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1地300万客家人,清代先祖挖水渠,一直用到现在

影像中国 2025-04-15 18:57:29

韶关,地处粤北地区,全市户籍人口336.71万人。

这其中,客家人口占据90%,约为303万,是广东客家三大聚居地之一,其中始兴、翁源两县为纯客家县。

秦代以前的韶关,与中原地区几乎没有往来,当时这一带被称为蛮荒之地,没有实体建置。

秦朝南征百越,韶关地区也开启了对外交流的序幕。较早的如梅金昌,楚汉之际迁居台岭,筑城淡江之上。

但是,这时候的始兴、翁源、南雄一带并没有独立建县,地属扬州豫章郡南野县。

一直到了两晋时期,衣冠南渡,大量中原汉民南迁,粤北才开始正式设郡置州。

而这时候的韶关,也成为历代南迁移民的中转站与聚居地。如北宋梅鼎臣、梅佐父子,南宋梅氏后裔注籍珠巩巷,后又流徙顺德、南海或海外。

唐宋以来,大庾岭路开通,韶关地区商贸活动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的繁盛,也迎来了大量中原移民。

走进南雄,我们会发现,这里居住的人们,十之八九来源于岭北,曲江、仁化、乳源等县,都以客籍人为多。

历史上,南迁汉民在这里休养生息后,继续大规模南迁珠三角地区,其中有家谱可考者156姓,其后裔现达4000万人。

客家人迁徙,虽然躲避了战乱,但粤北自然环境并不好,“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下,垦荒开地、兴修水利是生存的关键。

也正是伴随着这种生存的压力,韶关地区开始得到了开发。成就了粤北是客家人的粤北的客观存在。

我们在韶关市大塘镇新桥村,发现了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石圳陂”,这条开凿于清康熙年间的水渠,全长3500米左右,至今300多年时间。

这条水渠是目前广东发现的,在悬崖上开凿的唯一一处古代大型农田水利工程。

我们查阅了光绪版《曲江县志》,里面清晰记载着:这条水渠是新桥张姓六世祖,康熙年间的张大才主导筹资建设的。

这条不长的水渠,悬挂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峭壁之上,距谷底最大高差超过80米,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施工的。

更奇怪的是,这条水渠并不靠近大河,水源主要依靠山涧水,但是,300多年了,这条水渠从来没有干涸过,水流常年涓涓不断。

期间水渠经历了无数次山洪冲击,但,至今完好如初,痴心不改地灌溉着2000余亩水田。

顺着弯曲山路,走进在新桥村,我们在一处山坡上发现了张大才墓,墓地被周围村民保护得很好,墓碑门额上书“钟灵毓秀”,左联为“馨香绵万古”,右联为“俎豆荐千秋”。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