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林黛玉的大智慧:她是社交、应酬、管理能力都拔尖的小比干

薇薇聊红学 2025-04-16 03:07:04

我说林黛玉有大智慧,一些读者尤其是钗粉马上会怼我:林黛玉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会怼人、每天希望所有人都围绕着她转的小哭包,这样的“耗子精”岂能称得上有大智慧!

请读者不要质疑这些,这些对林黛玉的贬低,都曾出现在我的评论区里,我一点都没扯谎……

钗粉是故意看不到林黛玉哭的意义的,只会认为她每天瞎矫情。

可作者让林黛玉哭的答案太深刻了,林妹妹的眼泪,哭的是封建制度必将走向灭亡;

哭的是像荣国府一样的旧贵族,只会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一切皇权无法扭转,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已经决定了,腐朽的封建王朝必然会崩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当封建制度都要灭亡的时候,依托着封建皇权才兴盛的旧贵族,自然会更快地树倒猢狲散。

这一切都不是贾宝玉能改变的。

贾宝玉也好、作者也罢,他所处的时代造成了他的眼界有局限性:他没有办法拿出济世的良方,也没有办法找到理想中的“香丘”,他能怎么办?

他只能无奈地将这一切诉诸于笔端,他甚至不敢借一个男性的人物形象去写这些,因为清朝的文字狱有多可怕,想来大家都是知道的,弄不好他全家都会被他牵连至死!

于是作者就用一个女孩子的眼泪,来完整地呈现一个末世王朝的血泪;来控诉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而不用去担心文字狱。

毕竟以古文人的调性,一个女孩子哭了,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解读成风花雪月,解读成悲秋伤春,最多上纲上线说这部小说诲淫诲盗,仅此而已。

而作者真正的立意,则需要读者细心体会。

作者反复强调,这部小说是为闺阁昭传也正是如此!

那时的世道,容得下一个虚伪的薛宝钗,却容不下一个有智慧的林黛玉。

什么叫悲剧,这就是;

什么叫封建制度必然灭亡,这也是。

作者给了林黛玉两个无比高的评价:

一个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另一个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这个不是我说的,这都是作者本人所写。

先来说作者对林黛玉的第1个评价: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句话该怎么解读?

一些读者会带着嘲讽的意味,说林黛玉像个病西施,这种看法,真的是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千百年来,文人骚客赞美西施,他们赞美的,从来都是一个女子为家国的牺牲精神!

这样的西施会有好结局吗?

不会的,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后,越王勾践,会悄悄地把西施处理掉……

就像他处理掉文种一样,顺便多一句嘴,范蠡也一样跑不掉。

范蠡带着西施泛舟西湖,这不过是善良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罢了。

封建制度,容不下西施的忠诚。

这是林黛玉流泪的原因。

作者拿黛玉比西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作者用黛玉去比比干。

比干是什么人?

《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

人家是千古忠臣之首。只要帝王长了点脑子,就应该看到笔干的才干和忠心。

可比干偏偏遇到了纣王,纣王又听信妲己这个狐狸的谗言,要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当药引子……

这更是林黛玉流泪的原因。

红楼的时代就容不下比干这种人,而作者又不敢直说,就只能借用于林黛玉这个女子来代表比干这种有大智慧且正直忠心之人。

当封建制度容不下比干/林黛玉这种人时,这不是比干/林黛玉的错,而是封建王朝大厦将倾要前奏。

从古至今,无人质疑过比干的才能与智慧,那也请读者不要质疑林黛玉的智慧,因为在作者的笔下,林黛玉就是一个小比干!

这时候有些读者会问了,那宝钗呢?

此时作者玩了一个逻辑游戏,无论读者是怎么看待宝钗的,都只能证明林黛玉更优秀。

再来说作者对林黛玉的另一个评价: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句话该如何解读?

