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十大捡漏神话—这些在小说里杜撰的事情,却在现实中真实发生

玮舟聊文化 2023-04-26 23:18:05

古玩圈的“捡漏”,说直白点就是用很少的价钱,靠自己的眼力,购买到超买价几十倍、几百倍价值的玩意。这或许就是古玩的魅力。今天就来盘点下,古玩界十大捡漏事件。

1.兮甲盘

"兮甲盘"盘体呈圆形,盘沿边缘饰有花纹,底座圈足缺失。"兮甲盘"内底铸铭文133字,记述了周宣王伐严允(原作"玁狁")的战争,获得战功而受赏赐一事。

兮甲盘出土于宋,后经元朝李顺父从农户手里购得,不过他不识宝物珍贵,其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盘,真真暴殄天物。

元代宰相鲜于枢,偶然在李顺父发现此盘,经细心考察,断定是古代器物,遂将盘收藏。

鲜于枢将其收藏后,经过历代收藏家的传承,到了清末时期落入了大收藏家陈介棋之手,而这也是关于“兮甲盘”收藏家的最后记录,此后的几十年间,“兮甲盘”踪迹全无。

直到2010年,一在美华人的在一小型的拍卖会上发现了一来这件的青铜器,对于本就研究青铜的他来说非常的感兴趣,看到“兮甲吉甫遵王命”这几个金文后,他断定这就是历史上失传的“兮甲盘”,随后便花了一笔钱将其买下来(具体钱数不详,有说几十万,有说180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物超所值)。

2017年7月15日在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现场,“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最终以1.85亿元人民币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为2.1275亿元。

2.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网站资料:据冯先铭先生说,国内外保存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仅见三件。其中一件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而唯见扬州博物馆的这件梅瓶比前两件梅瓶高出约十厘米。近年来又发现三件,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世界存量仅六件。

梅瓶曾经的主人是扬州轻工机械厂的退休工人朱立恒先生,这件国宝本是他家祖传之物,传到他这代已经是第六代了。

1976年地震震情紧张,因担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坏,朱立恒瞒着妈妈和哥哥来到文物商店,当时收购人粗略验瓶后开价16元,最后以18元成交。

当地的文物商店对元代瓷器的研究还很空白,就以为是晚清的作品,没有人重视它,就一直放在了店里。

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位在上海市外贸公司工作的沈胜利先生在逛文物商店时注意到了这件梅瓶,对其烧制于清代的判断产生了异议。

之后又经瓷器鉴赏专家周长源考察,并发表多篇文章,终于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最终在故宫博物院的先铭和南方博物馆的王志敏两位古陶瓷界的专家泰斗的共同鉴定下,这件作品被认定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蓝釉瓷器精品,并将其命名为“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1978年在北京举行的“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时,扬州的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首次亮相,引发了国内众多博物馆的极大关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纷纷向扬州文物商店表示了想收藏此瓶的愿望。扬州博物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捷足先登,以3000元价格购得了这只宝瓶。

香港一位收藏家曾开出3.4亿元想要这个瓶子,日本收藏家出了3亿美元的价格,而在法国巴黎的一位收藏家甚至开出了40亿人民币的天价。但都未能得偿所愿。

3.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

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为乾隆死后盖身之物,相传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盗出。

在2005年的一场拍卖会上,展出一件破烂又陈旧的黄缎子袈裟,现场无人举牌,很快流拍。

场下的秦先生对这件袈裟却起了情愫,虽然袈裟破烂又尘土沾身,但隐隐的显露出来细细的花纹,更多的文字似隐实现。

秦先生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又从亲朋那里借来不少,凑够了9万元,第二日再次来到拍卖行将其买下。

三年后,2008年1月新年伊始,北京华都饭店便迎来了当年的第一场拍卖会。其压轴之物便是秦先生这件“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

最终这件“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被人以6500万的价格拍下,加上拍卖行的佣金,拍得这件“袈裟”收藏者足足花费了约7200万元。

2010年,这件“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再次出现在“中美宏凯威的拍卖会”上,被藏家1.3亿元将其拍下。

4. 局事帖

《局事帖》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传世墨迹,为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共124字,曾被历史上多位名人收藏,并经徐邦达考证著录于《古书画过眼要录:津隋唐五代宋书法》。

当年,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张珩无意间在乡间的一户农民家里,见到正要被当作柴火烧掉的《局事帖》。

张珩自己是一位书法家,又深谙字画鉴定之道,虽然当时他并不能肯定这东西的真伪,但他认定这东西绝非一般!

