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突破技术前,骂我们落后;突破后,骂我们破坏世界市场!

静柏你好 2025-03-15 05:55:00

当中国尚未掌握精密光学技术时,"公知"们用施耐德镜头与徕卡相机构筑起封锁我们的技术壁垒的神话;当华为P系列手机搭载自主研发的XMAGE影像系统突破重围时,同样的声音却开始诋毁"破坏市场规则"。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舆论攻讦,折射出西方技术霸权维护者对中国科技崛起的集体焦虑。

这种双重标准绝非孤立现象。当大疆无人机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时,美国以"数据安全"为由实施禁令;当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技术领先世界,欧盟立即启动反补贴调查。

技术领域的"华盛顿共识"始终清晰:非西方国家的技术追赶必须被限制在产业链中下游,任何触及核心技术的突破都要被贴上"不公平竞争"的标签。这种逻辑与19世纪殖民者将东亚国家限定在茶叶与丝绸生产的思维如出一辙。

历史经验证明,技术霸权的维护必然伴随话语权的操弄。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时,美国通过《美日半导体协议》强行规定日本企业市场份额,同时发动舆论机器将东芝机床描绘成"威胁西方安全的特洛伊木马"。

今天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围剿,不过是历史剧本的数字时代重演。西方媒体将海康威视的监控设备妖魔化为"数字铁丝网",却对思科参与棱镜计划保持沉默,这种选择性失明暴露了话语霸权的本质。

突破技术垄断必然遭遇舆论绞杀,这是后发国家必须跨越的"认知鸿沟"。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初期,西方专家断言其定位精度永远无法达到GPS水平;当北斗三号实现厘米级定位时,指责立即转向"制造太空垃圾"。这种攻讦模式的转变恰恰印证了技术突围的成功——当质疑者从技术层面转向道德层面,说明原有的技术护城河已然失守。

站在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话语权的更迭。从活字印刷打破教会知识垄断引发的"渎神"指控,到工业革命时期机器被污蔑为"魔鬼的发明",既得利益集团总会制造道德恐慌来延缓变革。今天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污名化,不过是这场千年博弈的最新章节。破解之道不在辩经,而在持续的技术突破——当5G基站铺遍非洲草原,当中国空间站俯瞰蓝色星球,旧时代的认知藩篱终将在事实面前土崩瓦解。

1 阅读:159

静柏你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