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则“空调大王李兴浩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登上热搜。
这位曾扬言“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的企业家,从身家18亿的富豪沦为“老赖”,名下公司负债累累,变卖房产、土地仍难自救。
网友戏称:“卖空调的把自己‘卖’进了失信名单。”
但翻开李兴浩的人生剧本,这不过是跌宕剧情的最新一幕。
回看李兴富的人生路,从赤脚农民到商界枭雄,从“价格屠夫”到行业巨头,再到跌落神坛。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故事远比空调市场的价格战更惊心动魄。
01
1954年,李兴浩出生在广东佛山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求学生涯只到高中。
高中辍学后,李兴浩开始推着板车走街串巷卖冰棍。
当时一根冰棍成本2分,售价4分,利润看似微薄,却让聪明的李兴浩发现了赚取第一桶金的秘密:
“薄利多销”和“需求洞察”。
卖冰棍时,他敏锐地注意工厂需要碎布擦机器,于是他立刻转行收购碎布加工。
当时一单可以赚75元,相当于当时城市家庭一个月的收入。
时间来到1989年,已经积攒下一些资金李兴浩开了一家酒楼。
不过酒楼的空调频繁故障,修空调月均上千。
李兴浩灵机一动,索性自己成立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雇200多名工人,迅速成为当地最大维修商。
维修过程中,他发现空调压缩机利润惊人,1994年果断创办志高空调厂。
彼时,空调行业刚结束暴利时代,他却一头扎进红海,放话:“我要用低价让所有人用上空调!”
02
1996年,空调行业爆发价格战。
科龙降价1000元,李兴浩直接砍价1998元,单台售价低于成本。
台商合资伙伴不堪亏损撤资,他竟靠给供应商打“800万白条”续命。
半年后,科龙退出大陆市场,志高销量从1999年的20万台飙升至2004年的300万台,跻身行业前三。
李兴浩的“草根逻辑”简单粗暴:
“亏钱也要先抢市场,看谁能熬到最后!”
2009年志高在香港上市,李兴浩以68.48%的持股身家超18亿,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他高调宣称“超越海尔”,办公室挂满“志存高远”的标语,却因一口浓重粤语和“土老板”气质被调侃。
面对质疑,他反驳:“我进富豪榜是全国农民的骄傲!”
然而,光鲜背后危机潜伏。
志高被诟病“重营销轻研发”,产品依赖低价,技术投入不足。
李兴浩却坚信:“营销是辅助,性价比才是根本。”
03
2010年后,家电下乡政策结束,消费者转向品质优先。
志高空调投诉激增:制冷差、噪音大、售后慢。
网友吐槽:“买回来三天就坏,维修要等一周。”
而格力、美的已凭借变频技术、智能功能占领高端市场。
李兴浩试图转型。
2014年豪掷亿元签约成龙代言,却被董明珠嘲讽“跟风”,市场反响平平。

为了挽救颓势,李兴浩又开始涉足地产、金融、装修等领域,合适非但没有自救,反而导致资金链紧绷。
2019年,志高年亏14亿,被迫出售物业、股权甚至工业用地,仍难填窟窿。
他曾豪言“2020年营收破千亿”,最终却以“老赖”身份收场。
业内人士评价:“他像赌徒,赢了敢押注,输了却不懂止损。”
李兴浩的草根智慧曾让他无往不利:
卖冰棍练就的市井洞察、价格战中的孤注一掷、白条融资的江湖信用。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轻视技术研发、盲目多元化、忽视品牌沉淀,最终让志高在行业升级中掉队。
他自嘲:“我是农民,只知道怎么活下去,不知道怎么做‘贵族’。”
志高的兴衰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集体困境:
从人口红利转向技术驱动时,许多企业因路径依赖被淘汰。

2023年,志高宣布依托四会基地重返市场,李兴浩低调复出。
尽管他被限制乘坐高铁、入住星级酒店,仍宣称:“只要还有机会,我就能翻身!”
市场却不再相信眼泪。
如今空调行业格局固化,格力、美的、海尔占据七成份额,小米、奥克斯以互联网模式冲击中端。
68岁的李兴浩能否上演“王者归来”?
答案或许藏在网友的调侃中:“这次他得先还完债,再谈造空调。”