面对这样看似凶猛无比的“虎皮马”,阵脚大乱,晋军因此大破楚军。而楚军的大将子玉,因为这场败仗,羞愧难当,最后竟然选择了自杀。再来看安南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张辅采用了一种可以说是创新的战术。他让人把“狮子画像”披挂在战马身上,让这些“画着狮子的马”配合着火铳部队一同作战。火铳在当时可是具有很强杀伤力的武器,这种战术配合起来,威力不小。大家都知道大象是很勇猛的动物,力气大,体型也庞大。可就算是如此勇猛的大象,在面对火器的时候,那也没办法,毕竟大象终究只是“血肉之躯”,火器的威力可不是它能抵挡得住的,根本就丝毫挡不住火器的攻击。

瞧啊,明军这边呢,用火铳展开了齐射,他们瞄准的目标主要是大象的鼻子,还有那些驾驭大象的“象奴”哦。要知道,那些大象可从来都没见识过火器,一下子就被吓得纷纷往后撤去啦。这一撤可不得了,直接就把安南军原本整齐的阵型给冲得乱七八糟的了。就在这个时候,张辅瞅准了时机,立刻指挥军队展开猛攻。他安排骑兵分布在两翼,然后朝着那些已经溃散开来的敌军,就像下雨似的射出密集的箭雨呢。一番激战下来,战果那是相当显著,最后统计下来,斩首的敌军多达五万余人呐。

安南由于脱离中原王朝的时间比较长,局势一直不太稳定。在张辅返回京城之后,当地的情况就越发严峻起来。先是黎氏家族,还有那些拥戴陈氏的土豪们,他们纷纷再次召集兵力,公然兴兵作乱,而且毫无顾忌地与明军展开对抗,那嚣张的气焰简直不可一世。到了1408年的时候,朱棣决定派遣沐晟前去征讨安南。这沐晟可是沐英的儿子,本以为能够顺利平定安南之乱呢。可谁能想到,在征讨过程中,敌军使了一招诱敌深入的计谋,结果沐晟带领的军队就这么中了计,这一下可损失惨重啊,给明军的此次征讨行动带来了极大的挫折。

话说那时候沐晟在战场上遭遇了战败的情况。在这样的局势下,张辅就挑起了重担,再次挂帅出征啦。他可真是厉害,一到战场上就对着那些叛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呢。一番激战之后,成功地俘虏了一个人,这人可不简单,他是那个自称“帝王”的陈氏王朝的大臣简定呢。随后,张辅就把简定押送回京城去了。从1410年一直到1415年这期间呢,张辅又多次踏上出征安南的路途哦。他的目的就是去讨伐当地那些叛乱的军队。他在这几次出征当中表现得极为出色呢,有着“四征交趾,三擒伪王”的辉煌战绩,他的威名在西南地区那可是震天响,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咱们国家的中流砥柱、重要支柱啦。

在安南这片土地上啊,曾经有沐英、王通、李彬、柳升这些人在这儿有过相关作为,但是呢,安南的民众对他们可都不怎么服气。不过呢,这里面有个叫张辅的人就不一样了,安南民众虽然心里头可能也有想法,可就是不敢去招惹他,可见张辅还是挺有威慑力的。本来呢,要是朱棣能像对待沐英家族那样,让张辅的家族世世代代镇守交趾这块地方,说不定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可惜的是,朱棣并没有这么安排。结果呢,就导致安南这块好不容易被纳入管辖范围的地方,最后又失去了。就像史家所评价的那样:“要是当时定兴的张辅不回到京师去,而是能够像沐黔宁(也就是沐英)那样长期驻守在交趾,一直到正统十四年才去世的话,那么安南又怎么会在张辅离开之后就沦陷丢失了呢?”从这评价里也能看出,大家都觉得要是当时安排不同,安南的局面或许就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啦。

《明史》的主编张廷玉曾发出这样的惋惜之语:“要是对交趾驾驭有道的话,那是能够让它渐渐安稳下来的。可要是守护治理的办法不对,就免不了再次发生变故。把权力交接这件事从始至终来看,实在是可惜张辅没能成为像滇南的沐氏那样的人物啊。”在张廷玉看来呢,张辅倘若可以一直镇守交趾,就如同沐英守卫云南那般,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经营之后,交趾当地的民众慢慢认可了中原王朝,那整个历史的走向可就会和实际发生的大不相同啦。

