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璧君入狱十年,临终前给儿女写信:愿尔早日归国,以报政府之恩

同巍聊历史 2024-06-03 13:56:35

1959年,在上海一处监狱医院,原汪精卫之妻陈璧君靠在病床头上,写下了自己这一生的最后一封家书,并拜托工作人员将书信邮往香港。

写完家书后不久,陈璧君病情急剧恶化。一时间,病房里聚集了各医生。

医生检查过后,无奈地摇了摇头,陈璧君明白,自己已经命不久矣。

这时,管教干部匆匆赶到。陈璧君入狱十年,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生病。住院的时候,一直是这位管教干部在照顾她。

陈璧君拉着管教干部的手,缓缓说道:

“谢谢,谢谢你们。我没想到自己来上海后还能受到这样的对待,过去我做得过火之处,希望你能原谅我……”

看守所中的“第一夫人”

1945年11月的南京,几名卫兵持枪押送一行人来到看守所门口,这些人身着正式,看气质并非普通人。

他们是汉奸,抗战胜利后被押送至南京候审。

一名卫兵拿着名单一一点名以核对押送人员的身份。

“陈璧君!”

无人应答。

“陈璧君呢!聋了?”

卫兵皱起眉,一脸不耐烦地扫视着眼前的这群人。眼见还没人承认,卫兵愤然准备再次发飙,即将脱口而出的粗语却被一声质问卡在喉咙。

“谁准你直呼陈璧君三个字的?”

一位气质雍容的妇人目光冷若冰霜,说道:

“当年中山先生也不曾直呼我名,就算是现在的蒋委员长也得叫我一声汪夫人!你一个小小卫兵,哪里来的胆子!”

看守所所长徐文祺听到声响,连忙赶来,眼看卫兵竟招惹了这样的一位大人物。他连忙道歉:

“汪夫人!这小子没什么脑子,别跟他一般见识!”

徐文祺走在前,弯着腰引陈璧君来到二楼,又笑盈盈地说道:“汪夫人,您的房间在这里!”

陈璧君左右瞅瞅,未曾正视看守所所长一眼,不容置喙道:

“我身体不大好,不能离了人,给我留下些个熟悉人照顾我。”

徐文祺赶忙点头,命人将陈璧君的儿女也带到二楼,与她同住。

一切修整好后,奔波数日的陈璧君打算上床休息,却传来锁门的声音。她不紧不慢地走到门口,敲了敲门。

经过刚才那一番,卫兵们都对这位“俘虏”毕恭毕敬。锁门的卫兵赶忙又将门打开。

“汪夫人,有什么事?”

“我已说过我需要人照顾,也不好总老麻烦你们给我开门,这层楼就不用锁了。”

卫兵连忙去请示所长,徐文祺先前就接收到了上层的指示,陈璧君身份比较特殊,在未审判期间,如果有什么生活上的要求,可给予照顾。

于是,除了看守所的大门,陈璧君及其家眷的房门都是未上锁的。

陈璧君少时参加革命,后与汪精卫结为夫妻,心里自然也有着十足的傲气。

哪怕是在看守所,她也保留着以往的做派,一有不满便和卫兵争执,丝毫没有被羁押的样子。

在她心里,她还是汪精卫的妻子,是汪太太,是第一夫人。

1946年,陈璧君从南京转移到苏州,法院判处陈璧君无期徒刑。

在听到判处结果的那一刻,陈璧君像是早有预料,脸上没有丝毫的怯懦恐慌。

直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高官大批转移至台湾,监狱中的囚犯也在动荡的时局里被遗忘,自然而然地被后来的解放军接管。

傲骨松,赤心动

1949年7月,陈璧君被安排在上海提篮桥监狱。从南京到苏州,再到上海,多年的阶下囚生活并没有削去陈璧君的一丝傲气。

在苏州时,陈璧君仍旧和卫兵大吵大闹,严重时甚至闹过绝食。

对于陈璧君的要求,狱中的警员都尽量满足,嘴上也不落一句“汪夫人”。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招惹这位瘟神。

