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站街留下买路钱——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市游记

华良好旅行 2025-01-11 05:16:36

去哈尔滨旅行之前的攻略中,得知在哈尔滨道外区有一条名为“中华巴洛克”商业大街,是哈尔滨继中央大街外的又一条有着欧洲风格又夹杂着中华传统的商业大街,近来颇受旅者青睐,便把它作为我们的行程之一。

那天是我们在哈尔滨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就坐地铁直奔这条夹杂着百年中外商业大街。靖宇街一头是一座石牌坊,走到底的南勋街就是一座关羽铜像。在这条长不过千米的大街上看主街的建筑,进各自的商铺赏东北特色商品,转进各个弄堂和建筑内院看看,再看看各主要建筑的铭牌和与上了年纪的商铺老板聊聊,这条商业大街前生后世就一目了然。

十九世纪的哈尔滨还是一个在松花江边的渔村,到了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几十年期间,由于沙俄的逐渐南进,特别是中东铁路的修建,沙俄在哈尔滨俨然成为主人,哈尔滨的道里区和南岗区是沙俄的附属地,大批的俄式建筑和欧式建筑拔地而且,同时,由于关外大批人员闯关东带来了巨大的人员流动和资金,由于道里区和南岗区是沙俄势力范围,不容我国商业和资本进入,故中国的商人和资本就在道外区开发自己商业大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投入,特别是居民的购买兴旺,这条在道外的商业大街慢慢的成气候,成为可与中央大街相抗衡的中国人的商业大街。

在巴洛克大街上行走,主街的建筑都有着沙俄或欧式建筑特点,但你走进巷子弄堂和内院,那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格调,或是华洋结合的建筑,这主要是,当时的哈尔滨是沙俄的势力范围,在哈尔滨建筑了许多沙俄特色的建筑,商人和资本的特色就在建筑格调上体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商铺是仿中央大街上那些沙俄或欧式的建筑特色以招徕客人,内院皆采用中国式大屋顶的格调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的容量,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后来,这种风格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而被大家接受。为此,在中华巴洛克大街上游览和参观不应只在街面看建筑,而要深入店堂内院去赏建筑细节,这样才能完整的欣赏这些百年建筑和建筑背后的历史。

这是在靖宇街上一家哈尔滨著名老字号的西点行,它矗立在中华巴洛克的进口处,店内品尝购买西点的还不少。但是整条大街上的老字号商铺从食品到工艺品到日用品,应该说应有尽有,到消费不旺下单者不多,巷子弄堂内的许多门店还没有开张,看来这口罩事件的影响还没有消失,提振消费不能光靠政策更别提那些花里胡俏的口号。

在历经近百年的沧桑后,哈尔滨老城区道外旧时的富商宅邸多已成为数十户百姓共同居住的杂院或是挪作他用。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虽然基本保持原样,但由于年久失修,砖木结构的外墙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有的墙体已经出现断裂和局部塌陷。2007年,哈尔滨政府秉持“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保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的观念,做到,"保护这些建筑的时候,不能动不动就轻易拆除,否则容易给后代造成极大的遗憾。”开始花巨资对"中华巴洛克街区"的保护更新工程,历经数年,才基本恢复历史旧貌,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与一种记忆标志性街区。

今天,我们能够走在这条百年历史老建筑大街上,不仅欣赏了建筑的美,而且读懂了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对年轻人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艺术的讲座,我们趟漾在这条大街上更能感受到哈尔滨市政府的博大胸怀,让历史重现,市民百姓有一个游览消遣的景区,为哈尔滨政府点赞!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