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瞎子阿炳:吃喝嫖赌样样俱全,一身绝学比肩贝多芬

遥河 2024-03-30 15:01:53

197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出会上,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旋律响起,日本知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突然流下了两行热泪。

他享受着曲中那触及灵魂的声音,并由衷地评价道:“如果我听了这场演奏,我昨天绝不敢指挥这首曲目,因为我并未理解它,所以我也没有资格指挥它,这种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直到旋律落下,小泽征尔才擦拭了眼泪,朝台上的演奏者姜健华郑重地鞠了一个躬。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位指挥家敬的不是台上的姜健华,而是曲子的原作者。

这首让人闻之落泪的曲子,名叫《二泉映月》,而创造它的人,正是被誉为“中国贝多芬”的瞎子阿炳。

然而,关于这些阿炳本人都看不见。在1950年《二泉映月》录制后的第二个月,阿炳忽然烟瘾复发,家中无粮又无钱,最后他在绝望中悬梁自尽,抱憾黄泉,享年五十八岁。

1951年,《二泉映月》通过电台广播面向全国人民,曲中跌宕起伏、凄切动人的旋律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八年后,它又代表民族音乐,面向全球,给世界带去了来自中国音乐的震撼,被全球音乐家奉为“世界十大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这个瞎子阿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身道家

瞎子阿炳本来不叫阿炳,也不是个天生的瞎子,他的本名叫华彦钧。

阿炳是一个道士和一个寡妇所生的“私生子”。1893年(光绪19年),阿炳出生在无锡城中雷尊殿旁边的“一和山房”,他的父华清和是洞虚宫雷尊殿中的当家道士。母亲是无锡秦家的寡妇,在阿炳出生一年后,她便郁郁而终了。

又因为道士不可娶妻生子,所以华清和一直隐瞒着这段父子关系,便把阿炳寄养在东亭镇老家。8岁时,华清和把阿炳接回自己身边,让他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后来张天师给阿炳取名为华彦钧。

那时的华彦钧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只知道自己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所以他一直都以师傅称呼华清和。

华清和熟练道教乐器,吹拉拨弹样样都会,然而他却不希望华彦钧走上他的老路。可从小耳闻目染的华彦钧早已爱上了拉琴吹曲,且十分执拗。

或许华清和看到了阿炳身上的音乐天赋,又或许是出于对儿子的愧疚,华清和决定教阿炳学习乐器,并开始对他严苛管教。

在这之后,阿炳正式学习起了二胡、琵琶、笛和唢呐等乐器。为了演奏好这些乐器,阿炳勤奋苦练。

学习笛子时,他会在笛尾悬挂铁秤砣吹笛,以此锻炼手臂力量;而在学习二胡和琵琶时,华彦钧又经常把手拉到血肉模糊才肯罢休,就这样年复一年,不论寒冬还是炎夏,他都坚持练习。

到了17岁时,华彦钧已经精通了吹、拉、弹、拨各种技艺,对一般的道教乐器更是应用自如,于是他便开始外出参加斋事。

1912年,19岁的华彦钧正式参与演奏道教音乐,因为生的俊俏,琴术精湛,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无锡“小天师”。

然而,就当众人都以为华彦钧即将成为一代宗师的时候,两年后的一场大变故,却将华彦钧的人生推向了深渊。

陷入沼泽

1914年,华彦钧的父亲病逝,直到临终前,华清和才将华彦钧的身世告诉了他。就这样,二十出头的阿炳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中的当家道士,和他的堂兄华伯阳一起管理殿中香火。

但因为当时中国局势混乱,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且西方的新潮思想大肆涌入,平民请道士做法的活动开始减少,阿炳的生活也变得枯燥无味。

在20世纪20年代,当地的一个浴室老板看上了华彦钧手里的田产,于是就引诱他吸食鸦片。华彦钧本来就是年少继承父业,平日无人管教,所以他很快就误入了歧途,抽起了大烟。