对于不喜欢宝钗的读者,这句话能直接证明林黛玉的优秀。

对于喜欢宝钗的读者,这句话更能证明林黛玉的优秀。

在喜欢宝钗读者的眼里,宝钗已经那么优秀了,可宝玉还是对黛玉念念不忘,这自然意味着黛玉更优秀。

此时我仿佛听到了作者的笑声,因为他给读者绕了一个逻辑圈子,读者怎么论证,都能得出林黛玉更优秀的结果。

宝钗有些小聪明,而林黛玉拥有的则是大智慧,这才是宝钗和黛玉的区别。

这时候有些读者会质疑,林黛玉那么优秀,怎么还是没有宝钗混的好?

当有大智慧的林黛玉还没有有小聪明的薛宝钗混得好时,这又一次证明,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林黛玉有大智慧,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社交、应酬、还是管理,都配得上作者给他的心理比干多一窍的人设定位。

林黛玉,更有一颗仁心。

林姑娘活脱脱地是个小比干呀!

林黛玉有顶级社交能力

我说林黛玉有进行顶级社交的能力,这可绝不是吹嘘。荣国府接待的顶级社交,就是元妃省亲,而在元妃省亲时,表现最亮眼的就是林黛玉。

这原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荣国府准备元妃省亲的整个过程,其实都由男人在做。

大观园的选址、画图纸、到建设,这些是由男人完成的;

大观园中采买各种物品,这些是由男人完成的;

大观园中的软硬装修,这些同样是由男人完成的;

大观园中的验收和题匾额、对联等等,还是由男人完成的。

修建大观园这样的大事,女人没有参与度。

荣国府男上上下下的男子,为了接待元妃省亲大概忙了两年的时间,他们图什么?

如果只为了一个贾元春,他们是不可能花那么多金钱、时间加精力的。他们真正要做的,是利用大观园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向皇帝表忠心。

而他们能做到吗?

很明显,不能!

因为他们做的一切的可代替性太强了。

他们想通过建一座华丽的园子向皇帝表忠心,可其他人家,比如周贵人和吴贵妃家里能够摆出的排场,也未必就比荣国府差,人家有可能弄得更奢华:

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毕竟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往城外踏看地方,这种方式,可比在家里修园子花费大多了。

哪怕是荣国府的男人在修建大观园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也未必能在皇帝面前讨个好。

荣国府的男人没办法向皇帝表忠心,那女人呢?

荣国府的那些豪门贵妇更没有机会。

红楼时代的贵妇都被千百条规律捆着,元妃省亲自然要按宫廷礼仪的标准进行,宫廷仪更为森严,那时谁也不敢多说话。

在元妃回荣国府省亲之前,内廷早就派了太监专门指导荣国府的贵妇礼仪:

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

一场元妃省亲,其实荣国府也好、贾元春本人也罢,不过是皇帝玩皇权使用的提线木偶,他们需要做的,是按照皇帝早就设定好的君臣一心的剧本去演节目……

这个剧本,不能出错!

此时,就进入到了元妃省亲支线剧情。

荣国府的男人想向皇帝表忠心,可是他们连接近贾元春的机会都没有:男女大防,让贾元春的老爸贾政见贾元春的时候,都得隔着帘子;

君臣有别,让贾元春的生父贾政和贾元春说话的时候,都得跪在地上。

这对父女说的只会是冠冕堂皇的场面话,而这些话皇,帝不会有机会听到。

那荣国府的贵妇呢?

其实,荣国府的贵妇虽然都是贾元春的至亲,可她们也没有和贾元春交流的机会,她们同贾元春也只能客套的说场面话。

而这些话,皇帝根本不会知道。

元春命贾宝玉和小姐妹作诗,这是荣国府向皇帝表忠心的唯一机会。

顺便说一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贾政已经疯狂地向贾宝玉透题了,不过可惜懵懂的贾宝玉没有理解。

宝玉作诗,歌颂的田园意境,赞美的美景,人家是根本没想到要颂圣!

