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颜羽.高血压患者看过来,这几个降压方法要牢记[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2-12
[2]徐东涛,隋帆,彭思达,等.多级降压调节阀流激振动监测方法研究[J].液压与气动,2023,47(08):98-106.
[3]吴振鑫.高降压比堆叠Buck变换器及其电感集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
1962年,葛均波出生于山东五莲县一个普通家庭。11岁那年,一次意外摔断手臂,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地医院反复治疗却收效甚微,直到一位老中医施以草药外敷、手法复位,葛均波那几乎失去活动能力的手臂竟奇迹般恢复如初。那一刻,一颗从医的种子悄然在他心中扎根,并最终引领他考入山东青岛医学院,踏上医学之路。

1988年,葛均波远赴德国美因兹大学攻读博士。在一次在实验室分析心肌桥患者的血管内超声图像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一种被忽视的“半月现象”,这一发现极大提升了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5%跃升至95%以上,成为国际公认的诊断金标准。
1999年,葛均波毅然放弃德国的优厚待遇,带着一箱医学资料和一颗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回国首日,他便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手术室完成了国内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为危重患者打通生命通道,一战成名。
此后二十余年,葛均波的医学成就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史。21世纪初,进口冠脉支架动辄每枚近4万元,许多农村家庭因病致贫。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可降解涂层支架”,不仅将支架相关血栓发生率降低70%,价格也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

尽管葛均波的专业方向始终聚焦于冠心病及复杂冠脉介入治疗,但他也从未忽视高血压这一“心血管第一杀手”的隐性威胁。在葛均波看来,高血压不仅是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等重大慢病的根源性危险因素,更是一道贯穿心血管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不控制高血压,就等于放任心脏在风险边缘徘徊。”他在多个公开场合如此强调。
为此,葛均波在主导全国性“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提出将高血压管理前移——不仅限于急救环节的收缩压评估,更强调门诊、社区、家庭层级的全链条筛查、分级管理与动态随访。
这一机制,在基层尤其显现出巨大价值。在江西南昌的一家地级市医院中,一位68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因突发胸闷入院,经冠脉造影排除急性梗死,但通过胸痛中心流程,发现其血压长期处于160/100 mmHg以上,且血脂明显异常。

医生第一时间将她纳入“三高共管”体系,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其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方案,定期回访评估。术后5年,该患者未再复发心绞痛,血压、血脂均稳定达标。她动情地说:“以前只知道防心梗是靠抢救,没想到还能靠平时的细致管理,真的是织进社区的生命守护网。”
不仅在临床实践层面,葛均波也将这一理念持续推向国家层面的政策议题。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题为《关于将血脂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建议》的提案,建议以“高血压+血脂+血糖”作为统一筛查包,推动“三高共管”从分散防控走向整合管理。
葛均波指出,当前高血压的发现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许多高血压患者合并有血脂紊乱,却因未筛查而延误干预时机。提案一经提交,迅速引发卫健委与相关部门重视,并在多个省市开展试点推行。

更重要的是,葛均波并不满足于临床经验的积累,他始终将前沿科研作为支撑临床变革的驱动力。2025年,他带领复旦大学心血管代谢研究团队,在《Life Metabolism》杂志发表重磅研究成果:首次揭示轻断食可通过上调肠道微生态代谢产物——吲哚-3-丙酸水平,抑制血小板过度激活,延缓血栓形成过程,从而实现血压调控与血管保护的双重效果。
这项研究基于动物实验与200余例临床随访数据,揭示了饮食干预对高血压血管损伤控制的潜在机制,是近年来国际上少有将“营养干预”与“血管药理”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成果。
不仅如此,葛均波还计划将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用于社区人群干预研究。他与上海市多个街道卫生中心合作,建立轻断食健康干预试点单位,通过定期检测IPA水平、血压动态、血管弹性等指标,探索出“肠道微生态—代谢物—血管健康”的精准管理路径。该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列为重点培育项目,为我国高血压防控策略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型。

