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457年2月的某一天,于谦在百姓那满是不舍的目光注视下,一步一步缓缓地朝着刑场走去。彼时的他,已然走到了自己人生的最后关头,即将面对的是残酷的行刑,而那围绕在四周百姓眼中的不舍,仿佛也在诉说着于谦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他在人们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当孙太后听闻于谦竟然被处斩了的消息后,那可真是又惊又怒啊。她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下就气得不行,直接对着自己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顿痛骂。在这之后呢,连着好几天的时间,孙太后那是茶饭不思,连水都不愿意喝一口,米也不想吃一粒,整个人就沉浸在这巨大的悲愤情绪当中难以自拔呢。
那么在当时,于谦到底是因为什么缘由而被明英宗下令处死的呢?还有,百姓们又为何会对于谦恋恋不舍呢?
战神亲征
于谦在年少时期,那可是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之上,学习起来极为用功。他的心里一直怀揣着一个远大的梦想,就是盼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朝廷为官,这样一来,他便可以去施展自己心中那些伟大的抱负了。而且,他特别崇敬文天祥,也希望自己能像文天祥那样,在面对国家大义的时候,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全部的忠诚,用实际行动去守护自己的祖国呢。
在那之后,于谦凭借自身的才学与努力,成功地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中了进士。自此,于谦便踏入了官场,开启了他在仕途上的一番经历。
于谦不管处于什么样的职位之上,他都始终将对国家的忠诚放在首位,一心一意地效忠于自己的国家。并且,他对百姓也是满怀关爱之情,真心实意地去爱护着广大的百姓群体,这份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情厚谊从未因自身地位的变化而有丝毫改变。
于谦有一个极为突出的优点,那便是清正廉洁。要知道,贪污受贿这种事儿,在他这儿那是从来都不存在的。就仅仅这清正廉洁这一方面,从古至今,好多官员可都难以做到呢。
于谦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那便是他的性格太过刚直了。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与人相处或者处理一些事情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他人。
在明宣宗朱瞻基继承皇位之后,发生了一件事儿,那就是他的叔叔朱高煦居然发动了叛乱呢。这朱高煦也是不安分,想要搞出点动静来。不过呢,这次叛乱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很快就被朝廷的大军给平定下去了。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在当时,有个叫于谦的人,他还跟着出征的大军一同行动了呢,也算是亲身经历了这一场平定叛乱的过程。
于谦在成功将朱高煦抓获之后,便对其展开了极为严厉的指责。那指责的话语相当激烈,激烈到旁人听了都会觉得难以忍受的程度,哪怕这些话并不是冲着自己来的,可听在耳中,心里也会感觉特别不好受。
朱高煦这个人呢,胆子倒是挺大的,居然敢谋反。然而,当面对于谦那极为激烈的一番言辞攻击的时候,他可就完全没了辙,被说得一句话都回应不上来,只能干瞪眼,哑口无言啦。
后来啊,史学家们对此进行了一番推测呢。他们觉得,就算朱高煦真的谋反成功,从而当上了皇帝,那于谦针对他的那种言辞犀利的批判,或者说语言层面的攻击,恐怕只会变得更加厉害、更加猛烈哟。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于谦这个人,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那可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忠诚。他真的是一位极为难得的人才呢,所以不管面对怎样的情况,只要是违背正道的事儿,他都会坚定地站出来表明态度。
在朱瞻基驾崩之后,他着重挑选出了三位顾命大臣呢,这三位大臣在后来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被人们称作“三杨”哦。
于谦在当时深受“三杨”的器重,也正因如此,他获得了提拔,迎来了自己仕途上的一个上升阶段。然而,这样顺遂美好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没多久,“三杨”就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
在他们离世之后,宦官王振便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了。
在当时那个时期,王振可是深受明英宗朱祁镇的器重呢。就因为有皇帝这般的庇护,这王振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行事也越发地嚣张起来了。你能想象到吗?他居然敢在皇宫这样庄重且规矩森严的地方,公然地收受他人的贿赂。
