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对于经历过生产队时期的人来说,那些曾经陪伴他们度过无数日日夜夜的老物件,无疑是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14个生产队时期的老物件,看看你是否能认出其中的几样,如果你能认出一半以上,那就算你厉害了!

农村生产队时期,通常指的是人民公社时期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前的岁月,这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在这个时期,农村普遍实行生产队制度,每个生产队都会配备一口大铁钟,用于召集社员进行集体劳动、开会等活动,这些铁钟往往由生铁铸成,形态各异,有的钟体圆润,有的则呈现出上细下粗的圆柱形设计。

这个带五角星的盒子样式的,大家认识是什么东西吗,如果不知道的,可能会以为是个什么盒子,但其实它是农村的一种有线广播。
那时候播放的都是红歌,听起来嘹亮大气,就连广播表面的设计都是五角星的设计,看起来确实蛮好看的,而且非常整洁,还记得当时广播的声音小了,就会凑到门下去听,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怀念。

那个年代的木质独轮车,是生产队时期农村最为常见的运输工具,整体是用木头制作而成,不管是运送粮食还是货物,都很轻松方便。
它只有一个车轮,其他都是木头,虽然结构简单,但却能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灵活穿梭,农民们用它来运送粮食、化肥等生产物资,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这样的场景那时候的人应该都比较熟悉,这是那时候打场的场景,图中滚轮一样的物件就是石磙,从田地里收获的粮食,会被铺放在稻谷场上晒太阳,让里面的水分蒸发掉。
接着,人们会用石磙,这个石磙通常由牛或马拉动,在粮食上来回滚动,好多遍地压过去,这样粮食粒就会从稻穗或者秸秆上掉下来,完成脱粒的过程。

脱粒后的粮食里会混着很多稻壳、碎秸秆这些杂质,这时候,就到了“扬场”这一步,这可是个需要技巧的活儿。
“扬场”就是把这些混杂的粮食高高地抛向空中,利用风的力量,把轻飘飘的稻壳、碎秸秆吹走,而沉甸甸的粮食粒就会落到地上,这样粮食就变得干干净净了。

相信大家在电视剧里都看到过,这是竹篓,是生产队时期农村家庭,用来装粮食和蔬菜等物品的容器,丰收时,大家都会用他来收纳,方便又实用。
它由竹子编织而成,既轻便又耐用,农民们将收获的粮食和蔬菜装入竹篓中,然后挑着它们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竹篓不仅承载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成果,还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朴实与坚韧。

煤油灯,也叫洋油灯,在当时的年代有照明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物件,它整体的构造很简单,一个玻璃瓶和一个灯芯,通过向玻璃瓶中加入煤油并点燃灯芯来产生光亮。
这个的灯光比较微弱,而且还很容易熄灭,老一辈的人都喜欢在夜晚的没有灯光下缝补衣服,还有许多的农民利用它在夜晚读书写字,以前比较穷,煤油灯几乎舍不得用,现在能买得起电灯了,却有很多人怀念起了那时候的煤油灯。

记得在一些民国剧里,看见过这种的老式木箱,这是用来放衣物和书籍,以及一些其他物品的木箱子,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家家都有大衣柜,放衣服都很方便。
在那个时期,农民们都将衣物放在这样的木箱中,在上锁,很方便,虽然它是用木板拼接而成的,但是非常的牢固又耐用。

老式收音机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那会收听信息的来源,基本都是通过收音机,机身就是用木头制作的,机身还有几个按钮可调节,可以选择不同的频道和节目。
而且收音机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那时候有一家有收音机,那全村的人都会去收听,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收音机就成了人们了解外界信息、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每当夜幕降临之时,很多人就会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故事。

扁担,是用来挑运物品的工具,它由一根长木条和两个钩子组成,通过将钩子挂在肩膀上并用力将木条两端挑起来来实现物品的搬运。
扁担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搬运物品的效率和质量,还让那时候的人锻炼出了很强的意志力,在那个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扁担成为了农民们挑运物品的主要工具之一。

