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路上,妇女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步行,一道士看后:必有古怪

平安评过去 2024-07-24 02:39:39

战火纷飞的年代,逃难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远方。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妇女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紧紧抱着一个看起来七八岁的大孩子,而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幼童却跌跌撞撞地跟在她身后。这一幕落入了一位道士的眼中,他不禁皱起了眉头。

按理说,幼童更需要照顾,为何这位妇女却抱着大孩子?难道是她偏心?还是另有隐情?道士心中充满疑惑,决定上前一探究竟。

就在他准备开口询问时,妇女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幼童。那一刻,道士仿佛看到了妇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黄巢的科举梦碎

世人皆知黄巢是个闹革命的,可谁又晓得,这位后来搅得天下大乱的汉子,原本只是个想要当官的书生?

话说这黄巢啊,打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主儿。他家里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但也勉强算得上殷实。爹娘见儿子聪明,就指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可怜的黄巢,从小就被灌输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你瞧瞧,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于是乎,咱们的黄巢同学就开始了他漫长的科考之路。

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黄巢信心满满。他想着,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总该有点收获吧?结果呢?落榜了!黄巢心想,没关系,再接再厉,来年再战!

第二年,黄巢又来了。这回他准备得更加充分,连做梦都在背诗文。可是,老天爷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又落榜了!

就这样,黄巢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科举考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你说这人倒霉不倒霉?要是换了别人,早就灰心丧气,回家种地去了。可咱们的黄巢同学啊,他就是不服输!

终于有一天,黄巢想通了:"既然文不行,那就武来凑!"于是,他决定放弃进士科的争夺,转而准备参加武举。你别说,这一转行,黄巢还真有点天赋。他身手矫健,武艺高强,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进入了殿试环节。

黄巢心想,这回总该成了吧?可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殿试的时候,当朝皇帝瞅了黄巢一眼,嫌弃地说道:"这人长得可真够难看的!"

就这样,黄巢又一次与官职失之交臂。你说气人不气人?黄巢这回可是彻底失望了。他心想:"我黄某人读书也行,武艺也好,怎么就当不了官呢?难道就因为长得不好看?"

从此以后,黄巢对唐朝的统治者可是失望透顶。他开始四处游历,结识各路豪杰。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疾苦,也见识到了朝廷的腐败。

再加上那会儿唐朝末年,战争频繁,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苦不堪言。黄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心想:"既然朝廷不给我机会,那我就自己创造机会!"

就这样,一个科举落第生,摇身一变成了起义军首领。谁能想到,这个当初只想安安分分当个官的书生,最后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你瞧,这世事无常,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黄巢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失败未必是坏事,说不定还能成就一番大业呢!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当初那位皇帝不嫌弃黄巢长得难看,给他个官当当,没准历史就改写了呢!

起义军的崛起与挫折

黄巢一朝转变为起义军首领,可谓是意气风发。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开始了他们的造反大业。起初,黄巢的军队规模并不大,但他们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对地形的熟悉,屡屡在与官军的交锋中取得胜利。

这支起义军就像是一颗星星之火,很快就在中原大地上燎原。黄巢率军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响应,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中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黄巢的队伍就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了数万人之多。

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城略地。他们先是占领了黄巢的家乡山东,然后向南推进,攻占了江淮地区的多座城池。每攻下一座城,黄巢就会宣布减免赋税,释放囚犯,分发粮食给穷苦百姓。这些举措无疑赢得了民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来。

然而,唐朝朝廷也不是吃素的。眼看着黄巢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廷终于坐不住了。皇帝下令调集精兵强将,准备围剿起义军。就在这危急关头,朝廷突然发布了一道诏令,宣称只要起义军首领归顺朝廷,就能获得官职。

这道诏令一出,可把黄巢给难住了。要知道,他当初起义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当官吗?如今朝廷主动送上官职,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吗?黄巢心中不免有些动摇。

可就在黄巢犹豫不决的时候,朝廷却只给了他的同伴王仙芝一个小官,而对黄巢本人却是置之不理。这下可把黄巢给惹恼了。他想起自己当年科举落第的经历,又想到这些年起义的艰辛,顿时怒从心头起。

"好啊,朝廷!你们还是这副德行!"黄巢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黄某人不客气了!"

从那天起,黄巢彻底死了心。他不再幻想能够通过朝廷的恩赐获得官职,而是下定决心要推翻唐朝的统治,自己当皇帝。

有了这个决心,黄巢的作战更加英勇了。他亲自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率领起义军攻占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洛阳、长安这些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黄巢的猛攻之下竟然也相继失守。

眼看着自己的江山就要落入黄巢之手,唐朝皇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派出的军队一次次被黄巢打败,朝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就在这时,有人给皇帝出了个主意:"陛下,既然打不过黄巢,不如我们从别的方面下手。"

这个主意正中皇帝下怀。于是,朝廷开始到处散播谣言,说黄巢长得特别难看,简直就像个怪物。不仅如此,还说黄巢的军队是会吃人的。这些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原本支持黄巢的百姓们听到这些传言,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每当听说黄巢的军队要来了,人们就急急忙忙地收拾细软,带着孩子逃命去了。