最终,花费了10个银圆,张珩将此书法帖从农户手中买下。多年之后,由于张珩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只好将珍藏的《局事帖》卖给了别人。

2009年11月22日在北京保利夜场,曾巩的这幅《局事帖》拍出1.08亿元,打破国内中国书法拍卖成交纪录。

2016年5月15日,在中国嘉德2016春拍中作为最受瞩目的拍品,曾巩《局事帖》放上拍卖台,最终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以2.07亿元的成交价收入囊中。

5.平安帖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一个收藏家在北京的琉璃厂闲逛,偶然看到了一幅古代的书法作品,他一眼就看出了这幅作品的不寻常之处。

在一番讨价还价之下,收藏家最终只花了5元钱,就将这幅古代书法作品买了下来,并当作传家宝,告诉自己的子女一定要珍藏下去。

这幅作品并非寻常书法之作,而是王羲之的《告姜道帖》也叫《平安帖》。当然,这也并非王羲之的真迹,而是唐宋后人临摹的作品,但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十分珍贵的。

2010年11月20日中国嘉德秋拍卖会上,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一出现,就引起了在场收藏家的关注,而最终,这幅书法作品亿3.08亿元的天价成交,买家为收藏家刘益谦。

然在拍卖出3亿的天价之后,这幅书法作品却迟迟没有成交,一直到5年之后,买家刘益谦才将这幅作品拿到手。

6. 成化斗彩鸡缸杯

瓷器鉴赏大师仇焱之在1949年决定去香港发展自己的业务,在到达香港安定下来之后,他便奔向了香港的古玩市场。

在古玩市场的地摊上,仇焱之相中了一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仇焱之仔细端详了这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一会儿,便觉得与它有缘,就用1000港币把它买了回去。

1980年,仇焱之因病逝世,他一生所珍藏的几千件宝贝,全权委托给了苏富比拍卖。

1980年12月,伦敦苏富比举办了第二场仇焱之藏品专拍,成化斗彩鸡缸杯以528万港元成交,打破了当时中国瓷器艺术品的世界记录。

2014年7月19日,这只鸡缸杯被上海藏家刘益谦以超过2.8亿港元的成交价,从香港苏富比带回上海。

7. 嵩阳汉柏图

2009年9月,藏家朱云和弟弟把家中传下来的《嵩阳汉柏图》带到寻宝节目《华豫之门》海选现场,不料现场鉴赏专家刘岩却起了歪心思。

他一眼认出此画作正是清宫档案中失传已久的嵩阳汉柏图真迹,乃乾隆皇帝御笔画作。可他却对兄弟两人说此画为赝品。

就在兄弟二人失落万分,转身离去时。他又急忙的叫住二人,说是即使是赝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可以介绍一个识货的老板高价购买。

兄弟二人也是心思单纯,竟欣然同意。最终经过刘岩设局,此画作被他以17万的价格购得。

2010年朱云的弟弟看到新闻: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再现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并以8700万元天价成交,他把此事告诉哥哥朱云,兄弟两个越发觉得此幅嵩阳汉柏图就是他们以17万元卖给专家刘岩介绍的所谓老板的那幅。

在三追问专家刘岩没有结果后,兄弟两个把此事在郑州市法院提起公诉,至此“专家”刘岩骗画的局才被公之于众,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所谓专家的丑陋嘴脸。

8. 永乐釉里红苍龙教子大梅瓶

明永乐釉里红苍龙教子大梅瓶是家住广州的赵先生父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购于欧洲,当时觉得东西做的挺好,看着挺有眼缘的就花了几百元英镑买了下来。

在2021年3月份被香港一位林姓的收藏家以8万元价格从赵先生手里购走,到了香港以后在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林姓藏家就以高达3000万港元转手给香港本土藏家。短短一个月翻了300多倍的利润。

2021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以7475万元成交,短短一年不到时间本件藏品从8万元一路升至7000多万元,真是一夜暴富。

9. 山水画页

2010年,扬州有一位古玩收藏家杭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78万入手了一批包括郑板桥的《瘦竹》在内的八幅字画。

这八幅字画除了已经知道的郑板桥的“瘦竹”,还有其他著名画家郎世宁、颜伯龙、钱维城的作品。

其中放在最中间,装在木盒子里的是钱维城的一本小册页《山水画页》,杭先生不禁大喜,里面任何一幅字画都让自己爱不释手,其中最中意的还是郑板桥的“瘦竹”和钱维城的《山水画页》。

买回去第一时间找蒋文光先生鉴定,然而蒋文光先生却说这郑板桥的“瘦竹”其实是高仿品!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就谈不上“捡漏”了。

正当杭先生觉得自己眼光太差的时候,没想到后面收购的《山水画页》竟然是故宫国宝,市价估值高达2000万。

10. 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

观复博物馆馆主马未都先生某日经过一古玩店就看到了一件瓷器,他拿起来看了看,便与老板讨价还价起来。

当时他只说它顶多清末仿汝作品。老板开始也故意故作神秘要高价,但看到马未都所说的与自己估计“清末仿汝”约莫差不多,便不再端价,给出了8万价格。最终马未都以7万讨价还价买下。

马未都先生曾透露了他手里的传世明成化年的传世孤品,“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能够得到这件东西,实在是三生有幸的造化。

此件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也成了观复博物馆4件镇馆之宝中的一件。又为传世孤品,价值难以估量。

其实,马未都很多藏品都是捡漏得来,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0 阅读:18

玮舟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