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总结大会上,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首先针对本次战役的战果进行总结,并作出第二次战役的计划报告。
随后,他通报表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和第40军。
邓华的话语刚落,站在一旁的彭总突然怒气冲冲地喊道:
“38军梁兴初到了吗?”
“到!”
梁兴初刚起身敬礼,彭德怀对他指着鼻子就是一顿大骂:
“梁大牙,你38军为何不服从命令,插入熙川?我彭德怀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
这一通骂,在场的所有志司人员及各军军长、政委都噤若寒蝉,没人敢为梁兴初求情。
而这位林总的“虎军虎将”,曾经四野的王牌,如今在彭总手下也是老老实实挨骂。
抗美援朝中,百万志愿军都是从四大野战军中抽调而来的精锐组成,无论哪一个兵团,哪个军都曾在解放战争中独当一面,各军军长当年在国内战场更是牛气哄哄。
但就是这群“骄兵悍将”,无论当年在各自野战军中多么不可一世,如今在朝鲜战场,彭总麾下也得乖乖听话,服从指挥。
那么,彭总究竟有何超人的能力,能得心应手地指挥前后共两百余万的精锐之师。
或许,正是因为中央看重他的这项“超能力”,所以彭总才是志愿军司令员的不二人选。
而这项独有的能力,更是刘、林、徐、粟等其他将帅所不具备的。
破“山”聚势,统帅之才在我党军队建设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个微妙的现象,那就是在不同阶段会分成“山头”。
诸如影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他有情有义,头脑灵活,指挥才能出众。
但此人也有不少缺点,诸如无视纪律,多次因违反军纪被降职,还是把“独立团”搞成“兄弟帮”。
一方面,这从侧面体现出他和战士们的关系亲密。另一方面,这也正是“小山头”的体现。
红军时期,我党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分为115师、120师、129师,南方还有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又分为四大野战军。
除此之外,诸如东北抗联、琼崖联队和陕北红军等区域性的我党武装力量。
主席很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为协调平衡各个“山头”,他做出过许多应对措施。
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他亲自强调:
“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
因此在军中,能够跨越这些所谓的“山头”进而直接领导部队的将领,就显得尤为重要。
拥有这种能力的,毛主席自然不必多说。
另一位便是朱老总,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他在军队中有着绝对的权威。
除以上两人外,再拥有这种“跨越山头”能力的,便是彭德怀。
遵义会议后,军中便流传出“毛大帅,朱副帅,彭代帅”的说法。
而在彭总加入共产党后不久,他就领导部队发起过一次起义。
或许其不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那般声势浩大,但对我党的发展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命令湖南省委在各地组织游击活动,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嚣张气焰。
彭德怀和滕代远便领导了其中的一场起义,名为“平江起义”。
起义最终占领平江县城,俘获反动势力1000余人,狠狠打击地主豪绅的嚣张势力,取得圆满成功。
38军追根溯源,就是平江起义时彭总的这支队伍独5师第1团。
起义后,二人所率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彭德怀任军长。
发展至今,他们的部队已经占据地盘,亦拥有编制,想来如若彭老总想要在平江地区独自发展根据地,抑或继续将部队发展壮大,都是没有问题。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12月,彭总率领红五军迅速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
其实在会师前,红四军正在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其下辖的三个团,有的损失惨重,有的军心紊乱,甚至还有的在闹分裂。
会师后,红五军改编为红四军第30团,为红四军注入新鲜的血液,彭总也成为红军中得力干将。