就这样,黄巢虽然攻占了很多城市,但这些城市里却空无一人。黄巢对此感到非常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直到后来,他才知道是朝廷在背后搞的鬼。

这下可把黄巢给难住了。他想着,就算打下天下,可若是没有百姓支持,这江山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当黄巢为此发愁的时候,一位道士找上门来,说要给他出个主意。这个主意到底是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道士的奇谋

那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黄巢正在大帐中苦思冥想,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个身穿道袍、头戴道冠的老者被士兵们簇拥着走了进来。这位老道士自称姓李,说是特地来给黄巢出谋划策的。

黄巢打量了一下这个突然出现的道士,心想:这老头儿看起来倒是仙风道骨,不知能不能帮上忙。于是,他便开口问道:"道长远道而来,不知有何高见?"

老道士捋了捋胡须,笑着说道:"黄将军,我听说你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可是每到一处,百姓们却四散而逃。这可不是个好现象啊!"

黄巢听了这话,顿时来了精神。他说道:"正是如此!道长可有破解之法?"

老道士点了点头,说道:"办法倒是有一个,就看黄将军敢不敢用了。"

黄巢闻言,立马拍案而起:"只要能解决问题,什么办法我都敢用!"

老道士神秘地一笑,凑近黄巢耳边低声说了几句。黄巢听完,先是一愣,随后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原来,这位老道士给黄巢出的主意是:让一个妇人抱着大孩子逃难,而让年幼的孩子跟在后面步行。这样一来,看到这一幕的百姓们就会觉得奇怪,进而产生好奇心。等他们询问原因时,妇人就可以告诉他们:黄巢的军队其实并不吃人,反而对百姓很好。这样一来,就能不动声色地澄清谣言,重新赢得民心。

黄巢听完这个计策,立马拍案叫绝。他马上派人找来了一位妇人和两个孩子,仔细地向他们交代了计划的细节。那位妇人虽然有些担心,但在黄巢的承诺下,还是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开始了。黄巢命令军队向下一个城市进发,而那位妇人则带着两个孩子,混在逃难的人群中。果然,这奇怪的一幕很快引起了其他逃难者的注意。

有人忍不住上前询问:"大嫂啊,你怎么抱着大孩子,让小的自己走啊?"

妇人闻言,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低声说道:"嘘,小点声。我这是为了保护小的啊!"

周围的人听了更加好奇,纷纷围了上来。妇人见状,继续说道:"你们可能不知道,其实黄巢的军队根本不吃人。相反,他们对百姓可好了。我听说他们只吃大孩子,所以我才抱着大的,让小的走。这样,万一遇到黄巢的军队,至少还能保住一个。"

这番话一出,周围的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说:"原来如此啊!我还以为黄巢的军队真的吃人呢。"

还有人说:"是啊,如果真的吃人,为什么只吃大孩子不吃小孩子呢?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就这样,人们开始怀疑起之前听到的谣言。有胆子大的,甚至偷偷跑回城里去看看情况。结果发现,黄巢的军队非但没有吃人,反而在分发粮食给留下来的百姓。

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返回城里。黄巢见计策奏效,心中大喜。他立即下令军队加倍善待百姓,并且严惩了几个趁机欺负百姓的士兵,以儆效尤。

这一招可谓是一石二鸟。不仅澄清了谣言,重新赢得了民心,还借机整顿了军纪。黄巢的威望在军中和民间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正当黄巢沾沾自喜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却悄然而至。那位出谋划策的老道士,竟然神秘失踪了!更让黄巢感到不安的是,他派出去打探消息的探子带回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个老道士,极有可能是朝廷派来的卧底!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黄巢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如果那个老道士真的是朝廷的人,为什么要帮助自己澄清谣言呢?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更深的阴谋?就在黄巢为此绞尽脑汁的时候,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朝廷的反击

就在黄巢为神秘道士的身份困惑不已之际,朝廷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反击。唐朝皇帝李儇虽然年纪尚轻,但在朝中老臣的辅佐下,终于拿出了一套应对黄巢起义的方案。

首先,朝廷派出了一位名叫高骈的将领。高骈不同于之前那些被黄巢打得落花流水的将领,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曾多次平定边疆叛乱。高骈带领大军向黄巢所在的地方进发,准备给予起义军致命一击。

与此同时,朝廷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瓦解黄巢的民众基础。他们宣布减免部分赋税,释放了一批因无力缴纳赋税而被关押的百姓。这一举措立即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许多原本对朝廷不满的百姓开始动摇。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朝廷竟然派出了一批文人,四处宣讲"忠君爱国"的道理。这些文人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将黄巢描述成一个"大逆不道"的叛贼。他们声称,支持黄巢就是背叛祖宗,是会遭天谴的。这种宣传方式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黄巢很快就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他发现,原本支持他的一些地方豪强开始犹豫不决,有的甚至暗中与朝廷联系。更糟糕的是,他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动摇的迹象。一些将领开始私下议论,说什么"造反是不得人心的","早晚要完蛋"之类的话。

面对这种情况,黄巢决定采取行动。他召集了所有将领,在大帐中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

"诸位兄弟,"黄巢站在中央,环视四周,"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人在担心,有人在动摇。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现在退缩,就是死路一条!"