另外,王振那态度极其嚣张,公然宣称:“要是谁想着能当上大官,那就多给我送些钱来就行啦。”
就这样,在当时的朝廷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许多大臣纷纷行动起来,开始给王振送钱。事情的起因或许是王振在朝中有着不小的权势,让这些大臣觉得通过送钱的方式,能够与他拉近关系,或者是期望能从他那里获得某些好处,于是一个接一个地,众多大臣都开启了给王振送钱的举动。
哪怕最终没办法得到升职的结果,可怎么着王振也收了钱,就冲这一点,他应该不至于做得特别绝情无情吧。
在那个时候,于谦因其自身性格方面的缘故,可是得罪了不少人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有旁人来劝于谦啦,说道:“你,不妨去给王振送点钱。要知道,只要这么做了,那你可就有靠山了,往后行事也能多些依仗呢。”
于谦听完相关的话语之后,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而后轻轻抖了抖自己的袖子,从容地说道:“满是清风。”他这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在表明自己身上是一分钱都没有的呢。
在朱祁镇登上皇位之后啊,大明王朝便陷入了诸多的动荡不安之中呢。这时候,北方的瓦剌势力可就瞅准了时机,直接集结起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大明这边杀奔而来啦,一下子就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话说朱祁镇得知了这件事,那心里是极为不屑的呢。他当时刚刚上位,正愁着没啥事儿可干呢,心里头就琢磨着得找点事儿来做。这不,一听说这事儿,朱祁镇立马就开始嚷嚷起来了,大声喊着要亲自率军去出征呢。
在那个时候,有很多大臣对于某件事的态度是不同意的。然而呢,只有王振这个人,他在一旁一个劲儿地怂恿朱祁镇,非得让朱祁镇亲自去出征才行呢。
朱祁镇打从出生以来,就一直没迈出过家门呢。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哦,他很可能连普通百姓家里养的那些家禽都认不全。至于带兵打仗这事儿嘛,那就更是不用提了,他压根就没那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朱祁镇表现得极为自信,他满怀着豪情壮志说道:“我,一定要像我的父亲,还有太爷爷那般,亲自率军出征,非得建立一番了不起的功绩才行呢!”
朱祁镇压根就没好好想一想,他哪里有能和自己的先祖相比较的资本呢?
朱棣与朱瞻基这爷孙俩,在他们年少时期可都是在军营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呢。那军营里的生活可不像寻常人家那般安稳平静,而是充满了训练、纪律以及随时准备奔赴战场作战的紧张氛围。他们呢,也并非只是在军营里待着而已,还常常要真刀真枪地奔赴战场去打仗。在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经历着种种艰难困苦,也积攒下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正因为他们有着这样从残酷战场上摸爬滚打、一路成长起来的经历,内心才拥有了无比的勇气和自信。所以,当面临需要亲征的情况时,他们才能够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亲自率军出征,踏上那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呢。
再来看朱祁镇,他居然连家门都未曾出过,这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对于兵法方面,他那可真是完全不了解,一丁点儿都不通啊,简直就是个门外汉。
北京保卫战
之后呢,朱祁镇就率领着多达20万的大军启程出发啦。这一路上啊,在王振不断的蛊惑影响之下,朱祁镇的这次出征,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儿八经来打仗的样子,反倒更像是出去游山玩水一般呢。
瞧啊,有五十万的大军摆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那模样就跟一条蜿蜒的长龙似的。这事儿被也先知道了以后,他简直都要把大牙给笑掉啦。为啥呢?原来这种摆成的阵型存在很大的问题,它属于那种“首”根本就照顾不到“尾”,而“尾”呢,同样也没办法去顾及到“首”的情况,要知道,这在兵家作战当中,可是绝对要避免的大忌讳之一呢。
很明显,朱祁镇压根就没有察觉到事情已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在当时的情形下,种种迹象都表明事情正朝着极为严峻的方向发展,可朱祁镇呢,却对此毫无觉察,就仿佛完全没意识到这背后所潜藏的重重危机以及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呢。
在那之后,在也先的指挥之下,瓦剌大军发起了攻势。他们成功地对朱祁镇所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展开围剿并将其消灭殆尽。这一场战役的结果十分惨烈,朱祁镇的军队不仅损失了所有的精锐力量,而且明朝朝中的诸多骨干人物也在这场战役里折损了不少,就拿张玉的儿子张辅来说,便是在此战中陨落的。