而三春和李纨呢,她们几个更指望不上,她们不约而同地作诗,描写自家的园子有多美。

这些对荣国府没有任何用处……

而林黛玉呢?林姑娘在没有人透题,甚至没有人提示她一星半点的状况下,靠着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就明白了她应该做什么才能让荣国府的利益最大化。

最初,林黛玉有几分书生气质: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庚辰双行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说实在的,林黛玉大战奇才的想法真是错的,元妃省亲轮不到她一个表姑娘绽放光芒。可林黛玉从元妃命姑娘一匾一咏,而贾宝玉要一人独作四首诗时,对元妃的目的心领神会:元春是只想捧亲弟弟贾宝玉一人。

林黛玉的光芒是藏不住的,她直接替贾宝玉作了一首诗,这首诗是典型的应制诗。

应制诗,说白了就是文雅地拍皇帝的马屁。

这首诗,就是有名的《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首诗一出现,所有人都做完了元妃省亲的支线任务。

元妃可以回宫向皇帝交差了;

元妃可以给弟弟带上一个才子的帽子了。

荣国府得到了向皇帝表忠心的机会,这份忠心,明面上还是通过一个13岁的小孩子之口表达出来,就算皇帝看了也会觉得欣慰。

而替荣国府完成这一表达的,是比贾宝玉还要小一岁,才12岁的林黛玉做到的。

林黛玉的大智慧,在此时最为突出。

林黛玉的仁心也体现在此处,她替整个荣国府在皇帝那换来了一张通关符。

有大智慧能完成顶级社交的林黛玉,自然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家庭的普通应酬。

林黛玉的应酬能力

林黛玉的应酬机变能力很强,真的能做到灵活处理各项事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还是那句话:有些读者都只注意林黛玉哭了,而没注意到林黛玉的这项能力,因此需要进行解读。

金玉良姻是小说的主要情节,林黛玉首先就要应酬这件事。

说实在的,金玉良姻这个噱头,不过就是薛家人花重金推广的广告,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骗局。

薛姨妈曾经带过这样的节奏: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这句话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并不能证明宝玉和宝钗姻缘天定。

如果薛姨妈口中的和尚,是个普通的和尚,那么这个和尚说的就是一句拜年嗑,没什么大用处。

如果薛姨妈口中的和尚,真的是化身为癞头和尚的渺渺真人,那么仙人不可能说出金玉良姻这个谎言。

什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贾宝玉的玉究竟是什么,没人比渺渺真人更清楚。

所谓贾宝玉戴的通灵宝玉,正是渺渺真人用仙术幻化出来的。那看上去如雀卵般大小的、五彩晶莹的宝玉,其实是大得像小山一般的补天石。

如果渺渺真人真的想帮薛宝钗做媒,他应该拿出一件东西让薛宝钗去配蠢物石头,而不是用金锁去配美玉。

也就是说薛家人从未遇到过渺渺真人,实质上金玉良姻就是一个骗局。

金玉良姻这个骗局骗到谁了?

答案很可笑,荣国府的豪门贵妇,通过社会经验就本能地嗅出金玉良烟是场骗局,因此从未有人在意过这件事。

金玉良姻就只骗到了两种人:一个是贾宝玉本人;另一种是钗粉。

而林黛玉是如何应酬金玉良姻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要探讨一下另一个问题:林黛玉为什么对金玉良姻如此在意?

答案再简单不过了,林黛玉就是想让贾宝玉给她一个态度:金玉良姻是假到不能再假的一个骗局,这种胡话不该相信。

只要贾宝玉对林黛玉做出了这样的表达,林黛玉再也不会注意别人穿了什么、戴了什么东西。

可这么简单的逻辑骗局,贾宝玉就是看不透,林黛玉一提金玉贾宝玉就急:贾宝玉这个公子哥要么砸玉、要么诅咒发誓……

这些都不是林黛玉想要看到的。

贾宝玉越这样激烈的表达,看在林黛玉的眼里,只会让林妹妹认为,贾宝玉相信金玉良姻这件事情是真的!

而林黛玉需要做的,这让贾宝玉自己看清楚,金玉良姻这个噱头就是个广告、是假的。

于是,就有了一些读者认为林黛玉是耍小性子、吃飞醋的话:

“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

林黛玉的这句话,体现了她在应酬方面的大智慧。

咱们做一个假设,如果金玉良姻是真的,是不是可以指更早进荣国府的史湘云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

豪门姑娘,哪个没有几件华丽的、上得了台面的金首饰!