染上毒之后,黄和赌这两姐妹也跟着找上了门。

那个时候,华彦钧整日沉浸在大烟、赌博、宿娼的颓废沼泽中,已无心工作,这让原本香火还算兴旺的雷尊殿变得越发冷清,法事活动更是屈指可数。

很快,父亲留下的那点积蓄就见底了,但华彦钧仍旧执迷不悟,结果却因为宿娼染上了眼疾,又因无钱医治,华彦钧的双眼先后失明。堂兄华伯阳见其没有了价值,也将他赶出了雷尊殿。

就这样,音乐天才华彦钧终于沦落成了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为了生存,华彦钧以他的小名阿炳为名号,开始了卖艺生涯,自称“瞎子阿炳”。

从那时起,在无锡的街头巷尾、戏曲楼边,还有古城的河道旁,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头戴毡帽、眼挂墨镜的年轻盲人,在用他那枯瘦的身体拉奏着各式乐器。

阿炳弹奏的曲子,没有名字,更没有华贵的辞藻,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混沌时代的沉重呻吟和倔强,它看似平淡如水,却又跌宕起伏,凄切婉转。

这种音乐风格,来自于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深沉又富有激情。

1933年,原道士阿炳在大烟馆认识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寡妇董催弟。到后来,两个孤苦伶仃的人互生情愫,同居在了一起。

但阿炳和董催弟之间的感情,却又比他的父母要真切几分。每次外出卖艺,董催弟都会扶着阿炳,阿炳负责演奏,董催弟负责吆喝。他们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在人潮汹涌的人间互相依靠。

也就是这个时期,阿炳创作并演奏了一首扣人心弦的无名曲,这就是后来《二泉映月》。

1938年,无锡被日军攻占,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回到老家避难,然后又辗转来到上海。1939年,两人重回无锡城,干起了老本行。

再后来,阿炳患上了肺病,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更不能天天出门卖艺。又有一天,马车撞坏了他的琵琶胡琴,老鼠咬烂了他的胡弓,阿炳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从此不愿再上街卖艺。

1948年,阿炳被关进“戒毒所”,释放之后,他的身体变得越加羸弱,便彻底放弃了卖艺,生活更是举步维艰。

但人生总是捉摸不定的,在阿炳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又重新成为了那个天才音乐家华彦钧。

最后一舞

那个时候,曾得到过阿炳点拨的黎松寿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有一天,他在琴房外活络手指时,拉奏了《二泉映月》中的一段旋律。这一幕恰好被杨荫浏教授看到,他听着曲中那起而再伏,藕断丝连的旋律,顿时感到激动不已。

曲子结束后,杨荫浏询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黎松寿说这是家乡一个流浪艺人教他的,当地人都叫他瞎子阿炳。

杨荫浏深知这位作者是个奇人,于是他立马带着进口的录音设备和团队前往无锡城,为阿炳录音。但此时的阿炳已经许久未摸过乐器,家中也没有能用的乐器了,所以只能从乐器店借来二胡练习。

几天后,杨荫浏等人为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还有《寒春风曲》这三首二胡曲,第二天又录了琵琶曲《大浪淘沙》、《绍君出塞》和《龙船》。

即便两年没有练习,且疾病缠身,但阿炳仍然以近乎完美的演奏技术一次性演奏了全部乐曲,但阿炳仍不满意,和杨荫浏约定半年后重新录制,到时他还将拿出自己最满意的《梅花三弄》只可惜,这句话永远都不能兑现了。

在录制结束后的两个月,吐血不止的阿炳在绝望中抱憾离世,一代音乐奇才就此落下了帷幕。

阿炳的人生,就像他的《二泉映月》那样跌宕起伏,时而平淡,时而激情。幼时丧母,年少丧父,染上大烟,双目失明,逐出道观,流落街头,收获爱情,享受生活,感叹国家的内忧外患。瞎子阿炳用一生编写了《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又用它的音节述说了华彦钧的一生。

而杨荫浏、小泽征尔这些人,都听懂了曲子里的整部人生。

1 阅读:336
评论列表
  • 2024-09-08 21:59

    人家贝多芬也是见一个爱一个。当时搞音乐的地位不高,但贝多芬爱的不是公爵的女儿就是伯爵的夫人,注定这天才悲催的命运。

  • 2024-04-03 08:30

    真敢比!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