好在当时于谦并没有来,要是他来了的话,那情况可就不妙了,大概率会遭遇很危险的状况,很可能是凶多吉少的局面呢。
在明朝的历史进程当中,发生了一场极为著名的战役,那就是“土木堡之战”。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呢,是明军遭遇了惨重的失败,而且当时的皇帝朱祁镇居然还被敌方给生擒活捉了去呢。而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出现了一个挺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情况。朱祁镇居然被大家调侃着称作是“大明战神”呢,这可绝不是什么夸赞,实际上就是大家在用这种略带嘲讽的方式来揶揄他在这场战役当中糟糕的表现,他也着实因为这件事被大家好好地嘲讽了好一阵子呢。
你瞧,这事儿一发生,瓦剌那边可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就跟捡到了天大的宝贝似的,一个个都乐开了花呢。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城里的那些官员们,可就愁得不行啦,一个个眉头紧锁,满心都是忧虑。
那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啊,那可实实在在是整个国家最为精锐的力量。你想啊,精锐部队往往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很强的。可如今呢,这么重要的精锐部队却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呢,要是也先带着他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杀过来,就单靠北京城里剩下的这些人,大多都是些老弱病残的,要想抵挡住也先的大军,那可真的是太难太难啦,几乎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要知道,也先是必定会来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此次的情况对于他们而言,那可是入主中原的绝佳机会,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他肯定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所以他一定会前来的。
果不其然,在那之后,也先果真率领着大批的军队朝着北京城的方向进发了。
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好多大臣听闻之后,都被吓得大哭起来。整个朝堂之上,满朝的文武官员呢,居然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应对。就只见他们一个个都在那儿不停地哭哭啼啼的,那场面真的是乱糟糟的。郕王朱祁钰看到这般情形,心里也是觉得特别无奈,面对这些只会哭泣却拿不出主意的大臣们,他也着实有些发愁呢。
之后,徐有贞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瞧这北京城啊,它的气数差不多已经耗尽啦。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把都城迁到南京去呢?”
就在这个时候,于谦从外面走了进来,一脸严肃且坚定地说道:“迁都这件事啊,那是绝对不可以去做的。要知道,北京可是咱们国家的根基所在呐。要是咱们就这样撤离北京,一走了之的话,那可就全完啦。大家不妨想想南宋的例子,南宋当年放弃了北方的大片土地,迁都到了南方,最后落得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前车之鉴就在那儿摆着呢,所以咱们可不能重蹈覆辙,迁都绝对不行啊。”
当时就有人明确放话道:“以后要是再有谁提及迁都南京这件事,那就得马上把这人拖出去给斩首了!”徐有贞听到这样的话后,顿时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心里头“扑通扑通”直打鼓呢。而且从这时候起,他心里就暗暗地开始记恨起于谦来了,觉得好像是于谦让自己陷入了这般担惊受怕的境地似的。
于谦所讲的话很有道理,在那样的情形之下,他的一番言辞分析让朱祁钰觉得确实应当如此。所以呢,朱祁钰经过慎重的思考之后,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留下来,和也先率领的敌军展开对抗,要在这关键时刻守护住己方的阵地以及相关的利益等等呢。
在当时的局势下,朱祁钰成功继位了,而随着这一情况的发生,也先此前所谋划的阴谋也就此被成功打破啦。
在当时那个时候,也先带领着队伍来到了北京城。他心里打着小算盘呢,想着可以利用手中所挟持的朱祁镇,让明朝的军队因此而丧失掉原本的斗志。他觉得只要这样做了,自己就能够顺顺利利、毫无损失地进入北京城,达成他心中所想的目的。
在这个时候,于谦已然担任起了兵部尚书这一要职。整个北京城的防御事务呢,全部都由他来负责安排、布置。可以说,在当下的这种情形里,于谦就等同于明军的主帅,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职责,主导着北京城防御相关的诸多事宜呢。
