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闽交界处的大山中,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广东潮州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
村子很大,由道韵下厝、南门卢等12个自然村组成,有1000多户人家,近万人居住。因为这些村子位于三饶镇南郊,因此统称为“南联”。
只有来到这个村子,我们才忽然发现:原来我国最大的土楼在这里。
这座土楼就是道韵楼。它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韵楼外观为八角形,直径达到101米,周长328米,楼墙高11.5米,而墙体厚度更是达到了1.6米。内部则包含了天窗16个、水井32眼、内环房56间、外环房72间、楼梯112架。
村民告诉我们:道韵楼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最多时曾居住600多人。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道韵楼的建设。
这么大的建筑,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开挖地基,匠人们直接在平地上开始垒筑,墙体使用的材料也是就地取材,用原生山土掺上细砂、石灰、红糖加水混合,再用墙板逐层夯筑而成,而土楼的中间,则是一个鹅卵石铺边的大圆形。
从建设到今天,道韵楼将近600年了,期间经历过战火、地震、水灾,愣是一点事情没有。
清顺治年间,曾有土匪攻打道韵楼,但他们进攻了三个月,最终无功而返。
清雍正十三年(1773年),发生了7.3级潮汕大地震,饶平大量房屋倒塌,而道韵楼除了几间房屋左右倾斜外,其他安然无恙。
走进土楼,我们好像走进了一座古寨。如今里面依旧住着100多口人。看到我们,远远地就打招呼:“坐一会,喝杯茶吧”。
与他们的聊天中,我们也逐渐了解到:南联村的近万村民,除了少数外来人口外,基本上都姓黄。他们的先人,从福建、江西南迁岭南,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家就是从修建土楼开始的。
道韵楼就是客家黄氏五世祖秉礼公与秉智公兄弟二人倡修主建的。当年他们从福建南迁饶平,比较了很多地方,辗转许久,选择了环境最好的三饶,所以把这个地方起名为“倒运”。
在土楼建设完工后,他们请在南京任礼部尚书的同族人黄锦题写名字。黄锦采用了同音但更为文雅的“道韵”。这个插曲,也成为南联村的“开村”故事。
除了道韵楼,这里还有里秀楼、雅约公祠、“番客奇”古民居等老建筑,与参天大榕树构成一幅古朴乡村的文旅美景。
村民告诉我们,一座土楼,一个围寨,就是一个古村落。在三饶,流传着“有多少村落就有多少土楼”的说法。最多的时候,三饶有600座土楼。
如今的南联村,环境非常好,宽敞平整的一条条村道旁,是参天的古树,村民们在池塘边的石凳上喝茶、下棋、闲聊,格外惬意。
但是,由于老旧且生活不方便,越来越多人搬离了土楼,大多数房屋空置,只有斑驳的门板,用碎石铺就的古巷,守望着渐行渐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