话说张辅没能一直镇守在安南,之后他有三次参与到北伐当中,对手是蒙古。在1424年的时候,朱棣开启了第五次北伐草原之行。这期间,张辅接到命令去搜索敌军,可等他行动起来才发现,那个阿鲁台早就跑得没影了,逃得远远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张辅就向朱棣提出了一个建议,他希望朱棣能允许自己率领五万骑兵,一路向着敌军所在的方向长驱直入。而且,他们还会携带可供一个月使用的粮草,打算效仿当年霍去病的战术,直接深入到漠北地区去追击敌军,争取能把阿鲁台给擒拿住呢。

朱棣对于张辅的军事能力那是没有丝毫怀疑的,可即便如此,他却并没有采纳张辅相关的提议。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朱棣已然是到了垂暮之年,身体状况十分孱弱了,极有可能在从外面班师回朝的路途当中就驾崩离世呢。要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张辅还正在漠北那边作战,那这皇位能不能顺利地交接可就成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辅和朱高煦之间的关系可不一般,这万一有点什么状况,皇位交接的事儿就很可能会出现波折呢。

朱棣逝世之后,皇位由朱高炽继承,在这期间,张辅依旧得到重用,而且其地位相较于夏原吉还要高一些呢。到了1426年的时候,朱瞻基登上皇位成为新帝,此时张辅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可谓是权势极为显赫。然而在1429年,情况有了变化,张辅被解除了手中的兵权。不过呢,他并没有就此远离朝廷政务,还是继续参与着军国大事相关政务的决策工作,只是从这往后就不再亲自率领军队去征战沙场了。

在1449年的时候,距离之前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呢。这一年,张辅又一次跟着军队出征了,可让人痛心的是,他最终竟然阵亡在了沙场之上,这真的可以说是明朝的一大悲哀之事呢。话说回来,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缘由的。当初朱元璋为了能够把所有的大权都集中到自己一个人手里,就把丞相制度给废除了。这下可就出现问题啦,君王每天要处理的政务那是堆积如山,忙得不可开交,可他又不怎么信任那些大臣们,那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没办法,就只能找身边的宦官来一起商议啦。而这,也就是后来出现“宦官干政”这种情况的源头所在。

一开始啊,朱元璋在治理朝政的时候那可是凡事都亲力亲为的,坚决不让宦官插手干预政事。可到了后面的那些帝王呢,他们可没有朱元璋那样充沛的精力,而且对朝中的大臣们还总是不太放心,没办法,就只能让宦官也参与到政务处理当中来了,这可真算得上是明朝的一大悲哀之事。在1436年的时候,年仅十岁的朱祁镇登上了皇位,开始继承大统。而这时候呢,宦官王振就受到了重用,结果就因为这样的情况,最终引发了那场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

在1449年的时候,也先带领着足足10万的骑兵气势汹汹地往南方进发了。这时候呢,有个叫王振的人,他居然怂恿当时的皇帝朱祁镇亲自率军去征讨也先。而且呢,就在短短5天的时间里,他们就召集了京师附近的精兵,这一召集可不得了,总共凑出了20万的兵力呢。你说这王振也是够可以的,出兵本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可他倒好,不仅仓促地就决定出兵了,还非得拉着满朝的文武百官,甚至连皇帝都给拉上了阵。这哪是正儿八经打仗该有的做法,这分明就是在胡闹嘛。

在明朝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重大举措对其后续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废除丞相制度。这一举措之后,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宦官干政”的局面。而这,恰恰成为了土木堡兵败的关键因素,也着实是明朝历史中让人倍感辛酸的一大痛点呢。你瞧,像王振、刘永、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这些宦官,他们可没少折腾事儿。在他们的肆意妄为之下,整个明朝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呐。朝堂之上被他们搅得那叫一个乌烟瘴气,原本好好的朝政秩序全乱了套,国家治理受到极大的干扰,整个王朝也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败之路哦。

所参考的书目为《明史》。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