他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也先内心的想法了。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料,他特意提前做出了安排,那就是让朱祁钰登上皇位呢。
要知道,当时已经有新皇在掌控局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呢,朱祁镇原本作为冲锋盾牌的那种作用也就不存在啦,已经派不上用场喽。就在这一瞬间,可以说就是朱祁镇最为绝望的时刻啦,他满心悲戚地想着:“难道所有人都把我给抛弃了吗?”这心里头该是多么的难过和无助。
那时候,也先心里琢磨着,朱祁镇这会儿已经没多大利用价值了,可他呢,并没有狠下心来把朱祁镇给杀掉。反而呢,把朱祁镇留在了自己的军队当中。为啥要这么做呢?也先大概是想着,说不定往后在某些情况下,朱祁镇还能发挥点作用,能派上点儿用场呢。
情况已经发展到了这般地步,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那就唯有出动军队去展开进攻啦。就这样,代表着进攻力量的“矛”与象征着防御力量的“盾”之间的激烈战斗,终究还是拉开了帷幕,正式打响啦。
当时在也先的统一指挥之下,瓦剌部队气势汹汹地对好几处城门发起了接连不断的攻击行动。然而呢,他们每一次的进攻都没能获得成功呢。这里面有一道城门特别值得一提,那可是由于谦亲自率领着部队在那里进行防守的哦,就是在这样严密的防守之下,瓦剌部队始终没能突破这道防线。
在这场战争进行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那就是也先的弟弟不幸在战场上丢掉了性命,战死了。
莫须有
也先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后,心里头直犯嘀咕,觉得十分纳闷。他心想:“之前不是都已经说好了的嘛,来的应该都是些老弱病残。可瞧瞧现在这情况,这些人怎么一个个的战斗力都如此之强呢?这可和之前说好的完全不一样。”
在战斗正式打响之前,于谦可是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呢。他当时就在城中展开了临时招募新兵的行动,就是为了扩充兵力嘛。而且,他还积极地去调集了一些来自附近其他城市的兵源,好让己方的力量能够更强大一些,以此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
要知道,在诸多因素当中,最为主要的无疑是将士们保家卫国的信念。这信念可是极其宝贵的存在呢,它有着非凡的意义。而且,信念所蕴含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堪称是最无敌的,在保家卫国的征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北京城一直难以被攻克,那攻打北京城的军队可真是碰到了硬骨头。而且呢,其他地方的部队还在不断地朝着北京城这儿赶来增援,形势对攻城一方来说愈发不利了。在这种局面下,最后也先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明白再继续攻打下去也讨不到什么好处了,于是只好无奈地下达了撤兵的命令,带着自己的队伍离开了。
在北京保卫战落下帷幕之后,朱祁镇已然没有任何能被利用的地方啦。这时候呢,也先琢磨着留着他也没啥用了,就干脆把他给放回去了。之后呢,不少人就拿这事儿打趣调侃,还说呢:“你瞧,大明战神这是从外面学了一圈本事,然后归来咯。”这所谓的“大明战神”的称呼,多少带着些调侃的意味在里头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在明朝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类似的情况。朱祁镇心里一直想着复辟,重新登上皇位,可当时坐在皇位上的朱祁钰哪能愿意呢,毕竟这皇位谁坐上去了都不想轻易让出来。就这样,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呢,朱祁镇干脆直接发动了兵变,通过这种强硬的手段把皇位又给夺了回来,这在当时也算是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呢。
在那场事变发生之后,于谦不幸也被抓起来了。给他定下罪名的人当中,有之前的徐有贞。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名叫石亨的大将也参与其中,他们一同给于谦定了罪。
咱来说说这个石亨啊,他可真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呐。在北京保卫战那个时候,于谦出于对战事大局等方面的考虑,还特地向皇帝请求,要提拔石亨担任大将之职呢,这可是对石亨的极大赏识与重用。可让人想不通的是,他石亨为啥后来要做出恩将仇报的事儿来呢?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和于谦的性格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在当时那个时期,只要是有人犯了错误,于谦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那可是丝毫不讲情面的,完全是按照规定和原则来办事,一点儿都不会因为人情关系之类的因素就有所偏袒或者从轻处理,就是坚决依照该有的处理方式去对待犯错之人呢。
