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谏言恢复高考的第一人?1977年的高考又为何推迟到冬天才举行

同巍聊历史 2024-06-09 16:20:54

“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打个比喻,不合格的原材料造不出合格的产品。

所以我的想法是,恢复高考!”

1977年8月6日,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讲话打破了会议的焦灼局面,也打开了中国教育的新局面。

会上,针对清华大学负责人描述的清华现状:

很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文化素质实在差劲,根本无法达到全国一流大学的办学质量。

中央也曾对此表示:“现在的清华大学根本算不上是大学,充其量是个中学,更甚至应该称为清华小学!”

面对清华大学的现状,与会成员也深感无奈,一时间会议陷入胶着。

直到武汉大学一位副教授主动站起来,深刻揭露现下招生方针的弊端。

于是,他果敢且有魄力地直言“恢复高考”,成为取消高考11年后,首个提出如此想法的人。

这一番话慷慨激昂,点醒了与会众人,也点亮了中国教育的前路。

不久后,恢复高考的消息像报喜的喜鹊,飞入千家万户,传遍神州大地。

那年冬天,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可这份严寒俨然已经被恢复高考的喜悦所冲淡。

570余万考生,从大山、田野、渔村、牧场、工厂、学校等地涌向考场,他们之中有朋友,有夫妻,有亲人,甚至有师生。

在这一刻他们有着共同的期待与激动:考上大学!

如今又到六月初,又到高考季。高考无疑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

现如今,我们对一年一度的夏季高考早习以为常,但每次仍旧怀着莫大的重视迎接它的到来。

而在四十多年前的那次高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有可能是唯一一次在冬季举行的高考。

高考是一场即使不是参与者也会密切关注的考试,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在1977年的这次会议上,这位首次敢于谏言提出恢复高考是谁?竟有如此大的魄力和远见。

一针见血,直指核心

1977年5月,中央就曾明确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因为科学和教育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时年八月,怀着寻找突破口的希望,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

会议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地对与会所有人表示:

“请大家来,就是想听一听意见。这里没有棍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讲几次都没关系,插话也可以,畅所欲言。”

即使如此,仍不少人有犹豫,有顾虑,但总有人做先锋。

会议召开前一天,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专门从武汉飞往北京参加会议。在会上,他毫无顾忌尖锐地指出:十六字方针的招生制度是问题根本所在。

他的讲话,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赢得与会所有人的热烈掌声,可以说查全性的想法与中央不谋而合。

早在1975年,中央就有恢复高考的准备。当时准备以中国科技大学为试点,先行从高考毕业生直接招生的制度,但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而今天这场会议上,恢复高考又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按理说,即使要恢复高考,现今八月份也早已过了高考的惯例时间。

那为何不等下一年再举行,非一定要在冬季进行高考呢?

“考”字一声号令,百万考生竞相争

对于这件事,中央一开始的设想也是在下一年正式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认为恢复高考,今年恐怕来不及了。

但查全性的一番话改变了领导的想法。

“今年还来得及,虽然招生会议开过来,但实际招生工作还没有展开,至少现在下决定还是来得及的。”

紧接着,他又下一副猛药,“晚一年纠正,就有可能耽误几十万人,我们等得起,他们不一定等得起。”

听完这话,邓主席若有所思地转头,问向旁边隔了一个座位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你说来不来得及?”

“如果推迟开学的话,那就来得及。”

“报告送出去了没有?”

听到追问,刘西尧回答道:“刚送出去,现在追回来还来得及。”

“赶紧把报告追回来。今年事,今年毕,今年就改,不能等,大不了就是再召开一次招生会议。”

从查全性开始发表讲话到拍板定案,整个恢复高考的决定过程只有二十分钟,但它带来的喜悦和意义却不止这二十分钟。

1977年10月12日,国家批准下发文件,宣布正式恢复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招生制度。

恢复高考的消息如一声春雷,震醒了无数沉寂的青年人。

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在这短时间内,无论是城中青年,学校师生,还是下乡知青,厂中青年,都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汲取着知识。

有条件的到新华书店买些新出的考试材料,没条件的也买来一些报纸,剪下上面的社论、评论,当作范文翻来覆去地背诵。

那年冬天,这场相对公平的考试,迎来了五百多万考生,他们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和对知识的向往踏入考场。

虽是寒冬,内心炽热,满怀着希望便能一往无前。

一时风波,光明前路

1973年,张铁生一张白卷,“手上的老茧”被认为是上大学最好的条件,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而现在高考恢复的消息宛如春风吹拂,给正在复苏的中国大地,带来了象征着对知识与人才深深尊重的一抹生机,是新的希望与可能。

如果询问高考恢复对人民群众来说意味着什么?私以为没人比1977年那批考生更有发言权。

董强,《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作为那一年的考生,他回忆说: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正在水产码头装货,那是我当装卸工的第七年,那时候我才二十三。”

“我不觉得自己应该一辈子和黄鱼、带鱼打交道,人应该是流动的。

可那时候唯一的机会是被推荐上大学,但我家是‘海外关系’,不可能有这个机会,我没法自己流动。”

“当时如果不是高考恢复,我想不到还有其他任何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作曲家谭盾在专题系列片《高考·1977》中也曾表示:

那时候我们那帮人想读书真是想“疯了”,当时自己没买到票,但为了能赶去高考,还做了躲在厕所十几个小时只为逃票的出格行为。

那一年冬天,几乎所有高考考场的门口都悬挂着“祖国,请您挑选吧”的横幅。

一句话,七个字,两个标点符号,却是百万学子的铿锵誓言。

那年高考结束后,全中国再次掀起读书的浪潮,知识的春风越过高山,蹚过溪流,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拂过每个青年的脸庞,

锦绣前程

1977年,当北京长安街沿途的高音喇叭里传出“恢复高考”的好消息,全国各地的青年欢呼雀跃。

那时候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他们,可能只是欣喜于自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没有意识到恢复高考带来的重大意义:

个人得以重拾知识,重拾理想,重拾希望;民族得以重拾信心,重拾生机,重拾走向复兴的动力。

-END-

【文|过冬】

【编辑|长庚】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