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还能发财吗?官方最新表态惊醒无数人
最近楼市是有点动静,成交量看着是上来了些。 马上就有人,特别是一些嗓门大的,开始嚷嚷,说什么25年是‘启动年’,房价要大涨、暴涨。 听着挺热闹,好像又一波泼天富贵要来了。 每次有点风吹草动,总有这种声音,不奇怪。 但这次,恐怕得掂量掂量了。
很多人可能没留意,或者留意了也没咂摸出味儿来。 前阵子,中办、国办发了个《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名字挺长,不用管它具体条条框框写了多少。 关键看里面怎么说房子的。 这文件里头,把住房消费跟汽车什么的放一块儿了,归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里头。
大宗消费品,这五个字,得嚼透了。 啥叫消费品?就是你买来用的。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还有汽车,这些都是大宗消费品。 它们的特点是啥?买了,用了,价值就往下走了。 你买个新车,开出4S店大门那一刻起,它就开始掉价,这是常识。 现在,官方文件把房子也归到这一类里了,这信号还不明白吗?
说白了,国家层面不打算再把它当成一个能无限增值的金融产品来玩了。 以前那种,买套房,甭管住不住,扔在那儿就能坐等升值,甚至能抵押贷款再去撬动更多资产,像个印钞机似的想法,官方现在等于是亲手给你画了个句号。 它告诉你,房子首先是用来住的,它的主要属性,是消费。
这背后是什么意思?很简单,国家不希望,也不会主动去刺激房价再像过去那样疯涨了。 真要是还想让房价暴涨,那应该继续把它当成投资品、金融工具来定位,而不是跟汽车并列,放在消费升级的篮子里。 消费品,讲究的是满足使用需求,是提升生活品质,不是用来投机倒把、一夜暴富的。 把住房明确划归消费,潜台词就是,别指望靠炒房发大财了,那条路,政策层面不支持。
所以,现在还跳出来喊暴涨的,尤其对着那些刚攒了点钱、对市场一知半解、心里还抱着过去十几年那种买房就能赚大钱的老观念的新手喊的,图啥呢?不是忽悠是什么?真要是遍地黄金,人家自己闷声发财不好吗?非要敲锣打鼓让所有人都知道?这里头的道道,稍微动点脑子就该清楚。 他们要么是手里有房子急着出货,要么就是跟开发商、中介有利益捆绑,需要制造市场热度,方便他们操作。
得认清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楼市,那个靠房价猛涨带动经济、普通人闭着眼买房都能赚钱的时代,上半场已经结束了。 现在是下半场。 上半场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是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人口进城需要房子,同时货币宽松,房子成了吸纳资金的池子,叠加了居住、投资、金融等多重属性。 那时候,房价涨,有它的客观背景和推动力。
现在呢?城市化速度慢下来了,大部分人家里都不止一套房了,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年轻人数量在减少,接盘的人少了。 更重要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在转型,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房地产来拉动增长。 风险太大了,大家都看到了。 高层反复强调房住不炒,不是一句空话。
当然,话不能说死。 像北京、上海这种顶级城市,最核心地段的那些特别稀缺的房子,因为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资源,可能还是有点保值甚至增值的潜力。 但这绝对是极少数,凤毛麟角。 这就好比汽车里的限量版豪车,它确实贵,也可能因为稀缺而升值,但你能拿它来代表整个汽车市场吗?显然不能。 对绝大多数城市,包括大部分二线城市和所有的三四线城市来说,房子回归消费属性是大势所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后,对大多数人来说,房子会越来越像汽车。 你买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为了生活方便,为了提升生活品质。 你买的时候,它值那个价,但从你买到手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慢慢折旧、贬值了。 指望它像过去十年那样,轻轻松松翻个几番,可能性不大了。 甚至,很多地方的房子,持有成本(比如物业费、未来的房产税等等) 加上去,能不能保本都难说。
想想看,你买个车,会指望它过几年涨价卖出去吗?一般不会吧。 你会考虑的是它的性能、油耗、维修保养成本,以及它能给你带来多少便利。 买房,以后也得是这个思路。 地段、配套、户型、质量、物业服务,这些跟居住体验直接相关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那个虚无缥缈的升值潜力,得把它从你的购房决策因素里大大往后排,甚至去掉。
所以,现在买房,心态得彻底换过来。 别再被那些再不买就晚了、明年肯定暴涨的鬼话忽悠瘸了。
如果确实是刚需,确实需要一个住的地方,而且自己的收入也能支撑,那该买还得买。 毕竟有个自己的窝,心里踏实。 但买的时候,就别抱着投资发财的心态了。 把它就当成一个大件耐用消费品,仔细挑个自己喜欢、住着舒服、质量过硬、配套方便的。 至于以后是涨是跌,平常心看待。 涨了算运气好,不涨甚至跌了,也正常,毕竟你买的是它的使用价值,你已经享受到了。
如果是想投资,指望靠买房短期内赚大钱,那就算了吧。 现在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都不支持这种玩法了。 硬要往里冲,大概率是给前面那些想套现离场的人当接盘侠。
楼市的黄金时代,那个闭着眼买都能赚的时代,确实过去了。 房地产在国民经济里的历史角色,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后,房子更多的是承载家的功能,是个大件消费品。 认清这一点,心里就踏实了,决策的时候也能更理性,不会被那些咋咋呼呼的声音带偏。 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