在那些人的恶意诬告之下,于谦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最终竟被判定了死罪。从这一结果不难去分析其中缘由,朱祁镇对于谦那可是相当不满的呢。为啥会这样呢?原来啊,想当初可是于谦带头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的,这事儿在朱祁镇心里头,那肯定是过不去的一道坎儿,所以才导致了后来于谦这般悲惨的结局。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于谦做了一件事,这件事从结果来看,相当于间接地把朱祁镇的皇位给剥夺了。可那时候朱祁镇已经被瓦剌给抓走了,发生了这样的状况,又能去责怪谁呢?毕竟当时的形势很复杂,各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才出现了这样看似有些无奈的局面。
就这样,于谦在众人满是惋惜的目光注视之下,一步一步,缓缓地朝着刑场的方向走去。那一双双惋惜的眼睛,仿佛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不舍,可于谦却神色坦然,步伐虽缓,却透着一种坚定,最终,他还是踏上了那刑场之地。
于谦离世之后,孙太后这才知晓了相关情况,当时就极为恼怒。随后呢,孙太后便让人把朱祁镇给唤了过来,对着他便是一顿呵斥,说道:“你瞧瞧,就算于谦真的犯了什么罪过,那也不至于直接就将人给处死!哪怕是把他贬为普通百姓,那也是可以的嘛,怎么能如此行事呢!”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孙太后的心情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连着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呢。每每到了用餐的时候,看着满桌的饭菜,她却丝毫没有胃口,只是坐在那里,满心都被这件事所困扰,根本没心思去动那些饭菜。
有这样一件事,据说于谦离世了,这消息一传开,可把外面的也先给乐坏了。也先那家伙,一听于谦不在了,觉得有机可乘,就常常带着大批的军队去侵扰瓦剌的边境地区,搞得边境那边是不得安宁。这时候呢,朱祁镇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也是挺着急的,就赶忙询问身边的各位大臣,满脸愁容地说道:“诸位爱卿,现在出了这样的状况,这可该如何是好啊?”
在当时的情境下,有一位大臣在听完相关事宜之后,丝毫没有任何避讳的意思,十分直白且坚定地讲道:“假如于尚书还在世的话,那肯定能够让瓦剌那帮人来了就回不去,只能铩羽而归!”
朱祁镇在听闻相关情况之后,缓缓地默默低下了头。要知道,他心里其实是十分清楚一件事的,那就是于谦最终是被安上了“莫须有”这样无端的罪名,进而遭受了处死的刑罚。
于谦离世之后,发生了一件令人感慨的事儿,那就是他家被抄了。抄家的时候人们发现,他家里头实在是没什么值钱的物件儿。除了摆放着的一些寻常的书籍,还有平日里生活所需的那些用品之外呢,稍微能算得上贵重些的,也就是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了。而这蟒袍和宝剑,那可是朱祁钰赏赐给于谦的呢,除此之外,真的就再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啦。
要知道,皇帝赏赐的物件那可都是极为珍重的。于谦呢,就把皇帝赐给他的两样东西小心翼翼地锁在了自家屋里,平日里压根就没想着把它们拿出来四处显摆,就那么安安静静地收着。后来到了要抄于谦家的时候,负责此事的锦衣卫一看到这般情形,心里那叫一个触动啊,忍不住就流下了眼泪。他们心里都在感慨呢,瞧瞧,这于谦才是真正的英雄,面对皇帝的赏赐,不骄不躁,如此低调,这份品性实在是太难得了。
于谦有着这样一番经历,仔细琢磨起来,竟和另一位民族英雄岳飞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飞的事迹广为流传,他精忠报国,其英勇与忠义令人赞叹不已。而于谦同样有着非凡的经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了卓越的品格和担当。也正因如此,后来就流传起了这样一句话:“前有岳飞,后有于谦。”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们二人在人们心中相似的重要地位,仿佛于谦就如同岳飞之后又一位闪耀着光芒的民族英雄。
话说陷害于谦的那些人啊,结局各有不同。其中徐有贞呢,最后落得个成为庶民的下场,曾经的风光不再,只能在平淡甚至落魄的日子里度过余生啦。而石亨呢,下场更是凄惨,竟然惨死在了狱中,曾经所做的那些陷害忠良的行径,终究还是迎来了如此可悲的结局。
明宪宗朱见深在登上皇位之后,着手做的头一件大事便是给于谦平反昭雪。要知道,于谦此前经历诸多波折,而朱见深继位伊始,就果断地为其正名,并且还给予追封的荣耀呢。不仅如此哦,在明宪宗之后,还有不少的皇帝也纷纷效仿,同样为于谦进行了追封,足见于谦其人的功绩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于谦说不定就是岳飞转世而来呢。要知道,于谦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展现出的气节那是相当了不起,就如同岳飞一般,有着非凡的胆略与高尚的品格,所以才会让人不禁产生这样一种联想,或许于谦真的就是岳飞转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