此后,红四军做出战略调整,重新杀回湘赣鄂地区。队伍不断壮大,实力一度增强。
在此期间,红30团再次恢复红五军建制,并发展成为后来的红三军团。
1930年,蒋介石对我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中央指示,希望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会合,共同商讨迎敌大计。
彭老总果断动员,却发现部队中不少同志表示反对。
他们表面上提议各自发展,伺机呼应,也就是所谓的“夹江而阵”。
彭总深谙其中利害,力排众议,毅然决然率领部队和红一军团会合。
此次会合,足以见得彭总对“山头主义”的坚决态度,他不立山头,也不容得山头在他的部队中存在。
翻“山”越岭,跨峰领军如果说彭总“不立山头”的品质让众人敬佩,那么他“指挥山头”的能力亦是无比重要。
1930年,我军在进行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命令彭总带兵攻打长沙。
但当时他的手上仅有兵八千,面对敌人三万兵力,无论输赢,这注定是一场血战。
结果,红三军团把长沙守军打得节节败退。
此次战役过后,党组织希望以红三军团为主体,进行军队扩编,打造出与红一、二、四方面军并驾齐驱的“红三方面军”。
但被彭德怀果断拒绝,彭总用实际行动防止“另立山头”。
在长征过程中,彭总甚至曾率领军队突袭临川,实施“斩首计划”。
红三军团士气高涨,一路杀到距离老蒋仅剩30公里的地方。虽然最后没能擒到老蒋,但这次行动也把他吓得不轻。
长征过后,党组织决定撤销红三军团的编制。彭总二话没说,以大局为重。
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的参战兵力高达105个团,纵使此等空前规模,彭总指挥起来依旧得心应手。
此时,彭总已经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相比于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将领,他更有长远战略的统帅气质。
一方面,彭总性格上刚正不阿,善于决断。正所谓“好的将军,带好的兵”。
由于他爱兵如子的信念,致使其在指挥作战时,战士们的士气颇受鼓舞,恰如猛虎下山,这又与其个人气场颇为相似。
另一方面,他在军事指挥上,尤以敢打大仗、硬仗、恶仗著称,拥有着自己的一套作战风格。
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局势,彭总总是会审时度势,并及时作出调整,干脆利落、果断决策,颇有统帅之风。
而且,越是面临险境,他越是能够保持清醒镇定,及时分析利害关系,进而做出攻防进退的双重准备。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会师中原,打乱了国军的战略部署。
对此,蒋介石出动25万大军进攻陕北,并命胡宗南分出兵力驰援中原。彭德怀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
中央指示,一方面,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拖住胡宗南部队南下,阻滞其驰援中原。
彭总针对延安、洛川两地虽政治影响重要,但却有重兵把守,就算强攻,恐怕双方也会相持不下,兵力损失惨重。
相比之下,敌军在宜川仅驻守两个团,防卫相对薄弱。于是,著名的“宜川战役”打响。
而此次战役中,“围城打援”的战术被彭总运用到极致。
即出动我军一部分兵力,围堵宜川。这样,敌军必会派出兵力进行支援。
我军便利用其回援之际,集中火力兵力,歼灭其援军。
事实证明,彭总的这一战术无比正确。而此次战役,更是一举扭转西北战场的局势。
值得注意的是,西北野战军原本属于贺龙的部下,彭总之前并没有领导过这支队伍。
但他依旧可以于短时间内克服隔阂,指挥部队打赢这场战争,足见其“指挥山头”才能的出色。
谁敢横刀立马,为我彭大将军有人曾将我军战史上几位功勋卓著的将领评为“五虎上将”,分别是彭德怀、林总、刘伯承、徐向前和粟裕。
他们征战沙场,战功无数,但在指挥作战上却是风格迥异。
彭总作战,讲求大开大合,攻势强悍刚猛,但在战术上却是粗中有细。
解放战争中,彭总指挥西北野战军2万人,对阵胡宗南的30万大军丝毫不落下风。
陇东战役,钳胡打马;扶眉战役,又钳马打胡,之后横扫大西北。
因此,彭总在抗美援朝时怒骂梁兴初,确实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致使其他部队不敢踩这道“红线”。
彭总恰恰利用的便是这一点。
他不管其他军长有多大背景,也不管此人曾经的战绩多么辉煌。
即使是被批的梁兴初,凭借一场“黑山阻击战”一举夺得“虎将”之称;即使是林总一手带起的38军,号称“王牌主力”。
这些,都无济于事。只要部队犯了错误,彭总就敢像当初指着梁兴初一样骂道:
“下次再打不好,我就撤了你的军长之职,撤掉你38军番号。”
