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只能靠"翻跟头"吸引眼球,这个行业还有救吗?
最近看到朱啸虎撤出机器人赛道的消息,
倒不是说有多意外,只是觉得这个时间点挺有意思的。
现在满大街都在说机器人要改变世界,资本热钱哗哗往里涌,他却选择在这个时候抽身。
我有个朋友在机器人公司做算法,去年年底聚会时他提到,现在行业里最不缺的就是demo。
他们团队花三个月做了个能倒咖啡的机器人,在展会上引来一片惊叹。
但私下里他说,这玩意儿离真正能用还差得远。
倒十次能成功三次就不错了,还得有人在旁边随时准备救场。
他说这话时,脸上那种无奈又好笑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记得。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VR热的时候。
当时也是各种酷炫演示,投资人排着队送钱。
后来呢?大多数公司连个像样的应用场景都找不到。
现在机器人行业给我的感觉也差不多。
技术确实进步了,开源框架让入门门槛降低不少,但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还是太少。
上周去参观一个机器人展会,最受欢迎的展台永远是那些能跳舞、能翻跟头的人形机器人。
围观的人群举着手机拍个不停,但很少有人问:这玩意儿到底能干什么?有个展商悄悄跟我说,他们最拿手的其实是仓储分拣机器人,但投资人总嫌这个不够性感。
朱啸虎的退出可能正是看到了这种脱节。
资本想要的是能讲好故事、能快速变现的项目,而机器人技术需要的是持续投入和耐心打磨。
我查了下数据,去年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增长了近80%,但真正实现商业化的案例屈指可数。
这种狂热让我想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有意思的是,真正改变行业的突破往往发生在没人注意的角落。
就像亚马逊的仓储机器人Kiva,最初就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司,等大家反应过来时,它已经改变了整个物流行业。
现在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可能更需要这种务实精神,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在展会上博眼球。
我认识的一个创业者最近压力很大。
他的团队在开发医疗辅助机器人,技术上已经突破了不少难点,但投资人开始不耐烦了,要求他们尽快做出能上头条的演示。
有时候我真想问问他们,是要我做科研还是做马戏团。
他苦笑着跟我说。
朱啸虎向来以在分歧时进入,在共识时退出著称。
这次撤离也许正是看到了行业从技术创新转向资本游戏的苗头。
当所有人都觉得某个领域必火时,往往就是该冷静的时候了。
窗外的夕阳把办公室照得通红。
桌上摆着朋友送的一个小型机械臂模型,据说能完成简单的抓取动作。
我试着让它夹起一支笔,试了五次才成功。
这大概就是现在机器人行业的真实写照:看似无所不能,实则举步维艰。
但话说回来,哪个颠覆性技术不是这么过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