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弱者不是累赘而是财富

永毅精进 2025-04-09 21:02:17

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弱者不是累赘而是财富

看动物世界,或者就看看小区里的流浪猫狗,有个规律挺明显的:老了、病了、残了,基本就是自生自灭,甚至被群体抛弃。 狮群里老狮王被年轻的赶走,下场凄凉;狼群里跟不上队伍的伤狼,多半也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听着挺残酷,但这就是大部分生物界的规矩,简单直接,为了种群延续,个体不行了就得让位。

这事儿放人身上,就不一样了。

人类社会,你去看,养老院、医院、残疾人保障,各种制度,还有邻里街坊自发的帮衬,虽然做得好坏、程度深浅各有不同,但大方向上,保护老弱病残,是写在骨子里的东西,是默认的应该。 谁家要是把生病的老人扔出去不管,或者虐待残疾的孩子,那是要被戳脊梁骨,甚至吃官司的。 这跟动物界的做法,简直是反着来的。

很多人觉得这是累赘,是负担。 养个老的,伺候个病的,照顾个残的,得花多少钱,费多少精力?从纯粹的生产力角度看,这些人好像确实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了,反倒在消耗资源。 按动物界的逻辑,这部分成本早就该被清除了。

但琢磨透了,这恰恰是人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跟别的动物拉开差距的关键之一。 人类最终能成为地球上的霸主,靠的不仅仅是工具、火、语言这些硬家伙,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套复杂的社会协作系统,而这套系统的基石里,就有保护老弱病残这一条看似不划算的原则。

为什么这么说?不是说光有力气就能赢。 一个原始部落里,老家伙可能打不动猎物了,但他脑子里装着几十年的经验:哪儿有水源,哪种植物能吃哪种有毒,怎么看天象预测天气,怎么处理部落内部的矛盾。 这些经验,对于整个群体的生存至关重要。 一个受了伤暂时失去战斗力的战士,如果被救治好了,他带回来的可能不只是感激,还有对敌情的了解,或者是战斗技巧上的反思。 一个天生有缺陷的孩子,如果活下来,谁知道他会不会在某个方面有异于常人的天赋?

更重要的是,这种保护行为本身,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在这个群体里,你不会因为暂时的弱小或未来的衰老而被抛弃。 这种安全感,是凝聚人心、建立信任的基础。

有了信任,才可能进行更大规模、更复杂的协作。 一个懂得把经验、情感和潜在价值都积累起来,而不是随时扔掉没用部件的群体,和一个纯粹看眼前战斗力、随时清理累赘的群体,长期跑下来,谁的生存能力更强,谁的赢面更大?答案其实挺明显的。 后者可能在短期冲突中占点便宜,但前者更能适应变化,更能积累知识,更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这玩意儿最早怎么来的?大概率是从娘那儿来的。 母系社会那会儿,血缘关系是最直接、最可靠的纽带。 谁是谁妈生的,门儿清。 当妈的护着自己的崽子,是天性,哪怕崽子弱点儿、病点儿,那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 这种基于血缘的保护和信任,是最初始的形态。 它保证了基因的传递,也无意中保留了群体内部的多样性和经验积累的可能。

后来人多了,事儿复杂了,光靠母系那点血缘关系网,罩不住了。 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大范围的合作。 打猎、耕种、抵御外敌、兴修水利,都得拉帮结派。 父系社会慢慢出来了,家族、宗族形成了,认爹了,认祖宗了。 信任的圈子开始扩大,从直接的母子关系,扩展到更广泛的亲属关系。 这时候,保护老弱病残的范围,自然也跟着扩大了。 叔叔伯伯、姑姑婶婶,理论上都有一份照应的责任。 虽然这中间掺杂了权力、财产继承等更复杂的因素,但同族之人,理应相互扶持的观念,是维系这个扩大版信任圈的重要黏合剂。

再往后,国家这东西出来了。 国家的形成,那就更复杂了。 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血缘和地缘的范畴。