来到上海,陈璧君心中是有些犯怵的。在她眼里,我党“六亲不认,残暴至极”,加之政治立场的不同,这里可没有人再会惦念往日的情分。

“你是陈璧君吧,这是你的房间。”

陈璧君跟着管教干部来到一间还算敞亮的房间,里面还住着两个女囚犯。

其实组织早已经调查过陈璧君,对她曾经怒斥直呼其名的卫兵的事情也略有耳闻,但在这里没有什么夫人小姐。因此,绝不能助长陈璧君的这种作风。

“为了方便管理,每个人都有一个编号,你的编号是304,记住了。”

陈璧君不说话,算是勉强默认了这个称呼。而后,管教干部将她的床铺好,又将生活用品给她一一放置整齐。

虽然接受了“304”的称号,但这并不代表陈璧君就接受了管教,她嘴边常常挂着汪精卫,给同寝的狱友描述曾经与孙中山闹革命,在法院揭蒋介石底的事情。

上面知道后要求加强对陈璧君的教育,可她油盐不进。

一旦管理人员训斥她几句,就立马拿起了“第一夫人”的架子,仿佛任谁来了,都拿她没有办法。

有几次,陈璧君故伎重演,又玩起了在苏州绝食那套,可她的身体早已经不起这般折腾。在一次绝食后,陈璧君突然胸闷气喘,一头栽倒在地。

管教干部发现后,连忙将其送往医院。在住院那段时间,管教干部忙前忙后,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陈璧君。

说不感激是假的,以往在苏州,虽然那里的狱警对她有求必应。可生病住院时,没有人这样照顾她的身体。

陈璧君第一次真切地对管教干部说了声“谢谢”。

可出院后没多久,陈璧君就收到了带教干部让她写检讨的要求。

陈璧君心里暗骂,后悔说了那句“谢谢”。一身傲气的她自然不肯写所谓的检讨,但在两个月后,一篇2万余字的手稿被交给了管教干部。

管教干部一看,全篇几乎都在写她“革命”的事情,那些与日本人暗通款曲的勾当是一笔带过。

他拿去质问陈璧君,谁料她义正词严地说:“检讨?我闹革命为什么检讨?要检讨没有,只有我的革命史!”

顶撞完管教干部,陈璧君也不再理会他再如何说教自己。

可令陈璧君没想到的是,当自己再次因病住院,还是管教干部在床边照顾自己。

陈璧君前半生风云,最后却做出了背叛国家和民族的决定。早在被押往南京前,陈璧君就表示,她愿意一死了之,却不想坐牢一辈子。

而今陈璧君孑然一身,年老体弱,却仍固执地想要留住些什么。或许她自己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执拗在旁人眼中,也许只是一个笑话。

但在上海的监狱里,陈璧君感受到了我党干部的热忱。

尤其她总是生病,但每次住院,管教干部都会在她身边,给了她很好地照顾。

这天,管教干部来探望她,手里还拿着一摞报纸。

“想你在这也无聊,给你拿点东西看。”

陈璧君接过报纸,那是她第一次愿意认真地去读《解放日报》。

1959年,陈璧君再次住院,只是这次住院对于她来说,已经是强弩之末。

她拉着管教干部的手,语气间早已没了以往的跋扈,说道:“不用住院了,我的命估计也就到这了。”

管教干部温声:“想什么呢,医院肯定会尽全力治好你的,你可不能轻易放弃。”

事实上,医院也的确在倾力治疗陈璧君的病,仅重病情报告就做了7次,可这一次,陈璧君已然无力回天。

临终前,陈璧君拉着管教干部的手说道:

“谢谢,谢谢你们。实话说,在来前我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但我没想到自己还能受到这样人道主义的待遇,真的谢谢你们。”

在陈璧君死后不久,远在香港的陈璧君儿女也收到了来自母亲临终前写下的信件,上面写道:

“吾时不久,与尔永别,愿尔早日归国,努力工作,以报国家与政府之恩情。”

最后,陈璧君的儿女托远房亲戚处理陈璧君的后事,她的骨灰被撒进海中。

这位前半生背叛国家与民族的女子,终于在晚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不论如何,她与汪精卫注定要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

-END-

【文|阿玖】

【编辑|长庚】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