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25年2月6日晚上,对全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精神支柱、99岁高龄的黄旭华老人在武汉离开了我们。人们纷纷翻出了那张照片,四位老人站在一起,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这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工程师: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如今,随着黄老的离去,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工程师全部远行。他们虽然离开了,但在这张珍贵的合影背后,藏着太多动人的故事。

一丶四位巨擘,一张合影
在这张珍贵的合影中,从左到右依次站着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四位院士。他们身着朴素的浅色外套,目光坚定而沉稳。这不是一张刻意摆拍的照片,但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共同奋斗的岁月印记。

四位老人的站位看似随意,却恰恰反映了他们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分工配合。有人专攻核动力系统,有人负责总体设计,更有人在关键技术难关前不断突破。正是这样的分工互补,成就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他们曾经无数次在实验室里并肩战斗,在深海中共同见证实验成果。他们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一代人,亲眼见证过山河破碎,也曾目睹过国家积贫积弱。正是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们坚定了信念:一个强大的祖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潜艇。

1958年,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姓埋名,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扎根在条件艰苦的研究基地。三十年的光阴,他们把对祖国的深情写进了大海的深处。如今,四位老人虽然相继离世,但他们在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留下的印记永远不会褪色。而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他们经历过怎样惊心动魄的考验呢?

二丶并肩同行的岁月
赵仁恺院士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负责的是最具挑战的难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全世界仅有极少数国家掌握核动力技术。在一片空白的起点上,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做起,一步步突破技术瓶颈,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核动力系统。而这背后,是一个差点付出生命代价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彭士禄院士面对的是如何让这个"核心"安全可靠地运转,他常说:"核潜艇的动力装置就像人的心脏,必须保证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为此,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数千次实验,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攻克了这道世界级难题。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经历的一次意外,让所有人至今想起来都后怕不已。

黄纬禄院士深知声学系统对核潜艇的重要性,他常对团队说:在深海中,声波就是潜艇的眼睛。他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声呐原理,解决了水下定位、探测等关键技术难题,使中国的核潜艇具备了精确的"导航系统"。

黄旭华院士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所有系统协调运转,每一个零件的位置、每一个系统的配合,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和计算。正如他在一次技术讨论会上说的那句话:我们造的不仅是一艘潜艇,更是一个能在深海自如航行的整体。这种责任感在1988年那次惊心动魄的深潜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三丶从无到有的跨越
"我们连汽车都造不好,凭什么要造核潜艇?"这是1958年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但正如赵仁恺院士常说的:再难也要做,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于是,在一片荒地上,他们用煤油灯照明,靠手工计算,画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蓝图。

十二年磨一剑。"长征一号"终于要下水了,这是彭士禄院士负责的动力系统第一次真正的考验。岸边的人们屏住呼吸,这条钢铁巨龙,承载着他们所有的期望。就在下水前的最后测试中,动力系统突然出现了异常。彭士禄带着团队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才最终解决了问题。

到了1984年,黄纬禄院士主导的声学系统迎来重大突破。新型的"091"核潜艇不仅能听得更准,还能发射导弹。为了这套系统,团队在暴雨中徒手搬运精密设备,在风雨中坚守了整整一月。每一次测试,都是对他们心血的检验。

1988年的深潜,是对黄旭华院士总体设计的最终考验。此前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的惨剧让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但64岁的黄旭华坚持亲自参与:"这是我设计的潜艇,我必须和大家在一起。"潜艇在深海中,钢板发出令人心悸的响声。这个时候,他想起了之前和其他三位老友反复推演的每一个细节。那么,这次生死攸关的深潜,最终结果如何?

从最初的理论研究,到功能性试验,再到实战能力的突破。每一步,都凝结着四位总师和他们团队的心血。这些看似简单的时间节点背后,还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等待我们去发掘?

四丶无声的奉献
在四位总师的故事里,有一个特别动人的细节。他们参与核潜艇研制的那天起,就必须和自己的本名告别。连写给家里的信,都不能用真名签字。在那个保密要求极其严格的年代,他们只能在信中说自己在"造船",连家人也不能告诉实情。

对黄旭华来说,198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完成了那次惊险的深潜试验,也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乡。见到年迈的母亲时,母子俩抱头痛哭。更让他心痛的是,他再也见不到父亲了。在父亲的坟前,这位为国奉献的科学家长跪不起,请求父亲原谅自己的不孝。

在那次深潜之前,是他的妻子给了他最大的勇气。她说:"你是总工程师,必须为所有人的生命负责。"当黄旭华平安归来,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妻子。电话那头,妻子终于控制不住情绪,泣不成声。

三十年来,家人的支持是他们最大的力量。正如黄旭华所说:虽然愧对家庭,但我从不后悔。如果人生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他们用行动证明:国家需要的,就是自己该做的。

就是这样的默默付出,让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一次次突破极限。从"长征一号"到"091型潜艇",从陆地试验到深海探索,每一步都凝结着他们对家人的歉意和对祖国的深情。

五丶精神的传承
从1958年到1988年,四位总师用三十年时间在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赵仁恺带领团队攻克核动力系统,彭士禄确保动力装置安全运转,黄纬禄突破声学技术难关,黄旭华负责总体设计。正是这样分工协作,才有了"长征一号"的下水,"091型潜艇"的交付。

他们的故事里,有太多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面对国家需求,他们甘愿隐姓埋名三十载,遇到技术难关,他们夜以继日地攻关,经历失败挫折,他们从不言弃。就像在1988年那次深潜中,64岁的黄旭华院士毅然决定与团队共同面对风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科学家的担当。

现在,他们培养的学生已经挑起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大梁。这些新一代的核潜艇人,继承了四位总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设计图纸到具体实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正如黄旭华常说:每一个零件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系统都要万无一失。

2025年2月6日,随着黄旭华院士的离世,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师全部远行。但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一种精神。那些深埋在档案里的图纸、方程式,那些藏在深海里的故事,都在告诉后来人:科技报国之路永无止境。

从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到今天,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站在新的起点上,年轻一代的核潜艇人正在向更深的海域、更远的未来进发。这是对四位总师最好的告慰。

结语
大海依然在流淌,核潜艇仍在前行。四位老人虽已远去,但他们用三十年时光谱写的篇章永远不会结束。如今,在祖国的大海上,新一代的核潜艇正破浪前进,向着更深的海域进发。这是他们用生命浇筑的梦想,更是中国逐梦深蓝的航迹。大海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会永远铭记。而我们,也必将在他们指引的航向上,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