一个国家里的人,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口音不同,习惯各异,甚至几百年前还是互相打仗的死对头。 把这么一大群人拢在一起,靠什么?靠的是一套更宏大、更抽象的规矩和说法,也就是法律、制度、文化认同、共同的叙事。 这是一种基于共识的信任。 大家认同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相信这个国家能提供保护,能维持秩序,能带来某种共同的未来。

这个共识里头,就必然包含了保护老弱病残的条款,而且往往是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为什么?因为国家要稳定,人心要凝聚。 如果一个国家公开宣称,或者默许社会抛弃那些失去劳动能力或暂时处于困境的人,那这个国家的根基就动摇了。 谁能保证自己永远年轻力壮?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不遇灾?如果弱者得不到保护,那强者内心的安全感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有变弱的那一天。 这种普遍的不安全感,足以瓦解任何形式的社会信任。

所以,建立一套覆盖全民的保障体系,照顾好老人、病人、残疾人,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或者道德高尚,它更是维持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它是一种社会保险,一种隐性的契约:你年轻力壮时,为社会做了贡献(纳税、工作等) ,等你老了、病了、遇到困难了,社会(通过国家机器) 就有责任拉你一把。 这是一种投入与回报的平衡,也是维系大规模、非血缘社会信任的关键机制。

所以你看,现在哪个现代国家,如果敢公开说我们不养老了、生病的就自生自灭吧,那肯定是要天下大乱的。 法律上通不过,道德上更是会被唾弃到死。 因为这等于撕毁了最基础的社会契约,否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共识。 这不仅仅是让一部分人没活路,更是摧毁了所有人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基础。

当然,信任这东西是有亲疏远近、有范围界限的。

对自己人,比如家人、同胞,这套保护机制通常运转得更顺畅,大家也更心甘情愿去付出。 要是换成外人,甚至是敌人,那态度可能就完全两样了。 战争时期,对待敌方的伤兵和俘虏,跟对待自己人肯定不一样。 这也很实在,信任度不一样,情感连接不一样,保护的意愿和程度自然也不同。 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因为历史、文化、利益的冲突,信任度也千差万别,这也会直接影响到保护老弱病残这条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有时候,对自己人的过度保护,甚至会演变成对外人的排斥和伤害,这也是现实。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套逻辑,现在甚至被很多人自发地延伸到了宠物身上。 你看现在,多少人把猫猫狗狗当成家庭成员,它们老了、病了,主人也愿意花大钱去治、去照顾,给它们养老送终。 这说明啥?说明这种保护弱小、不离不弃的情感模式和行为准则,在很多人心里已经内化得很深了,甚至超越了物种界限。 当然,这背后也有情感寄托、商业推动等因素,但它至少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超越功利计算的保护欲,成了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

说到底,人跟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可能就在于这种建立和维护复杂信任关系的能力,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超越纯粹力量对比和眼前利益的互助行为。 我们不只是依靠个体的强悍,而是依靠群体的协作和知识的传承。 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群体成员,无论强弱,都愿意留在这个系统里,并为之贡献?答案就是建立一套规则,让大家相信,付出有回报,暂时或永久的弱小不会导致被彻底抛弃。

保护老弱病残,就是这套规则里最基础、也最触动人心的一条。 它像是一种承诺,保证了社会的基本温度和稳定性。 没有这条,人类社会可能早就散架了,或者根本发展不到今天这个样子。

所以,别小看那些看似拖后腿的人和事。 人类社会这套复杂的玩法,能运转到今天,创造出这么多灿烂的文明,靠的不是把所有包袱都甩掉,恰恰是懂得怎么把这些包袱,连同里面的经验、情感、教训,甚至仅仅是作为同类的存在本身,都整合进整个系统里,并建立起相应的保护和支持机制。 这套机制,看着麻烦,甚至在某些时候显得有点低效,但它构成了我们区别于纯粹野兽世界的底色,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能够走到现在的真正凭仗。

0 阅读:27

永毅精进

简介:说相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