由于早期的志愿军入朝部队大多数都是从四野抽调而来的精兵强将,而彭总的一野则大部分驻留在西北。
所以,他此前并未接触过这伙傲气凌人的“强兵猛将”。
但恰恰由于他们是“强兵猛将”,就越需要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一旦用好这支队伍,虎狼之师都不为过。
彭总作战,讲求大开大合,强悍刚猛,因此凡是由他指挥打出的战役,多数都是猛仗、硬仗。
9发子弹都不曾索走梁军长的命,难不成这一顿骂就把他训蔫?显然不可能。这也是彭总用兵的巧妙之处。
从彭总这次“千古一骂”中就足以见得,由他来坐镇志愿军司令员,是最合适不过的。
相比之下,其他将领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参与抗美援朝的都有哪些“硬骨头”:
邓华、洪学智、许世友、宋时轮、杨勇、杨得志、梁兴初……
而入朝作战的部队来自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等多个军区,都是四大野战军中的“强兵猛将”。
因此,抗美援朝的主帅,不但要镇得住各级指战员,更要有雄壮的大局观和出色的统率才能。
林总指挥作战,尤以“不打无准备之仗”著称。性格上,他深思熟虑、精准运筹、做事谨慎,这也体现在他的作战风格上。
诸如他总结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被广泛应用,大大提高军队实力。
林总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看地图。
解放战争时,他就常常自己一个人倒坐在椅子上,死死盯着墙上的地图思考战术,或静坐深思,或踱步徘徊,有时候一坐一站就是大半天。
他在战场上的造诣登峰造极,和众多解放军将领相比,亦是胜率极高,鲜有败绩。
但他的性格内向沉闷,不善交际,甚至有些傲慢孤僻。不过志愿军名将如云,又是从各方抽调来的精兵强将,让本就不善于“社交”的林总来指挥,想来有些不合适。
与此同时,林总极其注重战场胜率,对于手下将领过于“纵容”,只要能打胜仗,其余的自己一概不管不问。
刘帅作战指挥,主要讲求“稳”和“巧”二字。
作为我军众多将帅中资历较老的一位,他戎马一生,惯出奇招,不走常路。
战场上风云变幻,刘帅极其擅长抽调兵力,控制战场规模,必要时指挥转移撤退。
但一旦让其抓住时机,“稳”的一面便体现得淋漓尽致,战士们凶猛的攻势也迅速彰显。
但有时,由于刘帅的战术过于灵活,他个人又倾向于鼓励下级指挥官自主判断,灵活指挥。
这就导致各部队间在军事行动时独立性增强,不利于战果的扩大。
徐帅善于打逆风局,尤以勇猛果敢的作战风格著称。
但由于徐帅的身体伤病影响,导致其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或许并没有全部展示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再加上刘帅和徐帅二人的性格相对都比较温和,相对于彭总,缺少那份杀伐果断的霸气,更别说对手下将领破口大骂。
或许他们在战术上都有各自的一套制胜兵法,但面对猛士如云,强将如雨的百万志愿军,或许真不如彭总的“狠劲”来得实际。
粟裕和林帅指挥作战有相通之处,都是善打“神仙仗”的军事名将。
不过也有人认为,粟裕大将在指挥作战时,由于指挥作战和战术战略的安排,导致其领导的战役,部队伤亡略显严重。
对于“人际关系”这一方面,他和红二、红四方面军以及后来四野的诸多将领都不熟悉,也并不了解这些将领的作战特点。
回想起当初华野刚刚成立时,粟裕难以指挥得动自己的下属纵队司令,还要靠陈老总坐镇。
对比之下,但凡是彭总下的命令,各级将领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他曾说道:
“我这人从来不讲客气话,命令就是命令,必须严格执行。”
由此,综合几位将帅的性格和作战风格,想来正是中央看重彭总的这项“超能力”,才会决定由彭总指挥抗美援朝整体战局。
结语“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彭总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防部长,并为我国早期军队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彭总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之歌。
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战斗精神,赢得世人敬仰,用高尚的政治品质和坚定的红色信念,书写革命传奇。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临危受命、横刀立马的气质和经验,独一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