贾宝玉他有何德?他有何能?能配得上这些姑娘……

金玉良姻,本就是一个不经推敲的逻辑悖论。

还有呢?

黛玉笑道:“再不敢了。”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金玉良姻这件事情是不是薛家人杜撰的,这种事情在没有监控的古代,是无法得到一手证据的。读者也只能用逻辑,来推理金玉良姻的不存在。

可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却是可以复制的。薛家人真的可以找到四时之水来配药吗:

雨水这日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霜十二钱,小雪这日雪十二钱……

这件事情是可以复制并验证的。

如果薛家人可以把冷香丸复制成功,那就证明这家人还能说几句真话,可事实上是,当贾宝玉在林黛玉的提醒之下动了脑子之后,他才会主动发现,从薛家人的嘴里听不到一句实话。

这不,贾宝玉就让薛盘配一副“暖香丸”。

咱们来看看这副“暖香丸”的方子:

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

不卖关子,宝玉写的药方子,就是修仙文里的仙药,配不成的。

人参360两就是22斤半,别说人参了,人参很少有超过八两的,萝卜长这么大都算大哥了。

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这些直接就是戏文里修仙的药。

何首乌:张果老是吃何首乌成仙的;

松根和茯苓神:《仙传里》的很多人,都是吃的这些东西成仙的。

可薛蟠居然又带广告,说他把这副修仙药给配成了。

此时,贾宝玉已经得到了结论:薛家是带节奏说谎的惯犯,金玉良姻自然更是一场骗局……

金玉良姻,这个集薛家全家之力精心炮制出来的广告,就被林黛玉凭一己之力给戳破了。

此时,谁还敢怀疑林黛玉的应酬能力。

还有金玉良姻就是一个谎言,林黛玉宣传了吗?并没有,林妹妹只是想把哥哥看清真相,她从没想过让薛家人丢面子,这也是她仁心的体现。

林黛玉有大智慧、应酬能力强,自然不会仅体现在此一处。就比如她刚进荣国府的时候,就需要独立面对王夫人给她设的名声局。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表面上看,王夫人说的这些话就是正常的家长里短,可实际王夫人把坏隐藏得非常深。此时,王夫人在做诱导性发问,她前面的话都是铺垫让人放松警惕,直到最后一句话,她再对林黛玉进行误导: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小女孩独立面对第1次见到的舅妈的对自己的叮嘱时,大概率会随口答应。

可只要林黛玉一答应,她就掉进了王夫人语言陷阱:原来林家是没有规矩的,原来林家的男孩子是可以随便沾惹女孩子的……

这时,读者就看到了林黛玉在应酬方面的大智慧,人家林姑娘愣是听出了这句话中的门道,柔中带刚地把王夫人的话给绕了回去:

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林黛玉先是在王夫人面前夸奖贾宝玉性格好,然后话锋一转:她会不会和贾宝玉有接触,这取决于荣国府的安排。

如果荣国府严格执行男女大防的规矩,林黛玉和贾宝玉没有相处的机会。

可如果反过来,荣国府安排小姐妹和贾宝玉住在一起,那她来了之后也只会客随主便。

总之,林黛玉的一切听从荣国府长辈的安排。

读者要知道、人家林黛玉那时候才六七岁,一个小毛孩子就如此强的应酬力,她聪明的简直可怕。

林黛玉不仅要应酬王夫人给她下设名声局,她同样还要应酬薛宝钗对她的乱点鸳鸯谱。古代对女子的清誉要求极为严苛,哪怕只是别人随口编点花边新闻,也足以造成对这个女孩子的毁灭性打击。

而薛宝钗也对黛玉玩名声局,看来有王家血统的女人都一样的心狠手辣。

薛宝钗看上去和林黛玉亲如姐妹;

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的礼物比别人更多、更厚,尤其是钗粉会认为宝姐姐对林妹妹是真好啊!

可真实是,薛宝钗在笑里藏刀。

薛宝钗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她这句话服务的:

宝钗笑道:“真个的,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她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

薛家人善于做广告,人家能把子虚乌有的金玉姻言传得满天飞,人家也能带节奏说林黛玉和薛蟠是天生一对,不然薛家干嘛对人林黛玉那么好!