接着,黄巢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他指出,虽然朝廷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一旦危机过去,朝廷肯定会恢复原来的剥削政策。"到那时,我们和千千万万的百姓又该何去何从?"

黄巢的这番话,让不少动摇的将领重新坚定了信心。但是,还有一些人依然将信将疑。

就在这时,黄巢使出了一招妙棋。他宣布,要在军中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提拔。那些立功的将士,不论出身,都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这一举措立即在军中引起了轰动,士气为之一振。

然而,黄巢的对手也不是吃素的。高骈率领的唐军此时已经兵临城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高骈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相反,他在城外扎营,开始了长期围困。

高骈的这个战术让黄巢感到十分棘手。起义军的补给开始出现问题,城中的粮食越来越少。更要命的是,由于长期困守城中,一些将士开始出现懈怠情绪。

为了打破僵局,黄巢决定主动出击。他选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率领精锐部队,突然向唐军大营发起了进攻。

这次偷袭起初十分成功。黄巢的军队如同潮水一般涌入唐军大营,到处都是喊杀声。然而,就在黄巢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情况突然发生了逆转。

原来,高骈早就料到黄巢会有这一手。他故意在营中留下一部分兵力,自己则率主力埋伏在附近。当黄巢的军队深入大营后,高骈立即发起反击。

顷刻之间,黄巢的军队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黄巢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指挥才能。他亲自率领一支敢死队,奋力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带领残余部队突围而出。

这次失利对黄巢的打击很大。不仅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而且军心也受到了动摇。更糟糕的是,一些原本支持他的地方势力,看到这个局面,也开始动摇了。

就在黄巢面临内忧外患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再次出现了。那个神秘失踪的老道士,竟然又一次来到了黄巢的大营!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个更加惊人的计划。这个计划到底是什么?它又会给局势带来怎样的变化?且听下回分解。

起义的终结

神秘道士的再次出现,给黄巢带来了一线希望。这位老道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分兵突围,各自为战。他认为,当前的局势已经不允许黄巢继续集中兵力与朝廷对抗。相反,将军队分散到各地,可以牵制朝廷的力量,同时也能争取更多的民心。

黄巢听完这个计划,陷入了沉思。分兵突围确实是个冒险的策略,但眼下似乎也别无选择。于是,他召集众将,宣布了这个决定。

起义军随即分成了几路。黄巢亲自率领一支主力,向东突围;他的得力助手林言词带领另一支队伍,向南进发;其余将领也各自带兵,分散到不同方向。

这个突然的举动确实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高骈的大军一时间不知该追击哪一路,陷入了短暂的混乱。趁此机会,黄巢成功突破了包围,向着江南地区进发。

然而,朝廷很快就调整了策略。他们派出多支小规模精锐部队,专门追击黄巢的各路人马。这些小队机动性强,补给简单,给黄巢等人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与此同时,朝廷还加大了笼络地方势力的力度。他们许诺,只要协助剿灭起义军,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这一招果然奏效,不少地方豪强开始转向朝廷一边。

黄巢的处境越发艰难。他带领的队伍不断遭到袭击,人数逐渐减少。更糟糕的是,由于分兵后失去了联系,他无法知道其他将领的情况如何。

就在这种情况下,黄巢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王仙芝的遗孀。王仙芝是早期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曾给朝廷造成不小的麻烦。他的遗孀告诉黄巢,她手中还掌握着一支秘密力量,愿意协助黄巢继续起义。

这个消息让黄巢看到了一线希望。在王仙芝遗孀的帮助下,黄巢成功地避开了朝廷的追捕,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村。在这里,他开始重整旗鼓,招兵买马。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黄巢准备再次发动进攻时,一个可怕的消息传来:林言词被朝廷军队包围,正在苦苦支撑。

黄巢立即决定去营救林言词。他带领newly召集的队伍,连夜赶路。然而,当他们赶到战场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林言词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林言词本人也不知所踪。

这个打击对黄巢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信任的朋友,就这样消失了。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其他分散出去的将领也陆续传来覆灭的消息。

就在此时,那个神秘的老道士又一次出现了。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个惊人的建议:投降。

老道士告诉黄巢,朝廷已经派出了使者,愿意给予黄巢优厚的待遇,只要他肯放下武器。"现在投降,还能保全性命。再战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老道士如是说。

黄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继续战斗似乎已经没有希望,但投降又有悖于他的初衷。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朝廷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

最后,黄巢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继续战斗。相反,他召集了剩余的亲信,告诉他们自己准备自尽。

"我黄巢虽死,但反抗的种子已经播下。他日必有人继承我的志业,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这是黄巢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随后,黄巢命令亲信们四散逃生,自己则在一座荒废的庙宇中结束了生命。当朝廷军队赶到时,只看到了黄巢的尸体。

结尾

黄巢的起义就此落下帷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场起义给唐朝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加速了这个王朝的衰亡。而那个神秘的老道士,也如同他出现时一样突然,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0 阅读:1

平安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