地炮,有的地方也叫它线枪,一开始主要是用来防止猪獾这些动物闯进果园搞破坏的,后来大家发现它太好用了,就开始拿它来对付老鼠,甚至还用它来保护财产,防止小偷。

它是怎么工作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上面有一根或者几根细细的触发线。只要有人或者动物不小心碰到了这些线,地炮就会被触发,然后发出响声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警告,有的甚至还可能带有一定的伤害性。所以,看到这样的警告牌,最好还是绕着走,免得不小心触发它。

老一辈人才认识这个东西吧,这是那时候的玉米脱壳神器,在70年代后挺流行的手动工具,专门用来给玉米脱粒的。
使用的时候,你得把整个玉米棒填进机器里,然后用手摇动手柄。只要一转,玉米粒就会嗖嗖地掉出来,而玉米芯则会留在机器的另一边,直接掉到地上。这样一来,既省时又省力,比起以前纯手工剥玉米可是方便多了。

这个像鞋一样的东西是老式熨斗,那会人们身上穿的衣服整整齐齐,熨斗的功劳那是功不可没,那时候虽然没有电熨斗,但是人们是很聪明的,他们用热度来让衣服变得平整。
就像上面图片中像鞋子一样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一只鞋子,其实它是一个熨斗。用的时候,你只需要从右边的口子往里头加热水,这样熨斗就变得热乎乎的了,然后,你就可以用它来熨烫衣服,让衣服变得平平整整,特别方便。

这个大家知道是啥吗,看起来像脚一样的东西,其实它是用来撑袜子的,那时候交通工具没有那么发达,人们出行都靠一双腿,久而久之,鞋子袜子都会磨破掉。
而且那会很多人并不富裕,什么东西坏了不是说扔掉换新,而是修补,鞋子硬邦邦的,补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像袜子这样不容易支撑的东西,就需要袜撑,这样补起来就很方便容易了。

照片上的可不是小孩子们玩的木马,这是农民插秧用的工具秧马,看上去跟小孩子玩的木马差不多,而且也是前后摇晃的,像不倒翁一样。
往往插秧的时候,农民们要一直弯着腰,很累,他们有个聪明的办法,就是坐在秧马上。这个秧马特别灵活,农民们可以根据它前后翘起来的高度,来决定在哪里插秧。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一直弯着腰,低着头,在地里一步一步地辛苦插秧了,坐在秧马上插秧,既省力又方便。

一看这个东西都知道是葫芦,但它和能盛水的葫芦不一样,它的身体开有两个小圆孔,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漏瓢,相信老一辈经常做饭的人会更熟悉。
在做饭的时候,特别是做面条或者粉丝的时候,这个漏瓢就派上了大用场,你可以用它来把面条或者粉丝从锅里捞出来,既好用又方便,这种用葫芦做的漏瓢,真是既环保又实用,让人不得不佩服老一辈人的聪明才智。

看到这个就不得不佩服老一辈人的智慧,这是用来灌肠的一种工具,这个设备挺有意思的,它能把绞碎的肉末装进一个筒子里。
然后在出口的地方套上一层灌肠用的薄膜,接着,你摇动手柄,就像变魔术一样,香肠就做好了。这个设备的侧面还刻着英文字母呢,说是从英国曼彻斯特进口的,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民国时期的东西了,能认出这种老设备的,还真是了不起呢。

这个东西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时候有的地方水比较稀少,从远处取水又挺费劲,这时候打口井就特别重要了。
说到井,大家可能都在电视里见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井边立着一个装置,把水桶挂上去,轻轻一放就沉到井底了,等水桶装满了水,再摇一摇旁边的杆子,水桶就悠悠地升上来了,这个装置,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

图片上的这个东西不知道有人见过吗,或许有些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人都认得出,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干啥用的吗?
这些生产队时期的老物件,虽然如今有很多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和文化价值却是无法替代的。对于六零后来说,这些老物件不仅勾起了他们对那段岁月的深深怀念和感慨,还让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