这个局,林黛玉该如何拒绝?《红楼梦》不是救赎文,没人会帮林黛玉解套,她只能靠自己。

林黛玉对宝姑娘的回敬方式更绝了,人家直接认薛姨妈做娘:

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才好。”

林黛玉认薛姨妈做娘,薛姨妈一定会答应,就算冲着贾母的面子薛姨妈也得答应,不然薛家在荣国府就住不下去了。

只要薛姨妈一答应,薛宝钗反对都来不及:此时薛蟠和林黛玉就变成了兄妹关系,他们再没有谈婚论嫁的可能性。

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所谓的金兰契,从来不是此二人结为姐妹,而是林黛玉绕了一个弯认薛姨妈做娘,宝钗和黛玉才开始姐妹相称的。

之后,薛宝钗要暂时想设计林黛玉,她就得掂量掂量自己名声的问题……

毕竟薛宝钗有青云之志,她要高攀的前提是自己的名声得好!

也就是说,薛家的名声被林黛玉给保住了。这一点,亦体现了林黛玉的仁心。

这时,读者再看林黛玉的应酬能力,是不是觉得她有大智慧,应酬能力是杠杠的。

应酬能力强的林黛玉,管理能力也不差。

懂管理的林妹妹

林妹妹曾对二姐姐贾迎春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我很纳闷,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将这句话,理解成为林黛玉对贾迎春的讽刺。

林黛玉的话是这个意思:二姐姐呀,人家都打到你家门口了,刁奴都欺负到你头上了,你也该拿出点雷霆手段去制裁他们了。

林黛玉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在表达对贾迎春的关心,更是在表达对对二姐姐未来的担忧。

这样仁德,仁德到懦弱的贾迎春,以后还不被人往死里欺负啊!

事实上也是如此,贾迎春生活在娘家的时候,下人再刁也得忌惮贾母和邢夫人的威严,不敢对二姑娘太过分。

可等到贾迎春出嫁之后,立不住当家少奶奶的威严、震慑不住刁奴的她,哪有能力去约束她纨绔的丈夫呢。

可怜的贾迎春,成婚不到一年就死了……

这时候,读者再来看林黛玉对荣国府的刁奴的态度,自然能品出一番新的滋味。

面对送宫花的周瑞家的,林黛玉可没给她好脸色,而是给了她足够的威慑:

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林黛玉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她小心眼、爱怼人吗?

答案很深刻,不会这么简单。

其实从进门那一刻起,周瑞家的就展现出了一个刁奴该有的全部嘴脸。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

就只这一句话,读者就能看得出来,周瑞家的视荣国府的规矩如无物,完全没把林黛玉和在林黛玉旁边一起玩耍的贾宝玉放在眼里。

当然,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凤凰,没人敢真把他怎么样,可别人就不一样了。

如果林黛玉不自尊,那么荣国府其他的刁奴就敢把林黛玉的尊严往地上去碾压。

红楼时代的大家族,仆人到主人房里,是有一个回话的规矩的。来房里办事的仆人,先要和同主人亲近的丫鬟打声招呼,让那个丫鬟替自己禀告一声他的到来。如果主人喊他进来,他就可以进屋把事情办明白之后陪笑说话了。

如果主人没喊他进来,不好意思,他就得在门外等着,等多久都得等,谁让人家是主他是仆。

可请读者看看周瑞家的呢,周瑞家的是推门就进来,全然没有一个仆人对主人该有的尊敬。

这时候,读者可以对比一下周瑞家的进王熙凤院子送宫花时的表现。在王熙凤的院子里,周瑞家的可是拘礼数、陪小心极了:

走至堂屋,只见小丫头丰儿坐在凤姐房中门槛上,见周瑞家的来了,连忙摆手儿叫他往东屋里去。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

这正印证了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周瑞家的对林黛玉的伤害,读者是在对比中才能看得出来。