如今,葛均波不仅是中国高血压防治领域的先行者,更是无数公共卫生与心血管医生心中的方向标。他行医数十载,始终将高血压视作心血管病链条的“第一颗多米诺骨牌”,奔走于临床、政策、科研之间,推动“防得早、管得住、降得稳”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即便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至今仍坚守临床一线,带教查房、审阅病例,从不疏远患者。他常说:“高血压不是大病,但常常因轻视而酿大祸。只有把它当回事,才能少发生、更好控。”葛均波希望用毕生所学,为中国9亿高血压人群提供一条“低成本、可复制、有效果”的血压管理路径,也为慢病防控真正落地到社区、融入百姓生活,贡献最后一分力。
在几十年的研究与诊疗中,葛均波深刻体会到:高血压的关键不在于吃哪种药,而在于患者有没有真正改变“养病的生活方式”。他提出“高血压分型管理”的理念,强调不同人群、不同并发症背景、不同生活方式,都应有差异化的控制目标与干预路径。

在一次媒体专访中,记者问道:“葛院士,您一生都在呼吁重视高血压,能不能告诉大家几个真正有效的控压秘籍?最好是简单有效,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葛均波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大家常说控压要低盐、运动、规律作息,这些当然对。但我想说,除了这三点,还有三件‘被忽略的小事’,只要坚持做,血压自然稳得住,就算是高血压前中期,血压也可以慢慢逆转...”
第一,是“情绪上的高盐”——焦虑、压抑、长期忍耐,会让血压比盐还毒。
情绪状态对血压有极大影响,这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当人情绪紧张、愤怒、焦虑、长期压抑时,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引发血压骤升。这种“情绪波动型高血压”常见于精神压力大的职场人士、照顾家庭重担过重的中老年人,以及性格内敛、不善表达的人群。

如果这种负面情绪持续存在,还会干扰睡眠、影响食欲、削弱对健康行为的执行力,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指出,长期慢性焦虑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0%以上。因此,控压不仅要管住嘴,更要学会管住“心”。调节情绪可以从日常做起:学会正念呼吸、倾诉情绪、适当运动、规律作息,都是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面对压力时及时调整心态,而不是硬扛忍耐,是预防“情绪升压”的关键。
第二,是“睡眠上的漏洞”——不规律、浅睡、熬夜,会悄悄毁掉血管弹性。
睡眠质量和血压控制之间存在高度相关。许多高血压患者并不清楚:哪怕一天睡得不好,第二天的血压都可能偏高;而长期缺乏深度睡眠或频繁熬夜,会持续破坏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导致血压节律紊乱、血管收缩异常,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夜间血压若无法正常“下降10-20%”(医学称之为“夜间血压下降型”),会增加卒中、心衰、肾损伤等并发症风险。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严重)患者也往往合并顽固性高血压,就是因为夜间缺氧导致血压持续高位运行。

为保证睡眠质量,应做到:每天固定入睡与起床时间,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咖啡因摄入,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果长期入睡困难、早醒或白天嗜睡,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睡眠障碍。一个规律的好觉,有时比一颗降压药更有效。
第三,是“饮食上的节奏紊乱”——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不吃早餐,这些都在拉高你的血压。
除了“吃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吃”。暴饮暴食,尤其是摄入大量高油高糖高盐食物,不仅会导致餐后血压快速上升,还会扰乱整个代谢系统,增加胰岛素抵抗、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心血管负担。而长期不吃早餐,则容易诱发空腹低血糖反应,继而刺激肾上腺素释放,造成血压波动。此外,不规律的饮食节奏也会打乱胃肠道生物钟,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运作,使血压调节机制紊乱。有研究发现,饮食不规律者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比定时进食人群高出近30%。
因此,建议每日三餐定时、营养均衡,早餐务必保证摄入,中餐适量,晚餐清淡;避免暴饮暴食与进食过晚,少吃夜宵。稳定的饮食节奏,能给血管一个有序、平稳的工作环境,有助于血压长期维持在理想水平。
(注:《纪实:葛均波院士:最佳的降血压方法不是低盐与慢跑,而是这3点》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