咱们继续往下看,周瑞家的送宫花这段情节就更有意思了。

林黛玉听周瑞家的回话,就可以明确,这宫花是薛姨妈送给她的。

可只要黛玉稍微瞟一眼,就能看清楚其中有猫腻:谁家给人送小礼物,若大个盒子里面就放两枝花的。就算长辈送小辈礼物玩,也没有人会这么干。

事实正是如此,薛姨妈给荣国府的亲戚送的可是12枝宫花。同时薛姨妈说的送宫花的顺序,在礼数上是挑不出毛病的。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送礼物,讲究先疏后亲。薛姨妈同王熙凤的关系最为亲近,因此宫花王熙凤最后一个得。

荣国府三春住在一起,这里面迎春年纪最长,理应先送给她,然后,探春和惜春的可以一并送去。

也就是说,按正常的送礼物的顺序,林黛玉在看到宫花的时候,盒子里面应该有六枝花。

可实际上,这攻华林黛玉是最后一个得的。

也就是说周瑞家的刁奴欺主,她不只在欺林黛玉,同时也没有把薛姨妈真的放在眼里。

周瑞家的这种刁奴,若是不处理一下真的会翻天的。

于是林黛玉才有了如下的态度:

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时候林黛玉要是对周瑞家的陪着笑脸儿,再随便地说两句,可没有人会对林黛玉评价为随和宽厚,如果林黛玉真这么做,便等于告诉荣国府所有的刁奴都可以不尊重她、不把她放在眼里。

一旦刁奴真的不把小主人放在眼里,贾迎春房里发生的一切,也都会复制到林黛玉身上,甚至更为过分。毕竟在刁奴的眼里,林黛玉可不是荣国府什么正经主人,不过是外来的亲戚罢了。

然后,就会有人敢偷林黛玉的首饰去赌钱;丫鬟和老婆子就把没规矩地吵架;说不定哪个丫鬟更大胆,敢直接吃里扒外……

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林黛玉就完蛋了!

同时这些仆人也跟看一起玩蛋。

读者这时候再看一下林黛玉对周瑞家的态度,是不是会回过味儿来,觉得她做得对。

主人对下人真正的仁,是御下有道、恩威并施,并不是由着仆人奴大欺主!

有一些很善良的读者会替林黛玉着想,他们会觉得林黛玉这么对周瑞家的,会不会引发周瑞家的报复?

答案是不会。

这更是林黛玉有大智慧的地方。

林黛玉是抓住了周瑞家的痛点:周瑞家的不听薛姨妈的吩咐,这属于给客人没脸,一旦被王熙凤知道了,周瑞家的是要被打板子的。

同时,荣国府的凤凰贾宝玉也见证了这一切,一旦周瑞家的敢生事,贾母会马上知道周瑞家的送宫花事件的全部,然后呢,后果还是周瑞家的被打板子。

林黛玉的这顿训斥,周瑞家的真就只能受着无处发泄。

对于刁奴,林黛玉是要拿出小姐的身份处罚的,而对于守规矩都下人,林黛玉打赏也从不手软:

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

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林黛玉平时就是这么管理潇湘馆的。

还是那句话,一个姑娘恩威并施,才是有仁心,才能管理好自己的院子,才能让下人跟着自己过好日子。

读者可以看林黛玉的潇湘馆:

这里没有发生过丫鬟和老婆子打架的事件,大家说话都礼貌周全、轻松俏皮;

这里没发生过丫鬟为了争宠而互相倾轧的事件,大家尊卑分明却相处融洽;

这里从没有人乱嚼舌根子;

这里从未有人偷东西;

这里更从未有人吃里扒外!

这里只有温情脉脉、一片祥和……

林黛玉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小比干。

这个时候自然有读者会怼我,你把林黛玉夸得那么好,她在宝钗面前为什么输的一塌糊涂?

答案异常残酷,奸佞当道时,像比干/林黛玉这种仁臣的存在就是原罪,奸佞之徒会将他们置之死地而后快。

什么叫悲剧,这就是。

3 阅读:433
评论列表
  • 2025-04-16 19:29

    再么往我家空投垃圾食品 我怕毒死了

薇薇聊红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